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建構“完美”的支架式師幼互動
“支架”源于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支架式師幼互動是利用概念框架、媒介形式等作為師幼學習過程中的腳手架,可通過腳手架的支撐作用促進師幼均衡全面的發展。在中班電子白板科學活動《螞蟻的宮殿》中,教師通過細致的解析活動過程,探索科學活動如何使用電子白板,進一步研究與探索白板功能的運用手段如何與活動環節互補互促,使傳統狀態下嚴肅、生硬的科學活動充滿童趣和創意。本節科學活動運用白板鎖定背景,使用圖片拖拽、旋轉、放大功能,讓圖片變得足夠大以便幼兒仔細觀察螞蟻;接著視頻播放與鏈接功能,讓幼兒直觀感受螞蟻如何建造巢穴,以及了解巢穴的大致形態;其次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動手在沙盤上為螞蟻建造宮殿;最后在頁面上用手指操作,設計出螞蟻在地下的宮殿。從孩子們的反應來看,這幾個功能的結合使用非常合理。運用聚光燈、紋理筆等功能設計出的教學活動,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白板對圖片的旋轉、拖拉、縮放、復制、粘貼等強大的圖形處理功能,幼兒可以親自操作。只有讓電子白板真正為幼兒服務,為課程活動服務,才能充分發揮交互的作用。
整個教學活動層次清晰,層層遞進,我嘗試用一條簡單的線條呈現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引觀察一激興趣一知構造一互模仿一共猜測一齊設計一試介紹一尋宮殿。
二、選擇適宜的支架學習形式
在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育者往往需要各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去支撐整個教學過程,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中班科學活動《螞蟻的宮殿》中,教師充分運用了幾種支架方式,達到了良好的師幼互動式學習。
(一)多媒體支架
教師充分利用信息化設備與基本教學方法巧妙結合,相輔相成,互相服務。電子白板是本節活動信息化設備使用的主要器材,將需要幼兒集體觀察、討論、分享以及部分操作的內容在電子白板上體現,適當功能的選擇給活動節省不少消極等待的時間,也能使教師更快、更全面地捕捉到全體幼兒的反應,增強了幼兒注意力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環節一:運用白板鎖定背景出現圖片,吸引幼兒注意力,用“找螞蟻”這種游戲的形式操作放大和聚光功能,激起了他們積極的情感體驗,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潛移默化之中感知了解螞蟻喜歡出沒的地方,啟發幼兒思考螞蟻的宮殿會安在哪里。
環節二:使用圖片拖拽、旋轉、放大功能,螞蟻從“小”變“大”的具象圖片展示,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幼兒理解了螞蟻“小”的特點。運用超鏈接、淡入的功能,從上往下引導幼兒有序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對幼兒科學探索方法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范例支架
示范和范例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廣泛,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引導幼兒學習一些方法,由模仿一再發現一再創造,幼兒可以通過最直接的方式進行感知,累積相關的技能和經驗。如在中班科學活動《螞蟻的宮殿》環節二中,從上往下引導幼兒有序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
環節三中運用視頻播放功能,直觀感受螞蟻如何建造巢穴,以及巢穴的大致形態,從而更形象地發現螞蟻有自己筑巢的習性,并對螞蟻彎彎曲曲的宮殿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幼兒自己設計蟻穴進行經驗鋪墊。
(三)實操支架
幼兒是在與周圍環境不斷接觸中獲得經驗的,真正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幼兒,而是幼兒依靠直接經驗進行科學探究,看到事實的結果就是得出結論的時候。玩沙活動本就是孩子們平時最感興趣的游戲之一,運用游戲法讓幼兒操作手指畫沙畫,體驗沙子作畫的樂趣,把玩沙游戲與科學活動結合在一起。幼兒先看螞蟻建造宮殿的方法,再運用沙盤設計對具體的經驗進行總結和復驗,從而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經驗,在持續運用不同表征方式的過程中,幼兒對螞蟻宮殿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并大膽想象設計出螞蟻在地下的巢穴。邊操作邊說一說給螞蟻設計了哪些房間,手口并用,以語言幫助自己理清思路。
(四)建議支架
教學活動中可能出現“冷場”情況,教育者如何應對?可以試一試提出一些能讓教學活動繼續下去的活動建議,對中班幼兒來說,充滿趣味性的動作模仿是他們很喜歡的,在中班科學活動《螞蟻的宮殿》中,教育者提出“我們一起學一學小螞蟻和同伴打招呼的樣子吧”“可以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討論一下”等活動建議,就較好地解決了“冷場”現象。同時幼兒在教育者的建議下不斷思考,獲得新的認知,對螞蟻宮殿的建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五)問題支架
