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現代化信息時代的資訊膨脹,各類教育信息和資源洶涌而來,一線教師目不暇接,無所適從。面對紛繁的信息,教師該如何理性地選擇專業理論,如何理解其合理性、科學性,如何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為自己所用,這是每一個教師在專業化發展道路上避無可避需要思考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離不開批判性思維。本文就何為批判性思維,對批判性思維存在的誤解,以及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展開討論。
一、我眼中的批判性思維
所謂批判性思維,可以用陳云同志的一句話來解釋:“不唯上,不唯書,只為實。”通俗地說,就是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既不需要對名師專家過度依賴、迷信,也不需要對書本理論一味地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只需要從實際出發進行探索、辨析、判斷。
換言之,批判性思維就是敢于質疑、善于分析、嚴于判斷的獨立思維。
二、對批判性思維存在的誤解
一提到批判,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辯駁、批斗,所以經常會出現全盤否定的局面。其實不然,批判性思維強調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思維能力。旨在希望我們用多元化的角度去審視教育教學理論,能養成獨立思考、評價、判斷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
比如,意大利的I耑吉歐教育課程展示了獨特多樣的兒童觀及教育觀,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能盲目照搬,它的課程里蘊合了當地獨有的文化背景,我們要做的是去探索其奧妙所在,并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因地制宜地進行自己的課程開發。
三、批判性思維構成要素
結合平時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案例,來談談我對批判性思維主要構成要素的理解和實踐。
(一)慎思
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教育教學理論,尤其是新資訊的時候,務必要慎重思考,在實踐中弄懂其要義。
案例:
當下,江蘇省正推行“課程游戲化”改革。放眼望去,各大幼兒園紛紛添置大型玩具,亦或是增設游戲專用室,一時間令人目不暇接。“我們幼兒園花大價錢買了最新的戶外攀爬設備”“我們幼兒園還有游泳池呢”“我們也不差,新開了小木坊、繪本館和DIY室”等等,諸如此類的聲音充斥著我們的耳朵。久而久之,我們聽到了這樣一種聲音:“課程游戲化改革,不就是比哪個幼兒園有錢嗎?只要有錢,把幼兒園建成游樂場都可以啊!這不就是課程游戲化嗎?”
這還是課程游戲化嗎?似乎稱之為“攀比游戲化”更貼切。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呢?追根溯源,還是要回到問題的原點,那就是我們還沒有真正理解什么是課程游戲化。
所謂課程游戲化,旨在希望幼兒園形成充滿游戲精神的課程文化,讓幼兒身處其中能真正地覺得課程是有趣的、是生動的、是他們想要參與的,從而使得課程走進孩子的內心。如果一定要給課程游戲化提供一個比較的標準,那么課程游戲化比的不是哪家幼兒園的硬件設備最好,而是哪家的課程游戲化最得童心。
所以,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就是慎思。需要我們教師真正深入其中,弄清楚概念原理,否則就會產生種種誤解誤讀,更不用說分析判斷了。
(二)明辨
在經過審慎的思考、理解之后,我們要做的是進行明確的辨別與判斷。
案例:
中班的時候,鄭老師在科學區投放了多米諾骨牌。通過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孩子了解多米諾骨牌的玩法,并激發其探究興趣。孩子們在教師提供的直線型底圖下開始探索,在經歷了多次失敗后逐漸掌握了玩法。時間長了,孩子們對于多米諾骨牌的玩法越來越嫻熟,甚至都不需要底圖了。到了大班上學期,他們漸漸地不喜歡多米諾骨牌了。開始嘗試新玩法,將多米諾骨牌砌成長城、做成坦克、大炮等造型,擺開陣勢玩起了打仗的游戲。
鄭老師開始糾結,是把孩子們的注意力拉回來繼續進行多米諾,還是任他們用多米諾骨牌玩別的游戲呢?
鄭老師所面對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的困惑之處。近年來,輿論一直強調游戲的自主性,教師的角色意識也被淡化。所以,當我們遇到上述問題時,我們會猶豫:到底該不該去引導孩子呢?自己的引導會不會阻礙孩子的創造呢?引導是不是可有可無的呢?
換言之,自主游戲是不是就等于放任游戲呢?教師是不是就只需要提供游戲的環境和材料,做一個旁觀者即可呢?當然不是,游戲還是需要教師引導的。只不過,引導是建立在教師觀察、了解,看懂幼兒游戲行為的基礎之上。
回到“多米諾”案例。起初,孩子們對于多米諾非常感興趣,根據教師的底圖積極探索其玩法,后來卻開始厭倦了。糾其原因,從中班到大班,教師提供的底圖一直沒有更換,每天的多米諾游戲就是枯燥的重復,也難怪孩子會創新別的玩法。
知道原因后,接下來的引導也就清晰了。男孩子熱忠于打仗游戲,教師就提供武器圖案以及視頻,女孩子就提供一些可愛事物的圖案和視頻,還可以師幼共同設計多米諾花樣圖案,激發孩子的創造性。
游戲本身屬于幼兒,由幼兒自由選擇、自主創造,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只需做個旁觀者。要不要引導、何時引導、如何引導,這都需要教師自行分辨判斷。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孩子的關系、孩子與游戲的關系、教師的引導和孩子自主游戲的關系,也會越辨越明。
(三)反思、篤行
既然我們在慎思、明辨之后有所悟,有所得,那就要反思自己當下的教育教學行為,傾力踐行,做到“知行合一”。
案例:
在《猜猜我有多愛你》的繪本教學中,我采用了分段講述的方法。先讓幼兒觀察小兔子第一次和兔爸爸“比愛”的動作,再讓幼兒試著模仿小兔子把手張開,張到無法再張開,學說小兔子對兔爸爸表示愛的話。接下來我請幼兒猜一猜誰的愛會更多一點,演一演小兔子和爸爸又會怎樣表達自己的愛,我們還能怎么幫助他們表現對彼此的愛。
在我的設想中,孩子們應該非常感興趣,爭著搶著來給小兔子和兔爸爸出主意,可是現場效果卻出乎意料孩子們僅僅在起初的游戲中表現得興奮,而在之后的幾次“比愛”中他們出現了疲勞狀態。開始交頭接耳,東張西望,少數配合我的幼兒在回答問題時也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這個時候,我只能大聲地敘述故事、自己表演“愛”的動作,同時用小紅花作為獎勵,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持續的時間也并不是很長。
孩子的表現讓我很困惑,一開始我認為可能是選取的繪本不合孩子的胃口,可之后講述其他故事也出現了相同的問題,對此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實踐。
怎么讓幼兒喜歡聽我講故事,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偶然間聽到一個相聲節目給了我啟發,演員在說相聲時,并沒有一直追問聽眾接下來的情節,卻能吸引聽眾的關注。講繪本和說相聲是一樣的,我之所以吸引不了幼兒,是因為我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問題上,只想著和幼兒進行問答互動以此體現游戲化,怎樣“說故事”已經被拋之腦后了。
在第二天的繪本教學活動中,我借鑒了相聲“抖包袱”的方式,純粹地“說故事”,在語氣上、動作上更夸張、更形象,孩子們果然對我說的故事感興趣了,并且把自己當成了小兔子主動模仿故事里的情節,自然而然地實現了繪本游戲化。既讓幼兒享受了聽故事的快樂,也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這才是“說故事”和“聽故事”。
如果說前期的慎思與明辨,能使我們看清專業發展的方向,那么反思與篤行則能我讓們越走越遠。
在各種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如潮而至的今天,我們一線教師需要的是定力和理性,是清醒和思辨,是獨立自我的批判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撥云見日、為我所用,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星光大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