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出臺后對幼兒觀察評價提出了新要求:“成人要積極、充滿希望地看待兒童的成長,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抱有正向、美好的期許,要養成一種積極的心理態勢和行動準備,隨時隨地、主動地收集、接納來自兒童的發展表現和信息。觀察評價應成為教師的一種行為習慣和工作方式?!北緟^域的幼兒園都提倡教師寫觀察記錄,但教師觀察記錄水平普遍較低:觀察籠統,缺乏兒童視角思考;不會評價,缺乏標準參考;回應差異大,缺乏后期跟進。
基于上述問題的考量,有一種新的研究形式進入我們的視角,那就是“學習故事”。它是為了支持兒童進一步學習所進行的評價,是在日常教育教學情境中所做的觀察,用圖文的形式記錄下兒童學習過程的一系列“魔法時刻”,在分析所觀察到的與兒童學習有關的信息的基礎上,教師做出支持兒童進一步學習的方法、策略和內容的計劃。
通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我們提煉了觀察評價力發展視野下學習故事的“聚焦關注”策略、“還原記錄”策略、“識別評價”策略、“回應支持”策略。
一、觀察求精——學習故事的“聚焦關注”策略
學習故事倡導關注孩子的學習,究竟該關注什么場合中的學習?看孩子的哪些行為?是看能做到的,還是看不能做到的?是該看孩子的能力水平,看孩子的知識技能,還是行為傾向?看孩子是不是看了一次就行了?究竟該如何關注孩子的學習……
(一)觀察精細——深入觀察游戲
我們倡導關注孩子自發的學習游戲,包括自主性體育活動、自主性學習活動、創造性游戲、生活環節,這些時間段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對較弱,“教”的成份少,孩子的自主性更強,自主學習發展的機會更多,可以更好地在真實的場景中觀察到孩子究竟是如何學習發展的。
引導教師養成 “站定五分鐘”的習慣,不僅粗粗看到孩子做了什么,還要仔細觀看孩子一次次的游戲行為的變化:開始怎么樣?孩子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情緒表現如何?后來遇到什么情況?怎么調整等等?
因為有學習故事的撰寫任務,在游戲中教師會更加細心地去觀察孩子們。以前每天帶孩子們早鍛煉,就覺得是重復做同樣的事情。但是聚焦跟蹤觀察到了不一樣的內容:“雖然孩子們還是在一樣的器械之間穿梭,但是他們是有想法有內容的,有的是鱷魚、有的是護蛋使者,而且他們一直在動腦筋地‘游動’,每到一個地方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在學習故事的觀察任務下“孩子”被放大了。
(二)觀察精彩——觀察積極學習
學習故事觀察中關注的是孩子“能做的”、感興趣的事情,找到精彩的“魔法時刻”,而不是孩子“不能做的”、欠缺的地方。堅持這樣的觀察是因為我們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暫時的差異只是發展速度的不同,更關注孩子真正的需求,這是尊重孩子的具體體現。
找到精彩的“魔法時刻”,看到孩子在學習和看到值得記錄的“學習故事”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孩子的學習隨時在發生,但并不都是值得和需要記錄的。應捕捉成功的、精彩的、對于孩子當時有特殊意義的“魔法時刻”。
有的教師開始在心里嘀咕:“有些孩子我根本找不到他身上哪里有優點,怎么發現他的精彩時刻?”但是,隨著對學習故事的進一步了解,從孩子的“積極行為”切入,教師就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自然智慧與能力。
在沒有接觸“學習故事”之前,教師會用這樣的語句來描述:“糖糖是個文靜內向的孩子,她交往能力很弱……”在接觸“學習故事”之后,對孩子的觀察記錄的是孩子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信與能力。所以,學習故事里教師這樣寫道:“當你一個人在醫院當醫生的時候,你擦桌子、打掃衛生、分發傳單,把醫生的準備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吹贸鰜?,你平時對生活觀察得很仔細,而且做事認真。當醫院里有新成員加入,新加入的成員開始指揮其他人員工作的時候,你總是微笑著接納并配合著她的安排,沒有絲毫的不悅情緒,我看到了你接納的心態,你有你的學習節奏和學習方式,我很高興看到你的成長?!苯處熡媒蛹{的眼光,發現了孩子身上潛在的閃光點。所以我們明白并不是只有能力強的孩子才會有“魔法時刻”,每個孩子都擁有屬于自己的“魔法時刻”。
(三)觀察精髓——學習品質
《指南》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p>
學習品質的養成對于孩子的終身發展有更深遠的意義,是孩子學習發展中的核心要素。我們在關注孩子的學習時不應該只關注知識、技能獲得的表面現象,而更應該關注蘊合在所有學習游戲活動中的學習品質。
