3-6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發展時期,也是幼兒教育的關鍵時期。讓幼兒學習國學教育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能開發幼兒高度的智力,培養其健全人格。為了更好發展特色辦園理念,我園聚集了一批批優秀的教職工,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家長們的肯定下,上級領導的幫助下,我園的國學特色辦園有了一定的口碑,孩子們比預想中發展得要更好,特別在禮的方面、感恩教育方面有了質的飛躍。為了更好發展特色辦園的理念,根據我園的經歷路程,向各位同行姐妹園一起分享一下,建園五年來淺薄的心得體會,希望有助于幼教同行們一起前行。
一、確立方向,揚風起航
首先,一個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取決于幼兒園文化,也就是說從辦園之初,辦園理念的定位,就決定著幼兒園的發展前景。幼兒園走怎樣的路線,辦什么特色的幼兒園,已是許多專家所爭議的話題:有些說要引進世界上先進理念,辦類似先進國家的幼兒園,如: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瑞吉歐教育理念、生態教育理念等,從而引發出一系列中英文幼兒園、國際化幼兒園、藝術化幼兒園等。試問這些幼兒園培養出來的孩子們是為誰培養的呢?孩子們心中會真正愛國嗎?還是只記得萬圣節和圣誕節,而不記得中國的中秋節、春節呢?或者培養出來的孩子們覺得什么都是國外的好,一味追求出國發展呢?當然,我們并不能否認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瑞吉歐教育理念、生態教育理念也有好的一面,但如何運用這些教育理念,來培養我國的孩子們,如何更有價值地結合中國國情,創立出符合中國土地的中國化幼兒園,才能讓我國孩子們有更好更大的發展空間呢?這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園思索著……
中國傳統的五千年文化精髓,是我國的瑰寶。作為炎黃子孫,傳承中華文化是我們肩負的責任,作為新一代的哺育人,“傳承”“培育”的重任,喚醒了我們的中國心。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雅正之學,是徹悟之學,是中國人智慧的根基。做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堅定了我園要辦有中國之特色的幼兒教育,那首先就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國學。
華師附中第二實驗幼兒園有了辦園的想法后,就開始重視幼兒園的文化建設。我園首先秉承了華師附中的 “以人為本、持續發展”“以完整的現代教育塑造高素質的現代人”的教育理念,在這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我園領導們幾次開會研究如何才能“以人為本”?怎樣做才能“塑造高素質的現代人”?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的指出,育人的真正目的是培育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注重保護、發掘幼兒的興趣愛好等。簡而言之,就是培養孩子“學習做人”,而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如何做好一名中國人?;趯χ袊鴤鹘y文化精粹的一份認同和堅持,華師附中第二實驗幼兒園確立了適合我園的一系列辦園的方略,它們是:
辦園特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辦園理念: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園訓:玉不琢,不成器。
園風:親師友,習禮儀。
教風:教之道,貴以專。
學風:游于藝,敏于學。
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為切入點,以漢源國學主題課程為切入口,堅持培養幼兒以“親情、禮儀、仁愛、品格、樂學、愛國”六大德目為主要教學目標,綜合五大領域為載體,以分組教學和區域教學為主要教學形式,以禮的教育、感恩教育為中心思想的國學教育特色幼兒園。
二、細心打磨,乘風破浪
本著對孩子負責、對家長負責、對幼兒園發展負責的原則,堅持依法辦園,認真貫徹《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試行)》《廣東省幼兒園一日活動指引》等,樹立科學發展觀,創新教育思想,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一)以國學教育為抓手,快速建立教師團隊
如果說幼兒園的場地、環境、設備等是硬件的話,那教師團隊的建設就是幼兒園的軟件,只要把軟、硬件都配備好,幼兒園才能辦得好。而這“軟件”也是幼兒園最難培養的事情,我園憑借國學教育,快速地建立了一支強而有力的教師隊伍。具體分四步建設教師團隊:
第一步:系統培訓,幫助教師進入教學常態。
在老師上崗前,把國學教學專家請進園,安排一天的課程實操和教學技能的培訓,除此之外還會穿插進行師德禮儀、團隊拓展等別開生面的環節,促使教師團隊更加團結上進,凝聚力和協作性也得到大大地提高。經過專家培訓與指導后,老師們為難情緒少了,基本能按流程、按國學的教學方法,借助課件、教具等材料較輕松地完成分組教學活動。
第二步:觀摩交流,幫助教師打開眼界。
每學期幼兒園帶領老師們外出學習,去參觀做得好的、知名的國學幼兒園,還分各種不同的主題進行觀摩交流,讓老師們近距離地學習別人的優點,開闊眼界,取長補短,有效推進國學教育實踐向縱深發展。而且我園外出學習的老師,回園后都要進行分享,把學會的經驗進行總結,與其他老師交流學習。
