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以操作、擺弄為途徑,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針對中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比較喜歡共同游戲,喜歡與同伴交往的特點,進行了相關的探索與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觀念中提出:“集體生活是兒童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所需,同時強調集體精神、團隊精神在個性發展中的作用”。幼兒的同伴交往是幼兒同伴關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幼兒間的交往能使幼兒相互影響、學習,能提高幼兒對社會化語言、技能的學習與運用,有利于幼兒學習積極社會性行為,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很大作用。
各個幼兒園都非常重視區域活動的創設,數量、質量都在不斷地提升。區域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區域活動補充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沒有涉及的內容,提供幼兒相互學習的機會,讓教師有觀察幼兒,更了解幼兒的機會。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在自由的空間里交流、互動。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同伴交往的幾率增大,更有利于我們了解幼兒社會性發展程度。
4—5歲兒童(中班幼兒)有意性行為開始發展,集中精力從事某種活動的時間延長,大約為25分鐘。動作發展更加完善,體力明顯增強,活潑好動、積極動用感官,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能獨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游戲中表征水平有所提高,具有豐富、生動的想象力,能通過手、口、動作、表情進行表現、表達與創造。規則意識萌芽,是非觀念較模糊,中班幼兒喜歡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動中逐漸學會交往,會與同伴共同分享快樂,還慢慢獲得領導同伴和服從同伴的經驗。中班是幼兒同伴交往開始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了解其社會性發展狀況的良好時機。
二、相關問題綜述
(一) 有關區域活動的研究
1.區域活動的實施
一線教師們在開展區域活動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目前很多幼兒園都有自己的特色課程,占去了幼兒的大量時間,區域活動很多只是擺擺樣子;部分幼兒教師的觀念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使得幼兒的自主學習有許多誤區,教師對開展區域活動的目的和作用不明確,并有偏差,缺乏對幼兒的指導、師幼互動;大部分教師認為幼兒對區域活動的興趣會保持很久,并且穩定。
2.區域活動對幼兒的作用
對區域活動作用的研究有很多,可以歸納得出以下幾個方面:區域活動的開展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區域活動可以補充教學活動沒有完成的目標,如一些技能的習得和知識的掌握;區域活動的開展可以提高幼兒的原有水平,在區域活動中可以實現自我建構、探究與完善,有利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也有利于幼兒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使幼兒獲得新的知識經驗;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充分發揮自主能力,讓教師了解到每一位幼兒,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開展區域活動,有利于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和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自由的交流,共同合作,自我學習的同時還可以向別人學習。區域活動是游戲與學習的統一體,游戲性大于學習性,讓幼兒能在游戲的基礎上學習,是非常適合幼兒自主學習的方式。
(二)有關中班幼兒區域活動特點的研究
中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有如下幾個活動特點:中班幼兒社會性交往水平開始從以自我為中心向以社會為中心轉移,開始喜歡找同伴一起玩,有強烈的參與同伴游戲的愿望;中班幼兒具備了一定的創造意識并能付諸行動,對于同一材料,當多次操作后他們便不再滿足于原有的常規性玩法,嘗試著提出自己的見解;中班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小班幼兒明顯增強,遇到困難不再表現出畏懼或馬上放棄,但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中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自主性日漸發展,有比較明顯的自主意識,從對活動材料的使用到游戲同伴的選擇,從活動玩法的確定到游戲糾紛的解決,中班幼兒都表現出了比較鮮明的自主意識和自主決策的能力。
三、區域活動實踐中幼兒同伴交往行為的比較及分析
(一) 中班區域活動中幼兒同伴交往行為的總體狀況
