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有一種流傳甚廣的文化形式——“潮州歌謠”。它不但易于傳唱,語言化雅入俗,生動淺顯,有著很好的教育意義,而且扎根于家庭,伴隨著每一個人的幼兒時代一起成長,往往成為人的一生難以磨滅的記憶。直到現在,我都能清晰憶起小時候聽著大人們哼唱搖籃曲“擁啊擁”入夢的情境。還有耳熟能詳的“潮州湘橋好風光”,它常常作為我用來推介潮州名片的最好素材。還有民俗歌“年年冬至邊”、謎語歌“你猜乜獅牙絲絲”到游戲歌“點呀點竹殼”,等等,這些歌謠朗朗上口,富有兒童情趣,而且有些是隨著游戲趣韻而作的,可學可玩,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文化和生活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今這一代孩子,在家庭中很少能得到滋養著一代又一代潮州人的民間歌謠的熏陶啦!這無疑是我們對本土文化傳承的一種缺憾。
近幾年來,面對著方言歌謠在民間漸行漸遠,也基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的“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家鄉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我園積極挖掘地方文化教育資源,把方言歌謠引入幼兒園教育中!在實施過程中,筆者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下面就“基于潮州歌謠的幼兒園園本課程的構建”談談我們的思考與做法。
一、營造氛圍,讓歌謠走進孩子的心中
(一)視聽同行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是個探索者,需賴以吸收環境中的各種印象來建構其心智。”在幼兒園,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創設教育環境,讓幼兒所處的環境呈現濃郁的民間歌謠教學氛圍,比如在過道走廊顯眼處以“圖夾文”的形式設置“歌謠墻”,或渲染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景點,如湘子橋、韓文公祠等,讓有人文特點的環境在幼兒園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激發幼兒要說、會說、想說的興趣和欲望。如孩子看到圖文的湘子橋墻飾時會好奇地問:“老師,什么是兩只生牛一只溜?”教師會一邊引導幼兒朗讀十八梭船二四舟,兩只生牛一只溜……一邊給孩子敘說湘子橋的歷史,講有趣的“鳳凰山傳說”,在習得歌謠的同時也自然給孩子拓展相關的本土文化知識。
另外,為了讓孩子盡快熟悉歌謠和喜歡歌謠, 我們會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如餐前、睡前、起床等時段播放歌謠,孩子們隨著“擁啊擁”舒緩的歌謠入睡,聽著俏皮的歌仔“天頂一粒星”起床,在課間時間我們來一首《呢呢呢》娛樂孩子,在這樣的氛圍里耳濡目染得到熏陶,歌謠自然走進孩子的心中啦。
(二)家園互動
我們邀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歌謠,并和幼兒一起在家中傳唱。家長的參與使歌謠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具有價值和意義,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幼兒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了親子關系。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了一些歌謠,我們讓孩子輪流當解說員,各自向同伴介紹其收集的內容,孩子們體驗到分享表現的樂趣,積極性很高。例如有小朋友介紹歌謠《西湖魚筏》時說“爺爺帶我到西湖玩,邊玩邊教我讀歌謠‘潮州八景真風流,湖邊屹立涵碧樓,釣臺仙蹤引游興,漁筏隨波湖上游’。”孩子邊吟誦邊感受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的自然特點和文化特色,這種在教學環境中直接感知、了解、互動的方法也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倡導的。
家園對歌謠文化的有意渲染和自然滲透,使孩子對歌謠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相關的經驗,他們對歌謠也充滿著探索學習的愿望,這為我們下一步引導幼兒展開歌謠主題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
二、構建主題,讓歌謠成為活動領域的內容
(一)收集歌謠資源預設活動內容
我們多渠道收集各種歌謠,有口傳記錄的,有民間流傳的歌謠冊,有網上搜索的,其中最讓我們欣喜的是韓山師院的林倫倫和林朝虹兩位教授編著的《精選潮汕方言童謠》,里面有游戲歌、生活歌、數數歌、猜謎語歌等,我們把收集的歌謠進行分類整理,將其從形式上分成了教育性童謠和娛樂性民童謠,比如教育性較為鮮明的童謠《點燈籠》:“點啊點燈籠,一點紅彤彤,紅紅燈籠照四方,四鄉六里點燈籠,燈籠照耀明禮人,做人做事心通朗!”歌謠以物喻事、喻人,告訴孩子要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偏娛樂性的如《點啊點竹殼》:“點啊點竹貢,點著底個做阿總,就是,只個老兄弟……”這是潮汕孩子玩游戲之前類似于“剪刀石頭布”的歌謠,語言通俗易懂,也備受孩子們青睞!