大班的一次個別化學習活動中,堯堯小朋友選擇了玩“古詩對對碰”這個游戲,老師看到他從筐里翻了一堆小方塊擺在面前,然后拿著印有字的方塊,翻來翻去,卡片放在一邊,他看了一眼,在一堆方塊中繼續尋找,而第一個字“鵝”就在他的面前,他也沒有發現。一開始老師還在質疑他的“學習過程”太過于“低效”,覺得他可能是太過于粗心或者是沒有仔細地觀察。但是通過后續的觀察,老師慢慢理解了他的行為:對于不識字的幼兒來說,他要反復地觀察字形,方塊擺放的角度不一樣也會對他們辨認造成干擾,對孩子來說是很難識別的。孩子所表現出的專注讓我們動容,教師對他的細致觀察進行了充分的肯定。
在觀察解讀孩子的行為時,我們不要以成人的視角想當然地去判定,多一些尊重和理解,才能進一步支持孩子的認知探究,更加肯定孩子身上表現出的細致專注等良好的學習品質。當然,“學習品質”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如果不細致觀察、識別、分析與思考,“遠觀”幼兒行為,這深藏在水下的“冰山底部”——學習的心智傾向是不易被發現的,我們需要走進幼兒,讀懂幼兒的心聲,才能看清“整座冰山”,才能真正找到支持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和傾向。
(四)經常觀察——持續進行觀察
對孩子的關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持續的關注觀察,更能看到孩子的發展變化,看到孩子學習發展的進程,分析哪些因素場景對當前孩子的影響作用更為有益。
在游戲中教師細致地觀察、持續地觀察幼兒游戲的興趣和問題,和孩子們一起調整游戲。
《比薩斜塔》游戲,孩子們一直處于擺弄狀態,教師通過持續的觀察分析,發現是游戲材料的因素影響了孩子游戲:游戲規則中“掉下小人”“斜塔倒下”游戲就算輸的表征不明顯。即使把材料中的小人全部放在比薩斜塔上,斜塔也不會傾斜到以至于小人掉下,特別是如果孩子們把小人都放在第一層上根本就不會造成很大的傾斜,從而并不會關注“怎樣才能贏”的放置策略。其次是規則中的因素:因為第一點的因素使得整個游戲過程變為“扔一看一放一輪流”這樣的反復方式,游戲變得沒有目的,沒有終止,所以非常枯燥,孩子們對游戲就漸漸不感興趣了。
通過持續的觀察共同調整游戲策略:經驗積累,體驗重量與傾斜平衡的關系;調整籌碼重量,使籌碼明顯;增加地毯,防止大噪音;孩子準備好輪流游戲的時候增加競爭力度和記錄得分。
持續地關注、不斷地調整材料才能讓孩子與游戲磨合得更好,從而快樂自由地進行游戲。對于班級內比較特殊的孩子,應每人建立一個觀察檔案,班內教師共同跟蹤觀察,積極干預。
二、記錄求實——學習故事的“還原記錄”策略
學習故事記錄時,要求老師尊重客觀,做到兩個“實”——真實、詳實。
(一)真實——客觀記錄事件
所記錄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發生過的,避免主觀的判斷。關注行為前后真實的變化,少用夸張的文學表達,尊重事實,記錄具體真實。
學習故事記錄要求教師以客觀描述為主,更精準地表述,能用數據表達的盡可能用數據,如若是出現時間,不要用“一會兒”這樣較為模糊的詞語,可以用幾秒幾分等較為具體的詞語,使文章整體更加具有客觀性。少一些主觀的判斷,多客觀的描述,記錄事件中的行為、語言和情緒等細節表現,并據此做觀察描述記錄。
(二)詳實——主題詳盡記錄
盡可能詳實地記錄故事發生的現場:場景、背景;主人公的行為、語言、表情;相關的人物、其他信息。以利于后期分析評估時找到更多有利的信息,分析行為背后的原因。
但是學習故事又不同于活動實錄,必須圍繞一定的主題,所以在記錄時需要教師進行擇取,淡化或刪去與主題無關的描寫。
在記錄方法上,倡導三結合:
1.現場記錄與事后記錄結合:在學習故事現場,教師可以邊觀察邊運用照片視頻等手段做記錄,也可以用便簽條記錄關鍵點。事后,根據圖片便簽提示,回顧現場,還原記錄現場。
2.圖片紀錄與文字記錄結合:學習故事適用于教師研究支持學習,也適用于家園交流共育、教師研訓討論,所以圖文結合有利于教師回顧現場,也有利于家長、其他教師更直觀地感知故事現場。
3.事件記錄與表格記錄結合:為保證記錄的簡便易行和詳實可靠,在記錄方式上倡導事件記錄與表格記錄結合(見表1),通過表格清晰地反映相對完整的信息,通過對點上的事件記錄,詳實地再現孩子的學習發展。
三、評價求質——學習故事的“識別評價”策略
要客觀評價幼兒的學習品質,摒棄主觀臆斷,需要建立一定的學習標準,同時教師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與標準對接,并預測下一步的發展可能。
(一)建立學習品質標準
建立標準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不是拍腦袋就成的事。關于學習品質的發展標準目前尚未有完整的參考,但《指南》的各個領域都涉及學習品質培養。在參考鄢超云《<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學習品質解讀》和梳理《指南》的基礎上,我們嘗試梳理建立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健康領域的學習品質評價標準。