第三步:園內教研,發展教師的各項技能。
老師們在園領導的帶領下,組建各科研究組,一步一個腳印從實踐出發,我們總結出“看——問——引——思——總”五種研究模式,有效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翱础崩蠋焸兘虒W中現象,“問”自己教學中困惑問題,“引”出思路及解決方案,“思”出為什么要這樣做,“總”結出你明白了什么。
除了園內教研外,我園還激勵老師們參加國學課題組每學期舉辦的形式多樣評優活動,例如優秀課例、優秀教學心得、優秀論文、國學教師技能、“美與創造”文藝表演等,切實為國學教師展現自我成長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臺。
在每次評優活動中,我們年輕的老師們都大膽嘗試,努力探索,表現得可圈可點。老師們集大家之智慧,一起研討、實踐、再教研、再反思,再實踐,每每都能獲得不俗的成績。
第四步:教研公開,激發潛能,增加自信心。
我們還積極承擔區級、市級、國家級的各類參觀接待,把老師們大膽地推出去,有經歷自然就有成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園周園長代表個性特色園在中國幼教年會中向全園同行分享辦學經驗。我園李秀婷老師的精彩國學課例古詩教學《憫農》,被選中在第二屆中國幼教年會的舞臺上展示,這個活動展現了我們華附二幼師幼的精神面貌和風采。
有些園長會說,為什么老師們都那么積極向上,我想說國學不僅滋潤了孩子,也融化了我們的老師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同化力、融合力、凝聚力等方面,真正把正能量的光芒放大!國學教育除了有效提升老師的教研教學能力,還切實影響和熏陶著老師的人文素養。
(二)以國學教育為突破口,快速突顯特色,塑造口碑
有了“軟件”建設的方案,我園開始思索如何突顯我們的教育理念,既然選擇了“國學”來樹“人”,那我們就從最簡單的“禮”開始抓起,也分了四個方面進行:
第一方面:讓國學禮成為我園的招牌“禮”。
一說到“國學禮”,許多園長可能都會認為就是“鞠躬”“問好”,很簡單!其實不然,“禮”要真正做好,是發自內心的。剛開始也有許多家長們質疑,這樣會不會太拘于形式,有沒有什么作用。我們是現代公民,有必要去做這種古人才行的禮嗎……面對這種種,我園制定了行禮問好的制度,從領導、老師們開始,用每一次遇見去真心的微笑,面對每一個人都鞠躬行禮問好,打招呼,慢慢地,家長們發現孩子們也開始自覺地行禮問好,做什么事情都很有禮貌。就這樣,國學禮成為我園的招牌“禮”。除了做好幼兒園內的禮儀,我們還注重引導孩子在家的禮儀表現,甚至請來“空姐媽媽” “禮儀老師”給老師和孩子們分享禮儀常識。我園的禮儀教育成果也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廣州電視臺在新聞黃金時段也特別報道了我園的禮儀教育情況。
第二方面:進行國學環境的創設,豐富了我園的文化底蘊。
根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提出:對保教的態度與行為中,必須重視環境和游戲對幼兒發展的獨特作用,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氛圍,將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這說明環境是很重要的,為了突出國學教育氛圍,我園除了大環境、走廊有濃郁的國學氣氛,每個班還設立了一面國學主題墻,老師們根據國學教育的主題,靈活應用繪畫、圖片、手工等方式,在墻面上呈現該主題的豐富場景和內容。而且,我們的環境創設,十分重視幼兒的參與以及幼兒跟環境的互動。例如在《風花雪月》的主題墻中,心靈手巧的老師,巧妙的“小機關”,讓夕陽把紅色的“陽光”灑在了傍晚的江面上,表現詩歌《暮江吟》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麗意境;還有大班的茶藝展示區、中班的中國扇文化、小班的溫馨娃娃家等。久而久之,典雅的國學主題墻,成為孩子復習鞏固以及文化熏陶的重要陣地,真正把環境與游戲相融合。
第三方面:分組教學與區域教學的有機結合。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即為教育的思想下,我園分組教學與區域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活動,因為申報了國學課題,我園十分重視教師教研能力和實施水平的提升。剛開始辦園時,我們著重提升老師們國學分組教學的能力及技巧,每周堅持教研,集思廣益,除了把每個活動的環節流程和游戲進行碰撞,還會一起探索、反思、再探索、再反思、最后總結分享。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我園在國學教學方面開始形成特色。從2014開始,我園又進一步探索把國學教育融入到區域活動中,嘗試把教學成果,融入到一日生活和區域活動中去,把國學教育的效能最大化。在大家團結努力之下,老師們在區域分布、游戲設計、材料投放等方面都進行了探索,重點把國學中的禮儀落實在區域活動的交往中,真正落到實處。特別是在語言表演區,我園積極鼓勵幼兒,把國學中的故事表演出來,讓幼兒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更能明白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慢慢地形成了我園的另一個特色——國學舞臺劇。在區域活動教研中,當然我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我相信國學與區域的結合,一定是一個重要的方向,我們也一定會繼續探索和完善。
第四方面:結合綜合活動、家長開放日,家園共育的效果越發顯著。
