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對象:凱凱
觀察地點:活動室
觀察過程:
凱凱看見煒煒去了數學區,也搬著小椅子跟了過去,學著煒煒的模樣,玩起裝水果的卡片游戲。
看到筐子里有許多的水果卡片,凱凱激動得手舞足蹈。他迅速地從中間的筐子里抓出一大把水果卡片擺到自己的面前,然后又找來一輛大卡車操作卡,將桌前的水果隨意地放在卡車操作卡上面。突然,他停頓了一下,將倒著的卡車操作卡放正,又接著在上面放起水果卡片來。
一旁的煒煒看不下去了,對凱凱說:“你這樣裝不對,要像我這樣排才行!香蕉、蘋果、草莓!”說著,便拿過自己的成品給凱凱看。
而凱凱看了一眼煒煒的成品,說:“草莓,我也有草莓。我還有香蕉,很多草莓,很多香蕉呢!”
煒煒生氣地說:“要按規律裝水果的,你錯了!”
凱凱的臉上依舊露著笑容:“那我再試試吧?!闭f著凱凱就將操作卡上的水果卡片全部拿了下來。
凱凱從筐子里找來了AB排序模式的任務卡片:“我要裝香蕉和草莓!”說干就干,他先在汽車上放了一個香蕉,又放了一個草莓,接下來放了香蕉、蘋果、草莓。
教師:“凱凱,你按熊伯伯的要求裝水果了嗎?我們一起來看看,邊看邊說哦!”
凱凱:“香蕉、草莓、香蕉、草莓……”
教師:“看看你小手點到的是草莓嗎?”
凱凱:“不是,是蘋果!”
教師:“嘴巴說的和小手點到的不一樣了,就說明寶貝放錯了,動動小腦筋,趕緊調整一下吧!”
凱凱又把所有的水果卡片從汽車操作卡上卸完,然后按著任務卡的模式排列起來。排一會兒,小手還會點著水果說:“香蕉、草莓、香蕉、草莓、香蕉、草莓……”
凱凱:“老師,你看我的水果裝得多嗎?”我轉身一看,凱凱已經將三輛卡車操作卡接在了一起,水果卡片也接得很長。
在這個故事中,什么樣的學習正在發生?
“ABAB”模式的排序是小班上學期的教學內容,小班下學期主要學習的排序模式是“ABB”和“ABC”,顯然凱凱并未達到這一水平。但是無論當他自己不知所措瞎擺弄操作材料的時候,還是在他被煒煒指責做錯的時候,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可見他是一個十分樂觀的孩子,也很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
對小班幼兒來說,直線型的排序模式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是由于之前卡車操作卡的車身較短,裝載空間有限,因此才排了沒幾個就裝不下了,而凱凱的方法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可見凱凱還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孩子,并且會將自己的想法付諸于實踐。
下一步學習的機會和可能性
1.依托游戲中數學語言的表述,支持和驗證模式排序的正確與錯誤
數學語言既是幼兒思維的顯性表達,同時也能進一步幫助幼兒梳理自己的思維過程。因為幼兒并非僅僅通過“做”來學習,“說”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就像在這次的游戲中如果凱凱只是“看看”,而并未借助語言的支持,相信他也未必能這么快發現自己排序過程中的問題??梢姅祵W語言的重要性。幼兒園的數學不應當是僅有操作的“啞巴數學”,因此教師在講評的時候放大了凱凱邊排邊說的好方法,在以后的活動中也要積極地鼓勵和提示幼兒嘗試用一定的“數學語言”去表述、去交流。
2.采用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將基礎的模式學習滲透于幼兒日常生活中
滲透于生活情境和游戲之中的活動遠比單純的數學教學活動來得有價值。事實上,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也充滿著各種各樣與模式認知、排序等相關的情境,比如一家人吃飯的時候桌上需要擺放碗筷;搭積木的時候需要高低積木有序的混合使用;美工活動的時候需要用有間隔的著色技巧等。在這些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凱凱進行模式認知與排序活動,相信一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3.依據幼兒自身的數學發展路徑,設計具有梯度性、漸進性的游戲材料
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心理模型的搭建都有其內在規律,幼兒的模式認識能力發展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排序能力相對較弱的凱凱來說,可以先從簡單的兩者排序開始,逐步過渡到三者的排序模式。同時對小班年齡的幼兒來說,視覺化的材料,如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會比動作化的材料,如拍手、跳、跺腳,或者聽覺化的材料,如雞叫、鴨叫、貓叫等操作起來更為簡單。所以在對凱凱這類幼兒的引導過程中,可以先利用比較顯著的視覺材料進行排序,逐步過渡到動作、聽覺等方面。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學習方式,幫助幼兒感知不同形式排序中的相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