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說:“游戲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游戲也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不論在如廁、盥洗、戶外和活動中,如果硬生生的引導孩子照老師的指令去做,總會發現孩子很無奈和厭煩,孩子身上的毛病會越來越多。但是當我們提供一些材料給幼兒,幼兒會玩出不同的花樣,給幼兒一點選擇的自由,他們會玩出自己的個性。在幼兒游戲中我們發現,有幼兒由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發脾氣;有幼兒在玩娃娃家時主動擔任爸爸或媽媽的角色,為照顧“寶寶”而忙碌;有幼兒穿上老師制作的環保服飾,忙著裝扮自己而高興……在此時幼兒的性格、情感、交往能力、興趣愛好和意志品質等都會體現出來。作為幼教工作者,為什么要以游戲作為基本活動,又該如何實施呢?
一、我國幼兒園教育理念現狀分析
(一)教師教育教學的觀念
在我國,有著許許多多的幼兒園,有公辦園、民辦園、城市的、農村的。有教師將幼兒的智力開發與智力教育作為教育活動的唯一目標,認為只要把知識傳授給幼兒,看著孩子們能把教師教授的知識表現出來,就算是完成教育任務了。教學形式過于單一,集體活動占教學的大部分時間,教師扮演著領導主導的權利,引導幼兒在教師的安排下完成一項一項的教育任務,特別是在農村的幼兒園,小學化很嚴重,每天孩子面對的是做數學題、寫字、拼音等。如:在繪畫活動中,教師做了一幅畫的示范,就指導幼兒學畫,畫出來的作品都是一模一樣的。當我們在看到畫時就會猜想道,孩子是在什么樣的活動下進行的,教師又對幼兒采取了什么樣的教育方法,孩子們表現得是教師的思想、方法,而并非是自己的個性。這樣,孩子們就完全失去了創造的空間、創造的權利。換而言之,就是剝奪了幼兒創造的權利和自由。俗話說,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理論知識、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灌溉這片幼教的樂土上的花朵。花朵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生長得獨一無二。
(二)家長的教育觀念
家長的教育理念觀也會限制了幼兒發展。現在的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喜歡進行橫向的比較,以幼兒的排名、分數為榮耀。每天一接到幼兒就會問:寶貝,今天幼兒園老師教了什么、學了什么。見到同齡的幼兒報名了什么才藝班、奧數班,自己也拽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班。在幼兒園大班,還有家長會要求老師要教小學的拼音、100以內的加減法,更有家長會以幼兒園有多“東西”學來為幼兒選擇幼兒園……這樣的家長在我周圍是占多數的,家長的教育觀念嚴重阻礙了幼兒發展。
二、游戲的定義
(一)游戲是自由、快樂的活動
從游戲的動機來分析,幼兒參與活動是出自內在的動機、是主動自愿的。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對某一件物體感興趣不感興趣,要不要去玩,或者是想要去哪里玩、玩什么,都由參與者自主決定,他享有決定的權利。當幼兒自愿去玩時,他們內心的表現是積極、快樂的,并會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 。幼兒玩得快不快樂,從幼兒的語言、動作和表情就可得知。
(二)游戲是參與者親身體驗的
游戲好不好玩、孩子們玩得開不開心,這是由參與者親身體驗感受過、操作過后,才能做出判斷的。如,在組織幼兒玩“撕名牌”的游戲時,玩的幼兒不斷發出激烈的叫喊聲、歡呼聲,當游戲結束后老師問全班幼兒:“游戲好玩嗎?”贏的一組齊聲說:“太好玩了。”而有的幼兒卻覺得場面太吵、運動量大或者不喜歡這種環境的就會說:“我覺得一點也不好玩,太吵了。”可見只有體驗過了,才能真正感受到游戲是否帶給自己快樂。
(三)游戲是生活經驗的呈現
幼兒的游戲來源于生活,經驗也來緣于生活,成人在生活中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參加的每一種活動、經歷過的事情都是平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如:在玩“娃娃家”游戲時,當“媽媽”的聽說“寶寶”不想吃飯時,會忙用手去摸“寶寶”的頭,去感覺體溫,假裝把一根體溫計放到“寶寶”的腋窩下,幫“寶寶”貼退熱貼。這些舉止,是在模仿成人的動作,回憶自己以前發燒時媽媽是怎樣幫自己處理的,隨即就呈現了自己記憶的情景,用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
三、我國游戲的分類
根據在實踐中游戲的組織和開展與教育教學任務或目的的結合程度,把游戲分兩類:
(一)本體性游戲