我園十分重視讓國學教育落地,讓國學精髓真正作用于孩子,并指引孩子在禮儀道德和行為規范上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園已經把綜合活動變成常規,幾乎每個月都會組織一次大型的主題式綜合活動,當中有立足《飲食起居》《惜時立志》等國學教育主題而進行的提升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比賽;有常規性的“六一兒童節” “畢業典禮”等;還有結合“元宵”“重陽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綜合活動。
我們還會定期組織家長交流會,向家長傳達國學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明確向家長提出要求和做法,希望家長能在家配合對孩子的教育。我們也會召集家委會、家長義工等,進行沙龍分享,及時溝通和反饋幼兒園的最新教育動態,保持良好暢通的家園溝通渠道。我們在開放日向家長們展示了精彩的國學活動,家長看后,用QQ留言、寫信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感受,大呼顛覆了他們想象中的國學活動,他們以為的國學活動就是死記硬背的方式誦經,沒想到我們的國學活動這么豐富,活動這么有趣。 我園舉辦親子活動的頻率,還是挺頻繁的,但是家長也是非常支持,每次活動出席率都達到90%以上,他們表示不愿意錯過跟孩子一起感受經典,學習國學的機會,對幼兒園的工作也越來越理解和支持了。孩子們畢業了,也心系母校,家長自發贈送的石凳、木棉樹、攀登墻、攀爬架等。
三、厚積薄發,指日可待
不管怎樣的教育,最終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及變化,才能算好的教育。我園的教育具體展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禮的教育深入人心。
孩子們從小接觸國學經典,從一個個小故事中去學習,去理解經典。比如:教學活動中老師比較注重滲透角色扮演的游戲。孩子們對國學課本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在游戲中把自己代入角色,感受角色的心情,感受經典的內涵,從而更深刻地明白故事的道理,可謂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再加上音樂和舞蹈律動的融入,使國學課本劇更具可觀性和藝術性,也提高了孩子藝術綜合表現能力。真正把禮的教育深入人心。
第二方面:感恩、仁愛、謙讓成為孩子們的中心思想。
《論語·雍巴篇》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我們的孩子每天在國學故事中成長,都成了一名謙謙君子!比如:喝水、上廁所時,孩子們都很自覺有序地排隊,從不擁擠;還有看圖書時,孩子們面對喜歡看的書,會有商量地一起看;在玩玩具、搭建時,都能互相謙讓、懂得自己商量著解決問題,很少打小報告的時候等。這些點點滴滴的事情,都能讓人感受到孩子們明白感恩、知道仁愛、懂得謙讓。
第三方面:語言的發展,文字的敏感度,讓人贊不絕口。
在國學教育過程中,語言的發展是最突出的。孩子們在觀察配畫、在傾聽、表演故事中,在古詩新唱中等,全方位、多感官的刺激和熏陶下,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對的提高。他們不僅能說會道,而且說出來的話更有“文化”更有“內涵”,不時能引經據典,不時能用上國學故事中積累的書面詞匯,真是讓人喜出望外??!
第四方面:情感的發展帶動了幼兒各項技能的高速發展。
在國學教育的熏陶下,孩子們都能更懂得尊重人,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更懂理、更懂事啦!因此,情感的發展帶動了孩子們更愛學習,更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讓自己更聰明,相對的幼兒各項技能都能得到高速發展。比如:我園舉行的“秀出才藝,展我風采”的活動中,孩子們一年比一年能干,在那多姿多彩、絢麗繽紛的小舞臺中,有精彩的故事表演、有曼妙柔美的舞姿、優美動人的歌聲、行云流水的琴聲,等等。
四、展望未來,奮發圖強
幼兒教育是最最基礎之教育,中國有句古話:“三歲定終身”!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作為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各種人才的培養者,我們教育的過程有艱辛,也有快樂,我們作為心靈塑造最基礎的工程師而感到驕傲!
在全園老師和家長的努力下,我園在短短幾年內便榮獲了“2015年度全國民辦優質特色幼兒園”“民辦教育先進單位”“廣州市安全文明校園”等重要獎項,這是對我園教育實效和教育口碑的肯定,也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我園的國學探索和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初步摸索出具有園本特色的國學教育思路。但是,傳統文化實在博大精深,肯定還有很多教育的智慧和寶藏,等待著我們繼續發掘、探究和運用;傳統文化實在太美太迷人,我們走上了傳承的道路,便不舍得停下腳步。目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傳統文化教育應該貫穿包括幼兒教育在內的各領域教育中。以兩辦文件形式,強調傳統文化的學習,為傳統文化發聲,建國以來還是第一次。我們深感振奮,一定會緊跟中央政策,努力總結目前取得的成績和規律,同時繼續學習和充實自己,探索出更適合幼兒園孩子和家長的“華韻國學”傳承模式,讓國學的種子在越來越多孩子和家長心中播種、生根、發芽,最后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