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謠是民間口頭文學的一種,是潮州方言表述說誦的載體,說說唱唱,有專門的曲譜歌唱,在民間口耳相傳。它最大特點是押韻順口,節奏鮮明,徒腔延調,表情生動,并且內容廣泛、詼諧、易記、形象。潮州歌謠風格樸實,是民間喜聞樂見、抒情達意的文學體裁,是潮州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為了進一步滿足孩子學習的愿望,促進認讀、語言、交往、合作等能力的發展,我們追隨孩子的生活和興趣,嘗試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適合開展認讀的地方童謠作為教材融進主題課程中,與各個領域有機結合,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潛在教育價值設計活動。潮州童謠以其稚樸、趣味的內容,朗朗上口的節奏,簡單易玩的游戲規則,讓每一個人的童年充滿了歡聲笑語。如:“點竹貢”“洗浴歌”“奴仔同細愛唱歌”“功夫茶”等。主題活動開展以來,操場上、教室內常常會看到孩子們或兩兩相伴或三五成群,自由自在地享受著唱童謠、玩童謠的快樂。
這些活動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將原來的童謠進行了刪減處理,以學習方言童謠為重點,以兩人合作協調拍擊為難點,目標的定位也較適合,易被小班幼兒所接受。在整個過程中,從會歌唱的童謠入手,成功喚醒幼兒已有經驗,通過一系列形象,有效的教學手段,如:看錄像、講故事、做游戲、圖譜呈現、配樂器演奏等,在看看、說說、玩玩中體現了張弛有度、寬松、愉悅的活動氛圍,層層推進、逐步提升。
本次主題活動的特色不僅體現在內容的選擇、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上,更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親密無間、積極互動的師幼、幼幼關系上。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快樂的游戲情境,并始終以幼兒的玩伴參與,支持幼兒的探索學習,引導幼兒通過自主觀察、集體討論、游戲體驗等途徑,建構自己的經驗感受,提升了對家鄉歌謠的興趣。同時,教師還不斷提供幼兒相互合作、交往的機會,促進了同伴間的互動交流,幫助幼兒進一步獲得情感滿足和認知需要,體驗到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從而成就了真實有效的課堂。
貼近幼兒生活的鄉土教材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補充,是幼兒園教育向生活教育回歸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大自然是活教材”理念的最好闡述。本次活動通過學習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方言歌謠自然純樸,讓幼兒親身感受到中間蘊含的濃郁地方特色,體驗唱童謠、玩童謠的樂趣,萌發出熱愛家鄉、熱愛潮州傳統文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