本體性游戲指兒童不是按照成人的意愿或受外界強加因素的影響而游戲,而是兒童自愿、自主、自發的進行活動,其目的隱含于游戲活動本身或者說游戲本身就是目的,所以也稱之為目的性游戲。幼兒是游戲的主人,可以自主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游戲的主題、游戲的角色、自由選擇用什么材料去玩等,如:幼兒語言區中自由擺弄手偶進行故事的創編、娃娃家自愿的當媽媽或寶寶的角色、自由裝扮自己進行個人的表演或合作表演、戶外的體育自選游戲都是屬于本體性游戲。
(二)工具性游戲
工具游戲指可以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戲,也稱手段性游戲、教學游戲。這種游戲其目的不在游戲本身,而是以游戲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即教學游戲化。如:我們在組織幼兒進行體育活動《老狼老狼幾點鐘》中,幼兒當小兔,老師扮演大灰狼,小兔跟在老狼的背后邊走邊問:“老狼老狼幾點鐘。”如果老狼回答7點鐘,“小兔”就雙腳原地跳7下,如果是10點鐘,“小兔”就要回到一個設定的“家”里。這一系列的活動,老師都在進行著引導幼兒通過游戲達到教育的目的,指令幼兒按一定的方向發展。智力游戲、音樂游戲、體育游戲都屬于工具游戲。
四、理解游戲的價值
(一)游戲能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
1.游戲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游戲不僅給幼兒帶來無窮的樂趣,幼兒還會在游戲中積累生活經驗,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增進同伴間的友誼,如:玩角色游戲“小醫院”的游戲。成人的經驗是:掛號——門診看醫生——配藥——打針。但幼兒們剛進入游戲區,都會去拿醫生的工具,自豪地穿上白大褂,對大家說:“我是醫生,我給你打針吧。”在幼兒的游戲中,只要是醫生給病人看病就是打針,因為在他們的記憶中最深刻是“打針”,所以他們不會想到去掛號。在打針的同時,幼兒們也同時體驗了病人的角色,那么幼兒就會自然地說,你來當病人吧,我來當醫生,這樣游戲情節就自然展開了。在這樣一個有愛的氛圍中,幼兒間學會了互相幫助。他們在吵吵鬧鬧中分出了醫生和病人的角色,懂得關心同伴,提高了解決問題矛盾的能力、促進了社會能力。
2.游戲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游戲是促進幼兒探索、發展和成長的有效途徑。孩子天生好動、愛玩,游戲又是學習獲得經驗的基礎。游戲的不定性會給幼兒帶來很多不同的問題,激發幼兒去解決、探究的欲望,如:大班級的幼兒在進行“浮與沉”的實驗中,當孩子們把老師提供的物品放入水里進行一一實驗后,發現有幼兒把一個空的瓶子擰開,裝入一些水后再放到水里時,有了新的發現,瓶子竟然能浮在水中間。于是,孩子們也把瓶子裝入各種東西,再重新放入水里,靜靜等待新的發現。在一次次的實驗中,得知水的浮力和物品重量的關系,他們在一次一次的實驗中操作、比較、分析、對比、思考等充滿的變通性,然后促進幼兒更好地解決遇到的問題。也獲得了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智力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3.游戲能促進幼兒健康的發展
每到春季、秋季寒熱交叉時節、幼兒因病請假的人數會增多。加強幼兒的鍛煉,增強幼兒的體質,是我們作為幼兒教師的首要任務。游戲時,幼兒的肢體動作、器官、全身都能投入其中,如:用沙包打大灰狼鍛煉幼兒投擲、蹦蹦跳跳、鉆爬等技能,又能發展大肌肉和動作的協調性,利于神經系統和內臟的發育。又如:益智區中游戲“夾豆豆”,發展幼兒的小肌肉;生活區的“系鞋帶”促進手腦協調……游戲的愉快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游戲充分體現幼兒是活動的主人,增強自信心
兒童有強烈的好奇心,在游戲過程中,幼兒自主探究,自己發現,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認識某些現象,自行解決問題,在游戲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那游戲時老師可以給幼兒最大限度的自由,讓幼兒自己選擇今天玩什么、選擇什么材料玩怎樣玩、如何玩、什么時候玩、玩多久。如: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我問:小朋友,今天我們玩球好不好?幼兒就會露出不耐煩地表情說:怎么又玩球,天天做球操,我們還要玩球。聽了幼兒這么一說,我又問了:那你們想玩什么?這一問:孩子們都感覺到了自己是游戲的主人,紛紛說出了自己想玩的游戲,表情很興奮。得到同意后,幼兒歡天喜地地三三兩兩自己忙乎起來,有的玩輪胎、玩攀爬、跳高拍物,等等。喊聲、笑聲、歡呼聲匯成一片,整個操場立刻活躍起來。在游戲的全過程,可以發現游戲激發了幼兒對活動的態度,幫助他們建立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幼兒在處理問題上更有責任心,充分體現了幼兒是游戲的主人。
