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背景
在現代家庭隔代教育、獨生子女居多的現狀下,我們的孩子大都是全家的“小太陽”,他們的生活總是被家長們包辦代替得太多,在家長們愛的“呵護”下,大多數幼兒的自理能力、獨立能力都較為薄弱。而幼兒時期是培養意識、發展思維的關鍵期。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不僅有助于幼兒提升自我服務能力,也有助于幼兒獨立意識的發展,提升幼兒的社會適應性,形成完善的人格。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路,而是還要讓他獨立行走。”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重要意義,在一日生活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通過提升和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和意識的過程把幼兒自我服務的行為內化為自覺行動,使幼兒能夠主動地為自己和他人進行服務。在大班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經歷了“觀察搜集信息與證據”-“分析信息,尋找標準”-“展開教育決策”-“調整與反思”四個螺旋遞進的步驟。
二、案例實錄
案例一:(實施前幼兒自理能力的現狀)
場景:“老師,我的包裝袋不會打開。”“老師,我不會自己疊衣服。” “老師,我不知道鞋子怎么穿。”“老師,這里的筷子沒有了。”……上述這些話語總是充斥在我們耳邊,幼兒每天都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
教師的反思:在這些經常被提出的求助問題中,我們發現幼兒的動手能力較為薄弱,在家長的呵護下他們還不能夠獨立完成自理的任務,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請教師幫忙解決。他們總是被動等待著“被服務”,經常甩手等著一切就緒,做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享受長輩的“包辦”,缺乏處理問題的主動性和愿意嘗試的膽量。
案例二:(實施后幼兒自理能力的水平)
場景:以往我們的幼兒在喝牛奶、午飯進餐時都會被動為自己添飯,有的幼兒一開始很不熟練地將飯慢慢盛到碗中,動作緩慢且笨拙。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與觀察,幼兒添飯、倒牛奶的動作越來越熟練。自己添飯后幼兒每天的飯量都比教師分餐時大一些,就連以前不怎么愛吃飯的熙遠、妞妞也開始自己添飯,飯吃得比以前香。
教師的反思:從“被服務”到“自理服務”,幼兒特別期待。一開始由于經驗的缺乏,幼兒動作雖然有些笨拙,但是后期在教師示范和指導下能夠逐漸從原來的慌亂開始慢慢適應,漸入佳境。幼兒在過程中也進行了探索學習,他們學會使用平時不常使用的大勺子,學會手眼協調地控制好力度來將飯盛進碗中。自己添飯的活動還能夠讓幼兒獲得動作技能發展,特別是手的精細動作發展。
(一)搜集幼兒的信息,分析信息尋找評價標準
生活中蘊涵著許多教育契機,教師需要善于發現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努力做到一日生活皆課程。我們的孩子經常在班級中和我們說:“老師,我想做椅子管理員給小椅子排好隊。”“老師,我今天想發盤子、發筷子。”“老師,今天的簍子我來拿吧。”……每當班級需要有人為大家服務的時候,大家都爭先恐后地想要為他人提供幫助。通過上述的現象我們發現幼兒非常想要自我服務,有迫切的需求。在捕捉到了幼兒有想要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需求時,教師開始尋找標準進行思考和研究。我們查閱了《學前兒童觀察評價量表(COR)評分標準》(美國高瞻課程的評價標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及創造性課程、多彩光譜燈等多種評價體系,并總結如下。
《學前兒童觀察評價量表(COR)評分標準》將幼兒自理水平的發展主要分為7個級別:級別0,幼兒表達基本的身體需求;級別1,幼兒喂自己吃用手指就能拿起的食物;級別2:幼兒說出身體的基本組成部分;級別3,幼兒在幫助下完成一項自理任務;級別4,幼兒獨立完成一個自理任務;級別5,幼兒做一個有利于健康的選擇,并解釋這樣做的益處;級別6,幼兒能解釋安全規則背后的原因;級別7,幼兒解釋如何以及為何人們必須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多彩光譜的幼兒發展序列的內容中提出孩子要“能夠照顧自己的健康”,評價標準為:(1)只要偶爾提醒,他可以自己做好一些事情;(2)不需大人提醒,便能運用自理能力,也能分擔工作;(3)了解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用。在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中提到幼兒應該能夠管理和愛護教師的環境和器材。
《指南》在健康領域中提出幼兒需要有“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習慣”,在社會領域里提出幼兒能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尊重為大家提供服務的人,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能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務”“具有初步的歸屬感”“愿意為集體做事,為集體的成績感到高興”。
這些標準在我們提升幼兒自理能力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為我們更好制訂適宜的教育目標提供了理論依據,做到基于證據和標準來制訂教育決策。
我們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跟蹤,發現幼兒處于不同層次的自理能力發展水平,一開始,有部分幼兒還不能夠完成自理任務,還需要在教師的提醒和幫助下完成一項自理任務,因此我們制訂的目標是幼兒能夠逐漸獨立完成自理任務。
