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外國的“洋文化”越來越受青年一代的追棒和喜愛,相反我們家鄉的本土文化、傳統習俗越來越受冷落。作為承載著培養祖國新一代重任的幼兒園,為了培養當代兒童具有初步的歸屬感,更要注重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本文以家鄉方言吟誦的潮州歌謠作為主題內容,在不斷地實踐教學中,構建“唱響歌謠,傳承潮韻”園本課題,從內容選擇、主題開展、家園互動三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試論幼兒園傳承潮韻文化的經驗和開展方式。
“鄉土文化”,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人們從生活中擷取和養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態文明等文化生活的總和。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鄉土文化。家鄉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潮州文化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一種漢族民系文化,在長期的流行和積淀發酵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潮州本土特征的潮韻文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幼兒社會領域的目標3中明確指出:“具有初步的歸屬感”,建議教師們要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外國的“洋文化”越來越受青年一代的追棒和喜愛,相反我們家鄉的本土文化、傳統習俗越來越受冷落。而在國外,我們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播種、開花、結果,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以學習漢語為榮,積極地學習著我們經典的國學文化,難道我們作為炎黃子孫卻要將我們老祖先流傳給我們的文化精華給拋棄嗎?作為承載著培養祖國新一代重任的幼兒園,更要注重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因此,我園自2013年成為《廣東省“指南”實驗區項目研究》下的實驗園,開展了以“唱響歌謠,傳承潮韻”為主題的園本課程研究。
潮州歌謠是一種流傳于我們家鄉潮州民間的口頭文化,它來自生活,源于民間,在民間廣為流傳,它結合富有潮州地方特色的具體事物、人文風俗而創作,以潮州話來誦念,在過去,是大人對小孩進行語言教育的形式之一,也是古早時,孩童們玩游戲時的“好伙伴”。因此,我園以“潮州歌謠”為教育內容,構建具有本土特色,能反映家鄉悠久歷史文化的園本課程。以下從內容選擇、主題開展、家園互動這三方面談談在教育教學中的探索研究。
一、結合多方面的實際 ,選擇合適的潮州歌謠,作為主題活動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托,是開展教學的前提基礎,所以《指導綱要》中指出:選擇內容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要從周圍環境中挖掘適合的內容。因此,在開展“唱響歌謠,傳承潮韻”這一主題構建中,我們首先面臨內容的選擇問題。
潮州文化源遠流長,潮州歌謠只是其中的一條小支流,但它歷史悠久,從古傳唱到今,涉及的內容廣泛且受時代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的影響,有相當部分歌謠的內容比較粗俗,缺乏健康向上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對其進行全面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篩選出適合當下、適合當代孩子,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優秀作品。經過網絡搜索、資料整理,我們確定了以韓山師范學院林倫倫院長和林朝虹教授編著的《精選潮汕方言童謠》《精選百首潮汕方言歌謠》兩書中的內容為主,《潮訕童謠集錦——潮韻風采之二》《百屏燈的故事》或其他口頭傳唱的,網上查詢的歌謠為輔來構成主題開展的活動內容。 我們還對其中一些內容較好,傳唱較廣,但個別句子不適宜的歌謠進行再次修改、改編,讓所選的教學內容更具有教育性。如《點竹貢》的后半部分:“點啊點竹殼,點著地個漏屎汁,就是就這個老兄弟”刪除掉。《挨啊挨》中,“飼阿妹妹來雇人罵”這種當時重男輕女的語句,改為“飼阿妹妹來煮飯家”,引導孩子感受當時生活的艱苦。《阿八弟》中的“領爸領母生你長短腳”這種罵人的語句改為“走到半路長短腳”,重新塑造了一個因貪吃而導致肚子疼,捂著肚子一瘸一拐走回家的可愛小弟弟形象。這些細微的修改,使我們的潮韻文化得到傳承的同時,也得到了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更新。