(三)游戲可以使教師觀察到真正的學習
有教師認為,在實施國家課程以來就有壓力,于是便組織更多的“正式活動”來收集每個學科領域中幼兒學習與成績的證據,即便幼兒對正式活動的開展根本不感興趣、厭煩,但教師們依舊為了收集孩子的成績,為正式活動的開展忙碌著。從教師們的理念來看,這并非是導致高質量的學習獲取的方式,但為了收集這類學習證據,就會以“正式的活動”來完成這“任務”,但通過開展自主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性游戲等,通過游戲的形式卻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所謂的“證據”,我們可以收集孩子游戲活動的相片,孩子進區域活動時的記錄、通過觀察分析評價幼兒的發展,制定評價表等。老師對于幼兒的學習和游戲之間的關系認識到——游戲更能注重于探索、發現、實驗的過程。玩得開心,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學得有效才學得有用。這是游戲的價值。
五、如何做到游戲為基本活動
(一)給幼兒游戲的權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目的在于幼兒園教育要“去小學化”和“學科化”,明確了游戲在我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指南》中還明確規定,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中保證幼兒1小時左右的自由活動時間,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游戲是孩子的天命,離開了游戲,等于扼殺了孩子的命運。所有的教育目的不是要通過老師的說教,我們應給予孩子們游戲的權利,在一日生活安排中,不要把知識技能等安排在幼兒游戲的時間里。有不少老師成了游戲的主導者和設計者,把知識灌輸在所謂的游戲里,精心組織了設計好的游戲,不斷地引導幼兒要這樣做,一次又一次的糾正其行為和動作,控制了幼兒的思路,限制幼兒的發展。幼兒們都是按成人的游戲在玩,對于幼兒而言,根本沒有趣味性。游戲是幼兒自發感到快樂、想玩的行為,應該是自由的、快樂的。
(二)為幼兒創設游戲的環境
游戲是幼兒必不可少的活動,作為幼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個資源豐富、寬松、愉悅的游戲環境,利于幼兒更直接獲取知識和技能。從教師提供的環境能體現幼兒游戲的質量。在一次聽李思嫻老師的講座中,她為我們聽課的教師呈現出3張幼兒園玩沙的相片,我們觀察發現,幼兒在一個有小木船、挖沙的工具的沙池中,幼兒的表情是歡快的、幼兒間的交往、交談是自由的整個畫面和前面兩張截然不同。你給幼兒提供一個模擬商店的環境,幼兒就會玩模擬賣場的情景;給幼兒提供一個舞臺,幼兒就會在上面又唱又跳,可見環境是無聲似有聲。
(三)體現幼兒游戲的主體性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包括:生活活動、體育活動、學習活動、游戲活動。其中游戲活動是最能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參與性。在每次的主題墻布置中,老師總會邀請幼兒一起參與進行布置,和幼兒協商可以收集什么樣的物品或圖案,又或者做哪一些手工粘上去,這樣幼兒會樂意去做手工或者去收集相關主題的資料,當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來,會覺得很自豪,在下一次的主題布置中,幼兒會欣然、自主地參與到其中。又如,區域活動中,在投放材料時,老師會考慮到材料對幼兒年齡特點是否相符,幼兒在操作中,是否有利于幼兒的發展。游戲時,考慮幼兒是否會喜歡玩這樣的游戲、設計的游戲對幼兒得到什么樣的發展。只有在幼兒得內心需要得到滿足時,對活動的參與性才會更強、更積極,幼兒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四)一日生活游戲化
一日生活是指幼兒從早上入園到留園所在園內的所接受的教育和保育相結合的活動,包括進餐、盥洗、午睡、戶外游戲、室內的區域活動等。科學合理的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是我們的重點工作。為了讓幼兒愉快輕松的度過每一天,自主的參與每一項活動,老師可以把一日的生活游戲化、實現以游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
1.生活游戲化
在一日瑣碎的生活中,我們會組織幼兒吃、喝、拉、撒,如果我們把這些都游戲化,一切都會變得輕松愉快,幼兒一天都會在歡聲笑語中度過,讓幼兒學起規則來不厭煩不疲憊。如:小班幼兒在吃飯時,老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漏嘴巴的大公雞》引導幼兒好好吃飯,不要掉米粒,幼兒在進餐時總會控制自己不要學大公雞。用水果的名稱幫助幼兒分清自己坐的桌子,等等,這些都關注到了游戲性的精神體驗,實現生活游戲化,讓幼兒輕松愉悅的度過幼兒園生活。
