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角時間一到,小雨就跑到數學區玩起了經典游戲——“圖形找朋友”。他用黑白棋子按“ABAB”的規律在封閉式的圓圈里排序。關于這個模式的排序方法我們從小班上學期就已經開始學習了,幼兒對于這種排序規律從原來的“認知”慢慢地轉變到“復制”,所以拿到游戲材料后小雨就不假思索地進行了這種排序規律的復制。
在完成了“ABAB”規律排序的操作后,小雨想讓每個棋子找到和它顏色一樣的棋子做好朋友,于是他又開始在圓圈的內部進行排序規律的復制。可是問題來了,因為內部圓圈比外部圓圈小,所以在復制排序規律的時候,他發現內部與外部同色的棋子不能一一對應了。
為了讓自己擺放的棋子圖形看起來好看一些,小雨很努力地調整棋子間的位置,他甚至為了達到自己內心的某種統一而打破了原有的模式。
在這樣一次次的調整中小雨似乎發現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內部和外部圓圈不一樣大,如果先把外部圓圈排列好,再根據外部圓圈排列規律去排列內部圓圈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先將內部排列完成后再把外部進行復制排列,就很容易完成了。小雨對這種玩法漸漸熟練,他不再糾結“擺不下”的問題了,因為沒有了顧慮,小雨玩出了各種新玩法。
經過不斷調整,小雨的排列也發生了改變。這次的排列比之前任何一次的成功都令小雨高興,因為他在自己的探索中發現個秘密。
有了這樣的經驗總結,小雨的探究也變得越來越有趣了,是啊,幼兒的探究興趣就是在一次次的發現和成功體驗中激發出來的。在完成按“AABB”模式進行排列操作之后,小雨立刻運用了剛才的經驗在原有模式的外部復制了這個模式,完成之后他意猶未盡地說:“我要放兩排!”然后一個浩大的工程就這樣鋪開了,小雨的游戲引來了其他小伙伴的圍觀驚呼。在同伴的羨慕與稱贊中小雨的探究興趣又被無限量地激發了。可是小雨卻不甘心只是在圖形的外部進行排列模式的復制,于是這一次在完成了復雜的排列之后他依然想著在內部進行一個模式的擺放。太擠了怎么辦?“少放一個!”隨著問題的迎刃而解,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模式“ABBABB”。我不得不驚嘆,小雨太棒了!當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在自己一次次的探究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順應現實的同時嘗試創造。
我想起了心理學上常說的“魚缸法則”: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魚,無論怎么喂養,魚都不會長大,但是如果將這些熱帶魚轉移到水池里,用不了多長時間,魚就會長大很多。孩子好比就是那條魚,如果僅僅只是在我們框死的內容中學習,他們永遠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如果我們給他們更多的成長空間,他們就會有更多的發展。
在后面的游戲中,小雨不再只把一顆棋子當成一個排序元素,而是將六顆棋子當成了一個整體,然后進行了“ABAB”的排序操作,完成之后,他又進行了“ABBABB”規律模式的排序。這些對一個小班的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因為他之前對排序規律的研究,所以他能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排序模式的逐步完善。
第二周,區角游戲又開始了,我又看到這個小小的身影在數學區忙碌,于是不由自主地走到他身邊。他正在繼續探究上周的內容呢。這次他又創作了“ABBABB”排序模式,咬著小手指正想著什么。不一會兒,小小的操作卡上已經承載不下他的創作了,但是他卻沒有被這張小小的操作卡困住自己的想法。“黃老師,我要在這里放10個白的!”他邊說邊操作著。
看著他不斷挑戰時綻放的笑容,就像一個學者在不斷探究嘗試后得到回報時露出的笑容一樣,滿足而又欣慰。再看看這小小的操作臺,黑白相間擺放的棋子竟然如此耀眼。再回歸到數學領域,其中不僅包含了規律排列的知識,還有對稱的概念,在操作過程中我們還看到了幼兒計數、集合等理念的初步形成。回想我們老師總是想方設法地查找各種理論依據,想著怎么做出好玩又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游戲材料。但事實上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數學區角材料在制作時往往是從—個知識點出發的,但是孩子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卻能看到許多不同的風景,從而學習和掌握其他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