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學習科學方法,發展智力和好奇心,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悅的情緒體驗,產生學科學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關注和熱愛。幼兒科學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教師應該提供一個支持幼兒主動發現的環境,促進幼兒解決基本問題的技能的發展。
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非常重要。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自身的感知、觀察、操作探索活動,作用于物體,觀察其反應,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活動中的經歷和感受到的體驗,或是解釋現象和找出問題的答案,或是在感知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概念。操作活動過程對于活動開展的成功與否有著關鍵的作用。
一、操作活動能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和參與探索活動的愿望,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能充分體現幼兒是活動的主體。
例如,在進行“有趣的轉動”的科學教育活動時,將各種盤子、廢棄的光盤、筆、陀螺、繩子、飲料瓶、風車等分別放在桌子上。提出問題:這些物品看見大家玩得那么開心,也想玩“迷迷轉”的游戲。請大家幫幫忙,讓這些物品轉動起來吧! 幼兒興趣盎然,有的用手轉、有的用手搓、有的用嘴吹,有的跑等,每個孩子都想了不少的辦法,然后讓幼兒自己來講述、總結自己是怎么做的,發現了什么?通過自己的實踐和講述,幼兒懂得了各種物體轉動的方法;通過操作,幼兒獲得了物體轉動和力的關系的淺顯知識。幼兒在“打打鬧鬧”中既獲得了知識,又拓展了幼兒探索的思路,培養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在操作活動中,幼兒能學習到科學探索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幼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進行“省力的輪子”的科學活動時,先請幼兒玩各種各樣的玩具,也就是給孩子創設寬松、自由的探索空間,幼兒通過玩、觀察發現,圓形的輪子會滾動,跑得快,而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不會滾動。再用推車做實驗,幼兒感受到了輪子能省力,從而引導幼兒講述輪子的作用,擴展幼兒的知識。這一過程讓幼兒在做中學,在做中積累經驗。
三、在操作活動中,幼兒有充分的獨立操作、探索、表達思考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幼兒學科學的自信心、獨立性和創造性。幼兒在探索過程中能有所發現,獲得成功,感受到愉悅的情緒,增強自信心。
操作活動是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重要的一環。如何使操作活動順利展開,如何讓幼兒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學習。
首先,教師要做充分的準備。
(1)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課題、內容,從活動方案的生成,活動條件的創造,材料的準備,問題的提出,到幼兒探索過程中的切入等,都要經過深入細致的考慮,這樣才能組織好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
(2)操作活動既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又是教師引導幼兒學科學的過程。在活動中,教師自身要以科學探索的濃厚興趣來感染和帶動幼兒,并參與幼兒的操作活動。
(3)為保證操作活動得以順利展開,教師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才有可能自如地、深入淺出地指導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
(4)教師要克服怕麻煩的思想。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開展操作活動需要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設備和活動空間,使幼兒有足夠的材料進行感知、觀察、操作,使幼兒有較寬敞的空間開展活動,避免擁擠而影響活動。
其次,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觀察,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有步驟地指導幼兒探索,盡量避免過多的語言取代或干擾幼兒的探索和發現,以保證操作活動過程的順利進行,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 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與物質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能對某一物質的屬性有所體驗,才可能獲得最直接的經驗,這種經驗和體驗是幼兒構建初級科學概念所必須的,因此,操作活動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根本方法,也是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