1.同伴交往行為在各區域活動的分布情況
通過實踐觀察發現,從整體上看,幼兒同伴交往在建構玩具區發生次數顯然是最多的,相比較之下,在圖書區與手工區發生的次數比較少。建構游戲具有較大的自主性,其材料也比較豐富,能給幼兒發揮想象的空間,很好的引起幼兒的興趣,提供模仿的條件,增加了交流、互動的機率。圖書區的自主性較弱,較大的紀律性,還由于中班幼兒的識字能力有限,幼兒大都不愿選擇圖書區,提不起興趣,幼兒在圖書區同伴交往行為次數較少。因此筆者認為在幼兒比較喜歡的活動區,趣味性較濃、操作性較強的活動區,同伴交往行為發生得較多。
2.幼兒同伴交往事件發生的分析
幼兒的互動主題以共同游戲居多,4—5歲的幼兒基本理解了合作的基本形式,單獨游戲較少,聯合游戲較多,社會交往意識加強。比起獨自游戲來說,中班幼兒更喜歡共同游戲。
閑聊的發生次數排第二,在實際操作中,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設一般變動很少,當問幼兒:“你為什么拿著它又不玩呀?”很多幼兒都是這樣回答的“老玩這些東西,都玩膩了。”區域活動內容陳舊容易讓幼兒失去興趣,交流、互動的內容也很容易被聊天取代。
3.幼兒同伴交往行為事件結果分析
中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同伴交往行為有自己的特點,在幼兒較感興趣的建構區當中發生的頻率最高。共同游戲是發生最多的同伴交往行為主題。交往的接近形式多以身體動作兼語言為主,能夠單憑眼神進行簡單的互動交流。幼兒容易接受影響,同伴交往行為的結果多是接受。
四、區域活動中影響幼兒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區域活動的材料
在區域的設置上,圖書區對幼兒的吸引力不大,同伴交往的主題多是閑聊。這失去了開設圖書區原想達到的意義,從而也降低了同伴交往的質量。建構區里幼兒共同合作,一起搭建積木,協商玩具的分配,所以具有吸引力的材料會提高同伴交往的質量。此外,區域活動材料是否充足也影響幼兒的同伴交往。所以區域活動中材料性質、投放是影響區域活動中幼兒同伴交往的因素。
(二)教師的管理行為
很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師要做幼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觀察者,教師的行為對幼兒的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對區域活動選擇教師沒有給幼兒全部權利,部分孩子是被教師安排進入某個區域的,沒有選到自己想去的活動區的幼兒,在活動中與同伴的交往明顯減少。另外,有時教師因為嫌幼兒在游戲中太吵,就限制了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有大聲或過多的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間的同伴交往就減少了。所以教師有沒有賦予幼兒對區域活動的選擇權、對幼兒的行為是否有所限制都會影響幼兒的同伴交往。
(三)幼兒的行為特征
行為特征是幼兒社會性發展重要體現之一。對于具有很強攻擊性的幼兒,別人都不喜歡和他交往;同時有些幼兒比較“斯文、內向”,平時不怎么喜歡和別人說話。因此幼兒更喜歡與外向、活潑、攻擊性行為較少的同伴交往。
(四)周圍的環境
這里所說周圍環境包括了區域活動的場地環境和幼兒身邊的人物環境。限制人數比較少的區域,就限制了同伴交往的人數和幾率。在人物環境方面,坐在一起的幼兒往往感情較好,一般都會選擇同樣的區域活動,這些經常待在一起、感情較好的幼兒發生同伴交往的行為比較多。
五、結論與反思
(一)中班幼兒區域活動中同伴交往行為的研究結論
1.幼兒園里的區域活動開設還不理想,種類不多,受空間與材料的限制,幼兒沒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
2.中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幼兒同伴交往行為發生的頻率較高,在各個區域活動中都有發生。在幼兒較感興趣的建構區當中發生的頻率最高。
3.中班幼兒的同伴交往行為主題以共同游戲居多,矛盾沖突的頻率較低。社會性發展較為全面,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意愿,會協商解決問題,并且各個互動行為主題事件都有發生。
4.中班幼兒能夠以多種形式進行交流、互動;喜歡與同伴交往,同伴交往行為發生的結果多是接受。
5.影響幼兒在區域活動里同伴互動的因素有幼兒的行為特征、區域活動的材料、教師的管理行為、環境等。
(二)研究的反思與建議
1.區域活動材料不足、空間受限制的反思
區域活動材料不足、空間受限制,使得幼兒的同伴交往受到影響。部分幼兒園所有的區域活動都開設在教室內,而教室的空間對于一次開設4、5個區域活動來說確實很小。
建議:區域活動適當的開設在室外,這樣可以解決空間受限制的問題。家園合作,利用廢舊、安全的物品,自制活動區的材料,以此解決資金不足;此外,還可以利用這些材料開創新的活動區,使區域活動更具趣味性。
2.教師對區域活動中幼兒不關注的反思
教師如何看待區域活動也是一個關鍵問題,部分教師存在著安排幼兒去活動去后就不再多看的現象,這些教師認為 “讓他們自己玩唄,只要不打鬧就行”。她們在幼兒進入活動區后一般都是坐在一旁干自己的事,很少去關注幼兒。教師對區域活動中幼兒不關注的目的是讓幼兒充分自主的學習還是就是認為區域活動只是一種游戲。到底該怎樣看待區域活動,怎樣參與幼兒的活動是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
建議:幼兒園領導可以組織教師深造,各個幼兒園間相互參觀、學習,提高教師對區域活動中幼兒活動的重視。教師間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同伴交往進行有效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