緊接著,我們根據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將這些歌謠再進行分級選擇。小班孩子年齡小,語言能力發展較慢,理解能力更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們選擇了《鴨仔噲撐船》《相攬肩》《雨哩大大點》《洗浴歌》《工夫茶》《呢呢呢》《宋橄欖》《一腳雨傘》這些篇幅短、趣味性強、具有具體形象特點的歌謠作為小班級孩子學習的內容。比如《鴨仔噲撐船》只有短短五句,但它里面有具體可愛的動物、人物形象,五字一句,中肯地點了鴨、貓、狗這三種常見動物的本能特點,進而引申出爺爺奶奶對孫子那種發自人類本性的“隔代愛”,讓孩子感受愛的同時,懂得互愛互敬、家庭和睦、甜蜜如糖的道理。
相對小班的孩子,中班的孩子在語言表達、理解能力上已有較大提高,所以在選擇內容上,我們也將標準進行了一個層面的提升。如《天頂一粒星》《擁啊擁》《拍球歌》《潮州八景好風流》這些篇幅較長,句式采用頂真手法,句首句尾相銜接,瑯瑯上口,易于吟唱的歌謠,或是詼諧有趣,需要孩子已有一定生活經驗才能理解的《頭哩浮大包》《老伯須赤赤》等猜謎類歌謠,或是常識類歌謠《東方出個彌勒佛》。
大班孩子不但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而且開始具備了仿編、創編能力,所以我們選擇了《你豈知》《你猜乜獅牙絲絲》這些結構固定、句式反復,利于仿編的歌謠作為主要內容,增添了《百屏燈》《八仙造橋》《韓文公祭鱷》等故事性強的敘事歌謠或傳說故事等,大大擴展了歌謠選擇的范圍,讓孩子感受到潮韻文化的豐富多彩。
二、以主題為模式構建本土化園本課程,在五大領域教學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圍繞潮州歌謠開展一日性整合活動
主題活動即是在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中心內容(即主題)來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它可以整合孩子零散的生活經驗,滿足孩子的興趣和個性化需要,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還可以幫助教師整合思維,系統思考。我園在實際教學中,更多地是以“唱響歌謠,傳承潮韻”為主題全園性地將歌謠融入到五大領域(即藝術、語言、科學、健康、社會)中,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地在一日生活中進行整合式開展。
(一)以主題形式整合式地開展
圍繞一個切入點,開展一系列的相關活動。比如語言領域開展了《一腳雨傘》的歌謠學習,相應地在美術活動中安排了《設計雨傘》《裝飾雨傘》《涂色雨傘》等活動;在社會領域中開展了《油紙傘》的認知活動;在體育活動中,將《一腳雨傘》的歌謠應用于拍球數數計時的環節中;在音樂領域中為這首歌謠創編動作,配上樂器和伴奏曲,將其以表演的形式進行展示。
(二)在一日生活中整合式地開展
將“潮州歌謠”自然地融入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讓孩子隨時隨地感受、接觸到潮韻文化——潮州歌謠,在營造的濃濃鄉土文化氛圍中,體驗歌謠的趣味性,領會潮州歌謠的獨特魅力。
首先,在環境創設中,我們布置了“潮韻室”,展示了潮繡、楓溪陶瓷、潮州抽紗、粿印、粿架、紅凳子、工夫茶具等具有鄉土氣息的特色工藝品,讓孩子認識,激發愛家鄉的情感。在各班的互動墻上,展示出圖文并茂的“潮州歌謠”圖片,幼兒在家與家長開展歌謠的互動照片,不斷更新的互動墻讓孩子家長跟著我們的步伐不斷推進主題,家園一致地進行教育。
其二,在晨間活動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桌面游戲供幼兒操作建構。如用邦寶玩具拼搭“汀子橋”“廣濟門”,用超輕泥、橡皮泥制作各種潮州小吃、粿品,用彩紙折疊出《寶扇歌》中人人羨慕的寶扇,用水彩顏料印染出自己的手指紋路,數數看自己有幾個“螺”等。
其三,在游戲活動中,組織全園孩子利用課間時間,到大操場集合,一起吟誦歌謠,表演歌謠,既增加了戶外活動時間,也豐富了戶外活動的形式。利用角色游戲的形式,增設了“潮州小吃坊”“茶藝館”游戲內容,引導孩子通過模擬扮演小吃坊的服務員、顧客,認識更多的潮州小吃,了解潮州傳統文化,鞏固對歌謠《潮州小吃尚有名》的掌握。在“茶藝館”中將現在社會上新興的茶藝文化交流運用于模擬的游戲中,讓孩子扮演“茶藝師們”為客人沖上一杯工夫茶,演示潮州工夫茶的沖泡技術,讓“游客”“茶客”們體驗潮文化的特色,伴隨著悠揚的《工夫茶》這首歌謠,細細品嘗那杯飽含潮州人熱情待客的香氣四溢的工夫茶。
其四,在生活各個環節中,利用“潮州歌謠”進行自然銜接。如入睡前,播放《擁啊擁》《荷花船》《月光歌》這類旋律輕柔的搖籃式歌謠;在課間閑暇時段,組織幼兒復習吟誦潮州歌謠,兩人兩人互拍,玩一玩《拍剪刀》等手指歌謠;在飯后散步時,帶孩子們到草地上做做《挨啊挨》等地面游戲,到展板前欣賞各級的主題網絡網,讀讀上面展示的圖片歌謠,與同伴互相比比誰的歌謠學得多……
(三)靈活運用不同教學手段,在五大領域中開展潮州歌謠主題式活動,傳承潮韻文化