提問是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又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一節成功的教學活動課中提問需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只有對提問進行藝術設計,巧妙使用,恰到好處,才能產生積極作用,達到良好的效果。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幼兒知道螞蟻的身體由觸角、頭部、胸部、三對足、腹部組成,但是否清楚每個部位的作用?螞蟻那么小卻能建造出那么宏偉的宮殿,幼兒是否知道是“團結”“積累”的力量幫助了小螞蟻呢?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幼兒去思考的,用螞蟻小小的軀體對比襯托出團結的力量,從而為幼兒深入探索螞蟻宮殿的秘密設疑,延伸出做事需要一心一意、不怕困難、勇于挑戰,情感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三、留心細節處的“微支架”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隱藏一些微小的支架,也許不直觀但卻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在中班科學活動《螞蟻的宮殿》中,通過白板操作觀察螞蟻的軀干,引導幼兒發現身體不同部位,幼兒對“動”的狀態很感興趣,他們用自己的“小觸角”和同伴打招呼,微支架“觀看-模仿-發散”豐富了幼兒關于螞蟻觸角的認識。
又如教育者適宜、自然、和諧的體態語使有聲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得到升華,好奇語氣加以懷疑的目光提問:“螞蟻那么小,靠什么抬起大大的樹葉呢?”幼兒在神秘的語言情境下積極思考尋求答案;當有個別幼兒打斷教學進度大聲說出與活動無關的內容時,教育者只需—個“噓”的動作,幼兒便接收到了老師的要求。所以教育者可以運用形象性、趣味性、激勵性的體態語達成師幼互動,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再如有效地提問也是啟發幼兒進一步觀察與思考的“微支架”,如何提問也是一門學問。“螞蟻是什么樣子的?它的身體是什么顏色?我們從上往下看,它的身體分成幾個部分?它是什么樣子的?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這種提問方式,能讓幼兒清晰地觀察螞蟻的每個部分、形態,具有層次性,易引出螞蟻靠觸角與同伴溝通,共同完成螞蟻宮殿的建造,有勤勞、不怕困難的優秀品質等活動重點。
四、電子白板教學活動中支架式師幼互動學習的策略
(一)抱有興趣,熟悉操作
電子白板是多媒體,它可以將各種類型的媒體資料,如圖形、圖象、聲音、視頻等集合在一起,并能對各種信息進行交互和綜合處理,使其使用更為方便。由抽象變為具體,大大增強了教育的表現力,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有利于多種感官的協調作用。精心安排和設計的電教教案,在內容和操作上帶給幼兒刺激感和新鮮感,幼兒帶著好奇和興趣深入探究和學習,誘發了學習的主動性。但執教者首先要熟悉多媒體的操作,才能將經驗傳遞給幼兒。在開展白板教學活動時,執教者一定要充分熟悉多媒體操作和教學內容,牢記每頁的圖文和制作效果。
(二)支架形式,選擇適宜
運用電子白板開展科學活動的課例很多,往往都用上了復雜的交互式多媒體功能,容易讓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為了用而用。在開展電子白板教學活動時,除了白板還可以運用許多不同的支架形式輔助教學,幫助執教者更好地開展活動。但不是所有的支架形式都適合每一個白板教學,切忌過于花哨、復雜的教學方式。只有以幼兒為中心,讓電子白板真正為幼兒服務,為課程活動服務,才能充分發揮交互的作用。
(三)建構支架,科學適宜
建構支架需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有屬于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在建構支架時高于當下年齡段幼兒的實際能力,幼兒不能理解和達到,就失去了開展活動的意義;相反活動支架水平過低,幼兒得不到有效的發展也是徒勞。教育者在建構支架前,務必要仔細剖析當下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只有充分了解幼兒才能更好地完成多媒體白板教學設計。
(四)互動移情,重在幼兒
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式,對幼兒的發展有難以估量的影響。但師幼互動中很容易以教師為中心,這樣的互動并不是和諧的師幼互動。一節好的教學活動,要考慮交互性、可操作性,讓幼兒不僅“想看、想學”,更要從“學會”到“會學”,使幼兒的興趣和思維得以連貫、加深、延續。在制作課件過程中,要注意課件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隨意性,能夠根據情節變化,根據幼兒的適應狀況和知識掌握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的教育技術給我們的教學活動帶來了方便與快捷,但人機互動并不能取代人與人的互動,教育者要始終以幼兒為本,重視幼兒之間、師幼之間以及幼兒與材料的思維互動,只有將電子白板教學的長處和傳統教學的優點結合,才能讓白板技術真正服務于幼兒教育,促進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