2.常規游戲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常規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老師組織活動的重要手段,常規不好,教師開展各項活動會顯得非常得吃力。但老師也不能以命令式的語氣去讓孩子像機器人一樣去執行任務,要在教學中應靈活運用,如:有玩具時,孩子們一聽到收玩具的音樂就會飛快地搬凳子回來。可憐的玩具東一個西一個的躺在地上。老師說:“噢,撿蘑菇咯看誰能把地上的蘑菇撿起來。”孩子們立刻開心起來,迅速地把地上的玩具一個不剩地送回家。這些總比老師以命令式的語氣命令孩子強。在上下樓梯時,大班的孩子會喜歡一邊爬樓梯一邊高興地談論,還有調皮的孩子喜歡在樓梯上打鬧。老師組織了“木頭人”的游戲,引導孩子一邊輕聲的讀兒歌:山山山,爬高山,山上有個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一邊上下樓梯,引導幼兒在游戲2-3次后就到到達指定的地方,幼兒把注意力放在了游戲中,減少了吵鬧和意外的發生。當然,老師也不能每天都玩一種游戲,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當時的情景去變換游戲的玩法。
3.學習活動游戲化
(1)設計情景游戲,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根據教育的要求,創編和改變一些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特點的有趣游戲,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如繪本故事教學《老鼠嫁女》,在故事教學中一個活動下來,幼兒在積極的思維和豐富的音樂表現的體驗中,我邊讓幼兒看圖,并闡述圖片的內容,幼兒直接觀察圖片就能得知故事發展的情節,于是我在講到,老鼠女聽說烏云最怕風,讓幼兒創編,老鼠女接下來要找誰呢?大風就是最強大的嗎?當幼兒回答后,出示圖片,得知老鼠女還要繼續找最強大的——墻、找老鼠、找貓,讓幼兒順著故事發展的情節繼續創編。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在第二課時,讓幼兒進行角色的扮演,把《老鼠嫁女》的故事演繹出來,整個教學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2)把課程滲入區域游戲
游戲游戲不是學習學習,這多有吸引力啊,我們何不常用呢?聽到學習孩子們想逃跑,聽到游戲,他們像得到寶。如班級《相反國》通過探索生活周圍的事物,尋找相反的現象,以看誰說的多的游戲引導幼兒說出生活中的相反詞,老師記錄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把圖卡打印成紙牌大小的卡片,畫出九宮格,設計游戲“翻翻樂”,投入到區域中,供幼兒以“翻翻樂”的游戲進行邊玩邊學,幼兒在玩時知道,是相對應的相反詞才是歸自己的戰利品。他們在一次一次失敗中獲得了相反的應驗,為了想要贏得更多的戰利品,他們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學會相反的詞語。又如:大班下學期的主題《買賣小高手》,直接把益智區布置《迷你小超市》投放各種生活用品、文具等當貨物,價格、角色牌收銀機準備好,一個熱熱鬧鬧的超市就開張了。在游戲中,服務員學會了促銷的手段,收銀員和顧客學會了錢幣的換算等,這一些老師不用組織一節活動課去教孩子,直接把材料投放區域,幼兒又在區域游戲中提高了幼兒觀察力、創造力和社交能力。讓孩子在游戲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和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孩子在積極的主動活動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六、結論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孩子學習最好的方式。借助游戲豐富的教育形式,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主參與、主動學習、激發幼兒創造的火花、體驗游戲的成功,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給孩子快樂的童年,是我們幼教工作者的責任。給予幼兒游戲的時間和權力,提供給幼兒充足的材料,讓幼兒玩中學、學中玩,把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一種有效提高幼兒身心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