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走進小學標志著他們已經完成了一個成長階段的轉型,同時也是一種由較為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變成了嚴格、嚴謹的學習環境。而目前我國現階段的幼兒數學教育,都是以一種輕松而又抽象的形式開展的,在實際的教學中幼兒教師遵循著國家教育部門所提出的嚴謹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要求,摒棄傳統幼兒教育的枯燥教育,轉型為了一種能夠兼顧兒童興趣發展、兒童情感認知的系統性數學習慣的養成,其中包括了對數學概念、數學運算、數學邏輯思維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說,現階段的幼小數學銜接背景下,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能夠僅僅依靠應試教育、分數教育,必須通過兼顧孩子們對不同教學環境、不同數學思維的轉變和需求,來為兒童提供對他們而言較為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我們稱之為數學學習習慣,這個基礎環節的搭建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些孩子日后對數學乃至其他學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情趣,所以說幼小銜接階段的數學習慣養成必須引起我們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一、幼小銜接階段的數學行為養成存在的一些問題
通過實際教育我們發現,我國的幼兒園數學教育、學前班數學教育和小學低齡數學教育的銜接與過渡,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剛剛接觸數學的幼兒園幼兒,通常都是帶著一顆好奇心來感受著日常生活中包含的數量關系和數量概念,通過這種直觀的感性知識來體驗整個數學學科的魅力,很多幼兒園幼兒在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對一些較為簡單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進行解答。而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則是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態度、數學學習習慣入手的,在提升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的同時,來強化數學體驗和實踐過程。例如,在幼兒園階段的數學行為養成學習通常是對十以內的數字進行認知和單純的加法、減法運算,通過對七巧板等形態的圖形來掌握一些基礎的幾何圖形,通過方位的概念來對空間進行認知和掌握等,而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則是需要學生對十以內的加減法進行加法、減法混合運算,并對11到20的自然數進行簡單加減運算。
通過實踐教學我們發現,小學數學的教育其實是對幼兒數學行為養成的一次升華和拓展,通過對基礎知識的探索來挖掘更深層次的知識關系,同時小學數學還是對幼兒園數學邏輯思維的深化開發,通過這個過程讓剛剛升入小學的孩子們對數學產生一種理性的、抽象的轉化認知。
然而當今的幼兒園數學啟蒙教育還存在一種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那就是很多民辦幼兒園的教師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家長,便會在幼兒教育階段加入大量的小學數學內容。但這些幼兒教師卻并不能對小學數學教材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系統挖掘,如果僅僅是利用一種填鴨式教學來代替情感教學和思維習慣教學,那么學生在接受這種教育后不僅會在幼小銜接過程中起不到良好作用,甚至還會由于教學方式的錯誤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厭煩,一旦我們的學生在頭腦中無法形成綜合性數學邏輯思維和良好的數學習慣那么后果不堪設想。在一項調查中我們發現,某私立幼兒園在五天便完成了數字0到5的寫法學習,而這部分學生在升入小學后教師發現這些孩子并未真正地掌握0到5這些數字所代表的含義,而握筆姿勢、寫字姿勢更是沒有得到專業的指導。這種狀態下,沒有形成正確數學行為習慣的誤導會直接導致幼小銜接過程中的知識斷層。
二、 如何正確培養幼小銜接中幼兒數學行為習慣
通過上面的闡述和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有幼小銜接階段的數學習慣養成必須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培養。
首先是良好習慣的培養。在對剛入學的小學生進行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看到一些孩子會在教師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漫步在教室中,這種散漫是由于幼兒園教育中的過度自由而造成的。為了能夠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數學學習行為,教師必須與家長聯手來強化學生對注意力的認知。數學教師要將原本枯燥的數學概念轉變為有趣、新穎的知識點,而家長則是要在家庭內部為學生打造一個能夠集中精力學習的環境。我們無法想象出在一個充滿麻將碰撞聲音的家庭,如何命令學生集中精力做數學練習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教師切不可拔苗助長,要通過一個過程來讓學生樹立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良好的數學行為習慣。
其次,在幼小數學知識內容上要做好梳理和銜接工作。在幼兒園學習階段,幼兒已經淺層次地接觸到了數字和簡單的幾何形狀,一些家庭教育感迫切的家長甚至會培養出能夠對100以內數字進行加法、減法流利運算的學生,這種學習習慣對一年級的數學學習是具有一定效果和幫助的,但由于幼兒園階段的數學學習與小學而言是不系統的、零散的,而日后他們在接受到小學數學教師系統培訓教學的時候,孩子們則會產生“這些知識我已經掌握了,沒有必要認真聽了”的錯覺,所以我們不主張在幼兒園階段對學生進行過多的數學知識培訓。幼兒園教師只需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以此來最大程度的培養學生養成數學行為習慣,為日后的學習夯實基礎。
最后,結合多年實際教學筆者總結了幾點適用于幼小銜接階段時的數學行為習慣訓練方式:
一、通過用事物或者幾何替代事物的數一數、比一比來進行數字加法、減法的簡單運算,并間接對平面幾何圖形、立體幾何圖形的認知形成良好的數學行為學習習慣。
二、通過實物的展示來讓學生對貨幣、時間、方位等進行摸索和規律總結,由于該部分知識點過于枯燥,所以建議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引進一些卡通人物,作為輔助教學。
三、向家長進行幼小銜接過程中的教育手段培養,讓家長明確小學一年級作為學生整個一生打下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師與家長必須一道放慢腳步,為學生樹立一份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急于求成的學會某一種數學計算方式,通過對信心、興趣、愛好的養成來為學生建立一種能夠受用終生的數學學習行為習慣。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必須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融入一些當代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來導入新課標下的教學大綱授課目標,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動畫播放來將原本枯燥的數學應用題變得生動活潑,在游戲中養成良好的數學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過程中的數學行為習慣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以整個社會教育體系的制約出發,結合每一名家長的配合、小學教師的不斷努力方可實現。而小學數學教師則需要對看似簡單、淺顯的數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以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來滲透學生的學習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本質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質,為日后步入更高的學府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