不同的領域有其常用的教學手段,如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潮州歌謠在不同領域得到更好地開展,使歌謠教學變得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在實踐教學中,我也作了好多領域的嘗試,以求既保留原有的鄉土氣息,又得以創新、添活力。例如:語言領域,一般常用PPT、圖片、視頻、場境創設、情境表演等手段加以輔助開展。《洗浴歌》準備娃娃、浴盆為教具,老師演繹大人為奴仔洗浴的情境,邊洗邊吟誦歌謠,既讓孩子易懂,又讓孩子從生動的情境氛圍中感受到大人對孩子濃濃的愛,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期盼。《仙佛造橋》故事的引用,又自然地解釋了“為何現在湘子橋只剩一只望江鉎牛”的原因 ,又讓孩子在讀到“兩只鉎牛一只溜”時那種勾起故事回憶時的會心一笑。
體育領域:如何將歌謠與身體鍛煉、體育游戲相結合呢?這是我們老師一開始特別苦惱的問題,后來我經過幾首歌謠的設計嘗試,慢慢摸出了方法和規律:結合歌謠內容,選擇合適的鍛煉目標,設計游戲規則及玩法。以《相攬肩》為例:短短的四句“相攬肩,掇肉矮(龍眼),掇有相共食,掇無勿相看。”描述的是一個古時孩子童與好朋友一起在龍眼樹下撿龍眼吃的那種有福同享、有難同擔的情境。當在腦海構思這一畫面時,我找到了一個切入點:相攬肩,就是肩膀互搭肩膀,兩人要步伐一致、動作協調地完成一項共同的任務。這不是對孩子肢體控制能力的訓練嗎?這也要求孩子要學會合作、協商配合去完成闖關任務,兩人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單憑一已之力是無法完成要求,類似于“兩人三足”這一類競技游戲。所以我將《相攬肩》與《兩人三足》這兩個游戲進行結合 ,開展了這一活動。孩子在活動中既得到了快樂,又得到適當的運動訓練。這樣的運用和創新,大大增加了歌謠的可玩性,也讓孩子形成歌謠可以變換各種花樣進行玩耍的意識,既培養了創新精神,又大大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藝術領域:在美術活動中,我們安排了欣賞家鄉的古建筑、八景勝地、本土工藝中那些典雅又傳統的圖案花紋,大大擴展了孩子對美的感受,開拓了他們的視野。《阿八弟》這類歌謠可以一句一筆地指導孩子簡易地畫出一個可愛小弟弟形象;《一腳雨傘》這類歌謠可以根據歌謠內容繪畫出從中所認識到的各種形象;《拍球歌》《潮州小吃》《寶扇歌》等可用捏泥、折紙等形式來表現歌謠中的主體。潮州歌謠從以前就多以“唱”的形式而流傳下來,的以音樂活動中,我們也常用“唱”的形式,將歌謠進行再現,再引導孩子配上動作,加上樂器,打出節奏,改編成歌表演、舞蹈、情境劇等不同活動形式。
科學和社會領域:我們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這一先進的輔助手段,將我們的歌謠內容以微課、PPT、視頻等形式進行展示,讓孩子淺顯易懂地理解歌謠的內涵,深入地感受本土文化,接觸家鄉的傳統習俗,欣賞家鄉工匠們的精巧技藝,為自己是一個潮州人而驕傲自豪,初步培養孩子形成“我是潮州小主人”的主人翁意識,激發愛家鄉的情感。
三、發揮家長力量,家園攜手,促進潮州歌謠活動的推廣,提升其影響力
家園合作是孩子學習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兩者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能使幼兒健康和諧地全面發展。所以家園攜手也是構建我園園本課程,傳承潮韻文化的重要途徑。充分地挖掘家長資源,發揮家長力量,利用家長不同知識背景、不同職業、積累的生活經驗,作為我們的“課程資源庫”。在主題開展準備階段,請家長協助老師上網收集圖片資料、下載視頻、尋找潮州旅游的宣傳片、提供特色工藝品等,作為我們的教學資源,使我們的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利用家庭教育模式,調動家長在家陪孩子唱歌謠、玩歌謠,以視頻記錄、圖文展示等形式,記錄下家庭開展歌謠活動的情境。不少爺爺奶奶紛紛表示:自己的孩子所記得的歌謠都沒有孫輩們多呢!童年的歌謠勾起了他們對童年的回憶,也大大增加了家里茶余飯后的談資,正如《奴仔同細愛唱歌》中所唱“從前愛唱老童謠,今日愛唱新兒歌”一樣,得到了一輩一輩的傳承。
我們還設計家長問卷,了解家長對活動開展的看法和收獲,從這些反饋信息中,確定今后繼續開展的方向,提取更好的點子,形成家園一致地教育。開展親子表演、親子游戲、家長進課堂等活動,達到親子共參與的作用。“六一、元旦”等慶祝節日,我們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表演歌謠:扮演歌謠中的麻雀、老人等形象,重現童謠《麻雀相打跋落坑》這首童謠的有趣情境、模擬“客人來了”的情境,演繹《工夫茶》潮州熱情待客之道、以舞蹈的形式表現《紅桃粿》中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過節制作紅桃粿時其樂融融的場境;組織家長和我們一起玩《相攬肩》《賽龍舟》等親子類競技游戲;將家長請進來,為我們全園的孩子講講《仙佛造橋》的故事,指導孩子做湯圓、包粽子,共同制作個性化的元宵花燈。
結束語:
潮韻文化歷史悠久、內韻深厚,愿我們能以“潮州歌謠”作為傳承潮韻文化的鑰匙,為孩子打開一扇鄉土教育的大門,開啟一場精彩紛呈的家鄉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