(二)制訂發展幼兒自理能力的目標,進行教育決策
1.結合一日常規,滲透自我服務意識培養。
幼兒園一日生活和班級常規工作的各個環節中有很多讓幼兒進行自我服務的機會,這需要教師能夠挖掘一日課程中的教育資源,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高效的執行力。
在我們的班級中,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篩選需要自我服務以及為他人服務的環節有哪些,讓幼兒真正作為班級的主人去決策每一件事情,通過討論讓幼兒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并大膽講述自己的理由。我們的討論從一開始盡可能詳盡地羅列到共同投票篩選,最終確定了需要服務的主要工作崗位是“椅子管理員”“午餐管理員”“電燈管理員”,大家還商議選出管理員。通過此次討論商議,幼兒明確了有些事情自己做好即可,有些事情是需要他人給集體做貢獻的。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幼兒更加具有責任意識,他們還能夠想到采用輪流的方式輪換值日生崗位,按照抽簽的方式輪流上崗。同時,他們學會遷移自己的已有經驗來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每一位幼兒體驗到為同伴服務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
除此之外,新學期開學伊始我們就倡議動員幼兒參與到自我服務的過程中,打破以前教師準備班級打掃和布置的準備工作,而是讓他們一起參與校園的收拾、清潔,從而在清理打掃的過程中,更好地體味成長的過程,感受勞動的意義,理解成人的不易,明白合作的力量。
在以往新學期開學的準備中,幼兒園及班級的收拾整理、規劃布局都是由教師完成,幼兒只需享受、接受整齊潔凈的校園環境、豐富多樣的游戲區域,他們得到了一個無須付出的美好結果。而師幼共同整理班級環境對于幼兒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幼兒帶上勞動工具跟教師一起打掃假期灑落塵埃的幼兒園、規劃班級的物品布局,讓幼兒以更加珍惜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年、新的學習生活。教師和幼兒一起參與園所的收拾、清潔可以讓幼兒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服務意識,這樣的做法是提升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過程性產物。
2.創設班級環境,熏陶自我服務意識。
此外,我們利用教室環境進行熏陶,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自我服務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我們在教室的墻面上布置幼兒自主服務的活動主題墻,還在區域布置幼兒自己做事的圖片。在進行角色游戲時,讓幼兒給娃娃系鞋帶、穿衣服、擦嘴巴、穿衣服;在美工區整理的時候,讓幼兒自己練習擦桌子、整理垃圾,進一步鞏固幼兒平時所掌握的自我服務的技能。讓幼兒通過區域環境來多方位體驗自我意識的重要性。通過觀察、模仿、練習,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有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才能讓幼兒堅持養成自我服務的習慣。教師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家長園地、主題墻面內容展示等多種形式,向家長積極地宣傳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重要性。通過多渠道的溝通我們及時地向家長展示了幼兒勞動的能力和情況,讓家長們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同時也向家長積極地介紹一些科學實用的教育理論與方法,讓家長明白自我服務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倡議家長在家中也要給孩子創造自我服務的機會。經過持之以恒的家園合作,培養幼兒多項自理能力的活動都得以順利開展。家長們在實施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孩子的成長,他們都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僅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會主動要求為家庭做貢獻,在家中幫助成人打掃,非常愿意嘗試學習不同的家務。
(三)放慢腳步靜待花開,反思調整計劃
幼兒會細心地觀察與模仿各種行為,探索和驗證何種方式更為合適,通過多次的嘗試一失敗一再嘗試的循環過程一步步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成人應該一起放慢腳步,靜待花開,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提升自我服務能力。成人可以放慢自己的腳步,蹲下自己的身子,解放自己的雙手,去觀察孩子、理解孩子、傾聽孩子內心的獨自,讓幼兒自己動手,用自己的力量為家庭、班級、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從而更為從容地在自我服務的過程中習得各種行為能力。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會反思回顧計劃是否合適,與幼兒集體或個體進行及時的溝通,跟進觀察了解實際開展情況,反思出現的問題,教師之間也經常分享交流,各抒己見,通過各方的力量不斷“錘煉”出最為適宜的計劃。
結語
“播種行為,收獲成長”,培養幼兒的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對幼兒具有深遠影響,能夠讓他們終身受益。我們應當讓幼兒從成人的“愛心”下解放出來,給他們創造出更多自理的機會,讓我們的“小太陽”自己發出熠熠奪目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