我們分年齡班各自挑選歌謠,預設各個領域的活動內容,圍繞潮州歌謠的主題制定各個年齡段的教育目標,再把一首首歌謠化為一個個活動教案,在周計劃中科學安排一日活動內容,其中涉及語言、健康、藝術、社會、科學五大領域,用多種有趣的教育形式引領孩子學歌謠。
(二)開展讀歌謠玩歌謠展歌謠的活動
歌謠主題的活動資源、活動目標以及活動預設準備就緒后,下一步便是圍繞主題展開各種活動,教師用心建構的一個個活動化為孩子們美麗的行動……
走進幼兒園每一處,都能聆聽到孩子朗朗的吟誦聲或看到他們邊朗讀歌謠邊做游戲的快樂身影。操場上,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玩歌謠游戲《拍球歌》:“一油鎚,二油擂,三頭尖,四菜粿”;音樂廳孩子們唱起了《月娘月光光》;角色區的娃娃家,孩子們當起了“媽媽”邊抱著布娃娃邊吟唱《擁啊擁》;課間活動,孩子們邊讀《數螺歌》邊互為觀察各自的手有幾螺、猜謎語《你猜乜獅牙絲絲》等。孩子在哼哼唱唱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地方“歌仔”押韻的語言特點,體驗其詼諧有趣的表現方式。
有一次我看到孩兒們在扮演“雨哩大大點”這首歌謠時模仿猴子探頭探腦的模樣,我忍俊不禁,跟孩子們互動起來!還有童謠《阿八弟》,一首通俗且帶有打趣色彩的潮汕童謠“阿八弟”,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領會歌謠“阿八弟”的內容后,隨之而來是邊讀歌謠邊畫歌謠,歌謠吟完,阿八弟這個頑皮貪吃的人物形象也躍然紙上啦!接著,小朋友又七嘴八舌數落起阿八弟的不好之處:“阿八弟貪食、阿八弟偷吃別人的東西、吃多了肚子疼,走路長短腳好搞笑……”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數落阿八弟的不好,教師順著孩子的興致和充滿童真的想法,引導小朋友們創編“新阿八弟”,所以就有了阿八弟的續編故事,真是有愛有趣有意義哦!
為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欲望,我們還借助舞臺開展“主題成果展示會”,讓孩子唱響歌謠。有誦讀,有猜謎,有對唱,有游戲,孩子們自如的表現和快樂的嬉戲把潮州歌謠的主題推向高潮,我們邀請家長與孩子們合作表演,客串各種角色,有表演童話劇的,有和孩子配合表演歌謠快板的,師幼互動,家園互樂,一起唱響歌謠!
孩子們在主題活動中從知歌謠、學歌謠、讀歌謠、玩歌謠游戲到講歌謠故事,在一日活動各個環節中師幼互動著,活動前唱唱歌謠,活動后玩玩歌謠,熱熱身對對歌謠,歌謠不但在幼兒園唱響,而且孩子們還在家庭、甚至社區當起了誦歌謠的小老師呢!
三、教研同行,匯篇歌謠園本課程
(一)在教中優化教育行為
為更好地展開歌謠教學,我們定期展開研討,及時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大家集思廣益,同課異構,一次次優化教學行為。比如歌謠《相攬肩》,有的老師從游戲入手展開活動設計,有的老師把它拓展為一個語言領域的仿編活動來開展,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還有歌謠《一腳雨傘》,孩子們對歌謠里的各種動物很感興趣!但歌謠里出現的動物是沒有昆蟲學的依據的,它只是在傳唱中讓孩子獲得樂趣而已。在開展這首童謠時,為了讓孩子能夠了解各種動物,教師用心手繪各種動物,制作成圖夾文的PPT教學課件,孩子們學完歌謠后,還在老師引導下饒有興趣展開數字模擬表演“一腳雨傘,兩腳雞母,三腳蟾酥,四腳水牛……”孩子們動口動手又動腦,發揮了民間童謠的益智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再如童謠《鴨囝會撐船》里面描寫了三種動物:鴨、貓、狗。教師除了引導幼兒用動作來表現不同的動物形象外,還可以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現不同的動物,如“鴨的呆萌、貓的嫵媚、狗的機靈”,增添了童謠的語言變化。讓幼兒通過運用聲音的變化來表演不同的角色,感受童謠的趣味,領略其中的情趣。
(二)在研中梳理歌謠文本
在實踐中,我們堅持“課研同行”,結合在研的課題《唱響歌謠,傳承潮韻——在幼兒園開展潮州歌謠教學的實踐研究》,對近兩年來開展的歌謠教學系列活動進行梳理、一次次修訂活動課例,主題活動的觀察記錄、教學隨筆、活動反思與教學評價等,有的老師還把部分歌謠打磨成微課,其中“阿八弟”“十二生肖”“一腳雨傘”“潮州工夫茶”,都在廣東省教育技術學會舉辦的“教師微課大賽評比”中得獎。我們把這些在實踐中積累的教學一線資料匯編成為歌謠課程模塊,逐步構建為園本課程,本人還于今年一月份在江門幼兒師范學校與82個被省教育廳指定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課題實驗園的同行做了交流。展示我園基于“潮州歌謠”的幼兒園園本課程的構建的做法并分享部分潮州歌謠優秀活動課例,得到與會者的一致好評!并把我分享的PPT資料展示在全省課題實驗園學習交流群上。
當然,在實踐探索過程中我們也會碰到一些問題,如有些活動需帶孩子外出參觀和進行綜合體驗的,由于安全和資金等問題而難以實施;以及在構建本土文化課程時需要老師們對地方文化有較深入的了解,從而還需做好教師培訓方面的工作,等等。接下來,我們會針對這些存在問題繼續探索,讓園本潮州歌謠課程在幼兒園持續開展,循環使用,反復修改,不斷優化課程結構,讓孩子在充滿濃郁本土氣息的課程中浸染,培養他們樂于捕捉探索周圍事物的學習品質。讓潮州歌謠像幼兒文學一樣哺養著孩子們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