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這些潮州歌謠朗朗上口,又可用于各個活動中去。潮州歌謠,既不失文采,又化雅入俗,表現出生活化、通俗化的方言文學特色。它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著地方的風俗習慣、勞動情況、社會生活;表現著人民的性格、思想和感情。這些朗朗上口的歌謠既適合孩子吟誦,滿足幼兒個性發展的需求;又可以培養孩子對本土文化的親近感,使幼兒的社會性情感在活動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
這個方案活動在家園互動的情況下,收集了相當豐富的文字資料、圖片、書籍甚至是精彩的視頻信息,所以在這些多樣的輔助手段協助下,我們開展起來感覺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在反反復復地聽、看、唱過程中,深深被潮州歌謠明快的節奏、有趣的內容、押韻的語調所吸引。每次復習都是興致勃勃地唱念著,特別是在詼諧、搞怪的結尾部分不約而同地發出“哈哈哈”的笑聲。特別是一些歌謠游戲,孩子們更是有莫大的興趣,如《小魚游》《賽龍舟》等,孩子們總在課間跟小伙伴們一起邊唱邊游戲,一起開懷大笑。
各種童謠中孩子們最喜歡的莫過于我們當地特有的潮州歌謠啦!雖說因潮語的狹隘,創作來源的平民化,導致很多歌謠好聽有趣但較低俗,不太適合于幼兒的學習。但經過我們精心篩選并通過多樣的形式開展以后,這些兒童化的歌謠促使孩子加深了對家鄉文化的理解,孩子們也從中感受到了讀唱所帶來的快樂。同時,也勾起好多家長甚至爺爺、奶奶這一輩人的共鳴!不少家長還過來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能自己讀潮州歌謠,教家里的哥哥姐姐。看著家長反映時眼底的笑容,我們知道這個活動開展得很成功。
由于歌謠是通過地方方言來敘述故事、有趣的事物或地方出名小吃,所以孩子們在歌謠里面很快地認識了一些節日習俗、動人故事和許多潮州出名的小吃名字,同時我們為過去這些潮州人們用智慧而創造出來的結晶而自豪。
活動反思
在一場豐富多彩的“唱響歌謠,傳承潮韻暨慶祝元旦”的表演中,我們結束了為期七周的方案主題活動“唱響歌謠,傳承潮韻”。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兩只生牛一只溜”“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這些方言小歌謠既不失文采,又化雅入俗,表現出生活化、通俗化的方言文學特色。它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著地方的風俗習慣、勞動情況、社會生活;表現著人民的性格、思想和感情。孩子們在主題中,從歌謠的吟誦了解到潮州歌謠所涵蓋的風俗、景致、生活中的種種。例如:《潮州風景好風流》,描述了潮州八景之一的湘子橋,也將孩子們帶入風景如畫的潮州古八景,了解感受了潮州的名勝古跡,我還給他們布置了任務,請家長帶領幼兒游八景,并將感受進行記錄,加深他們對潮州的認識;《紅屐桃》是一首民俗歌謠,主要體現潮州孩子“出花園”這一成年禮俗,我們通過歌唱、律動、打擊樂及繪畫等藝術形式,豐富孩子對此的感知認識;《阿八弟》是一首詼諧的童謠,它將繪畫與吟誦結合在一起,孩子們邊讀童謠邊將童謠中描述的“八弟”畫出來,可見在古老的潮州文化中,已經出現了這種具有繪畫教學興趣引導的童謠,看得出當時在啟蒙教育中童謠所具有的重要性。
在整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興趣高漲,對于朗朗上口的歌謠特別有興趣,既滿足了他們個性發展的需求,又培養了孩子對本土文化的親近感,使幼兒的社會性情感在活動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活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