主要涉及: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主動性、堅持與專注、想象與創造、反思與解釋五大方面。
(二)對接學習品質標準
標準的建立,還需要老師有能力將觀察到的行為現象與標準進行對接。
例如:小班科學領域中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的標準是: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現象與事物感興趣。
那何謂喜歡接觸大自然?表現在喜歡去戶外散步,看花、看小動物。
何謂對周圍現象感興趣?感興趣的表現又是怎樣的?表現為持續地專注、擺弄、談論、問問題等。這些標準也需要與具體行為對接聯系,才能客觀的做出評價。
同時教師對學習的分析、評價和反思,如“我認為在這個情境中我看到了什么樣的學習品質” “關于XX,我今天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預測學習品質標準
觀察與評價的意義不僅在于對當前行為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參照評價標準,根據觀察到的行為、現象,進行科學的判斷分析后,預測下一步孩子可能的發展,及教師應做的支持。
只有多次不斷地將孩子的一個個具體事件中的真實行為表現與學習品質標準中的類似行為表現建立起聯系,并看到上位的發展目標、子領域和領域,才能真正學會解讀孩子的行為。
四、回應求適——學習故事的“回應支持”策略
學習故事研究幼兒自發自主的學習活動,教師所采用的回應支持策略也應是間接的支持,幼兒在前,教師在后,通過材料的間接支持、方法的間接支持、情感上的間接支持回應支持幼兒主動的學習。以《飯店樂翻天》為例:
(一)適時提供材料
當“飯店”生意冷淡,孩子主動求助時,老師并沒有把答案告知孩子,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提問把問題再次拋回給孩子,并給予材料上的支持?!帮埖暌呀洿蛭逭哿税?,顧客們知道這件事情嗎?能不能想個辦法讓大家都知道呢?”“百寶箱里有很多紙,看看能派什么用場呢?!焙⒆舆B接了生活經驗,設計了“優惠券”并出去宣傳。這一做法順利吸引了顧客的眼球,并遷移發展出“辦卡打折扣”的游戲情節
孩子智慧地讓一張紙、一張卡改變了飯店的生意,用新的材料誘發學習發展。
(二)討論適切方法
飯店游戲玩過幾次后,孩子們對優惠券、貴賓卡和送外賣的新鮮感又過去了,米飯店吃飯的客人又變得寥寥無幾這可怎么辦呢?老師組織大家討論,很快有孩子回應:“老是吃這幾個菜,我們都吃膩了?!薄澳悄銈冇X得什么樣的菜肴能吸引顧客呢?”有孩子說:“可以推出特色菜,多換換口味,說不定能吸引顧客?!庇钟泻⒆诱f:“可以做個問卷調查,小朋友愛吃什么把它記錄下來,然后就能知道顧客喜歡吃的菜,讓飯店的廚師去做。”通過討論,孩子們推出了特色菜,做起了“市場調查”,張羅設計起了調查問卷,有的在向顧客發問卷,有的在隊伍旁邊詢問顧客問題:“你最喜歡吃飯店的什么菜?”“你覺得飯店的價格貴嗎?”“你希望我們推出怎么樣的菜肴?”服務員還給接受問卷調查的顧客發放了一份小禮物呢!
問題討論喚醒了更多孩子“市場調查”的經驗,他們推出貼心服務,懂得了貼心的服務必須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
(三)適逢其時放大
悠悠揮了揮她設計好的幾張“優惠券”給老師看,老師一臉真誠地解讀畫面的意思:這是美味菜肴,那是自制小禮物,數字“5”是打五折的意思……然后激動地說:“優惠券太棒了,快去試試,發的時候別忘記告訴大家打;折優惠、”
除了游戲過程中的適時介入,教師在游戲分享環節中的提煉提升,對提升游戲整體水平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挖掘”孩子游戲過程中有價值的“點”,在講評環節進行“亮化”和“放大”。將個體的經驗轉化為集體的經驗,有效地將某個游戲主題中的經驗推廣到其他游戲主題中,促進了游戲整體水平的提升。
我們通過研究成功提煉了學習故事的四大策略:觀察求精、記錄求實、評價求質、回應求適。通過學習故事研究,教師們也養成了帶著視頻案例來研討分享交流的習慣,從具體的課例視頻出發,結合幼兒具體的表現來討論闡述修正,慢慢孕育了基于孩子需要的研究的求真務實的園所微文化。但教師的回應支持策略有待進一步的提高,現階段只是較簡單地從材料、知識方面入手,缺乏有效立體的方法,如何真正體現孩子的主動權,公平競爭、自主選擇等需要我們后期繼續研討。
正如《學習故事與早期教育:構建學習者的形象》一書中說:“判斷一篇有關兒童學習的故事是否是學習故事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它的形式或其他元素,而是這個故事是否能體現引領著學習故事的兒童觀、課程觀、學習和發展觀等?!痹谧x懂幼兒、支持幼兒的路上,我們將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