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思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4-5歲幼兒提出“能注意到別人的情緒,并有關心、體貼的表現”的目標。能關注他人情緒并用恰當的方式為他人帶去快樂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更是一種交往的能力。我們的孩子需要獲得這樣的品質,也需要有這樣的情感體驗。那么,我們要怎樣讓孩子去獲得這些經驗呢?
一首能傳遞快樂的音樂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將起到關鍵的作用。機緣巧合下,我聽到了一首讓我感覺快樂的音樂《遇見舞》。隨后我對音樂素材進行反復欣賞,發現音樂為ABA的曲式,具有幽默詼諧的特點。在電子音樂和人聲配音下,樂曲呈現了多種音效,如:沙錘、蛙嗚筒、非洲鼓、人聲等。這種音效和節奏讓人仿佛置身于鄉村田野間,大家在一起歡歌起舞傳遞快樂。
“快樂”是一種情感體驗,情感是通過體驗獲得的。因此我設計了音樂活動“快樂舞會”。活動過程注重給予孩子情境化的游戲和多層次的情感體驗。為此活動創設了“小矮人們尋找朋友,相互逗樂,舉行快樂舞會”的情境。同時根據音樂作品的特點、孩子操作樂器的年齡特點以及游戲情境的需要,我選擇了手腕鈴作為樂器。孩子們有了“為他人帶去快樂”的美好情感體驗,同時傳達了“樂于分享快樂”的人格品質和生命教育內涵。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歡快詼諧的旋律特點,并用手腕鈴在“嘿”和“抖一抖”處隨節奏伴奏。
2.能在小矮人開舞會、扮鬼臉逗樂朋友的游戲情境中創造各種逗樂動作。
3.在小矮人找朋友、逗樂朋友、分享快樂的過程中,感受“帶給他人快樂,自己也很快樂”的情感體驗。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音樂、手腕鈴若干、印章、圖譜。
2.經驗準備:“找朋友”游戲的經驗。
活動過程:
1.情感遷移
師:你們的朋友會有不開心的時候嗎?當他們不開心的時候,你有什么辦法讓他們變開心呢?
師:我們去看一看森林里的小矮人是怎么樣逗樂朋友的。
2.創設故事情境,完整感知音樂。
(l)情境導入。
師:森林里的小矮人們正在開舞會。他們跳起了快樂舞,逗樂自己的伙伴。突然,飛來了一位小精靈,小矮人們從來沒見過精靈,有點害怕,他們一言怕就會用定住不動的辦法來保護自己,小精靈以為是石頭人呢,就飛走了。
(2)利用圖譜完整感知音樂。
師:我們一起聽著音樂,看看小矮人做了哪些動作來逗樂朋友吧?。úシ磐暾魳罚?/p>
教師隨樂說出語令的同時,在黑板上利用拓印和畫線條的形式制作圖譜(圖譜如下)。拍手、笑臉及小精靈圖案事先貼在板上用卡紙遮住,音樂至該點時揭開即可。
(3)理解音樂情境,創編“做鬼臉”和“抖一抖”的動作。
師:他們做了什么動作來逗樂朋友呢?你會做鬼臉嗎?你能做出更多“抖一抖”的動作來嗎?
(4)初步嘗試合樂律動。
師:讓我們一起跟著小矮人來玩一玩吧!
教師與幼兒在座位上,隨樂獨自做動作。(播放音樂AB段)
3.重點感知找朋友時拍手的韻律,合樂律動。
(1)感知找到朋友時拍手的韻律。
師:小矮人們找到伙伴很開心很激動,面對面互相拍手說“嘿”。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師:你可以找兩個或三個朋友,面對面互相拍手說“嘿”。
在這個環節中,音樂以教師唱旋律為主,不播放音樂,教師演唱速度放慢。
(2)合樂完整律動,進入小精靈角色。
師:小精靈來了,我們趕快變成石頭人,別讓她發現?。úシ乓魳稟B段)
4.游戲:快樂舞會。
(1)初步嘗試演奏樂器。
師:你們想不想讓舞會變得更熱鬧呀!看,樂器來幫忙了。他們要在“嘿”拍手,在“抖一抖”的時候和我們一起跳舞。
教師邊說邊出示手腕鈴,語速放慢,強調演奏樂器的隨樂性。
師:請你選擇一件你喜歡的樂器和我一起來試試吧!
(2)合樂演奏樂器。
A段,小矮人舞蹈。
B段,精靈說:“我今天來參加舞會,為什么一個朋友也找不到呀!”
師:“原來小精靈是來找朋友的,我們邀請她一起參加舞會吧!”
A段,小矮人與精靈一起舞蹈。(播放完整音樂)
(3)快樂傳遞。
師:小矮人們和精靈成了好朋友,玩得真開心!我們還要把快樂傳遞給更多的人,我們去邀請客人老師們一起來跳舞吧?。úシ臕段音樂)
5.結束活動。
師:快樂舞會結束了,你們快樂嗎?擁抱一下你的朋友吧,感謝他們為你帶來了快樂?;顒友由欤?/p>
可在日常游戲中豐富孩子“抖一抖”和“做鬼臉”的動作。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同伴有不開心的情緒,可引導幼兒用逗樂的方法關心和愛護同伴。友情提示:
1.游戲環節中需要陪伴教師扮演“小精靈”角色,并在之前的環節中躲起來,不被幼兒發現。
2.在游戲活動環節,教師可逐步加入游戲元素,先幫助幼兒熟悉動作模型,再在此基礎上加上鬼臉表情和扭一扭動作的創編。游戲人數雙數為佳。
3.利用圖章進行圖譜展示的環節,建議老師提前練習,需考慮到隨樂性?;顒臃此迹?/p>
當我正在思考如何讓打擊樂活動游戲化時,正巧遇到去南京學習的機會。其中陳靜奮老師關于“如何讓打擊樂活動游戲化”的講座,引發了我的思考。學習歸來我開始設計“你快樂,我快樂”主題下的打擊樂活動“快樂舞會”。
1.生動有趣的游戲情境。
(1)設置與音樂相匹配的游戲情境。
第一次聽該音樂就感受到它韻律節奏明顯、曲風幽默詼諧、讓人聽著便想隨之而舞動的特點。樂曲中的沙錘、蛙嗚筒、非洲鼓、人聲等特殊音效,讓人感覺置身于鄉村大自然之中。于是我想到了小矮人、精靈兩個角色,原因有三:第一,小矮人與小精靈均屬于童話故事中的角色,在同一情境中出現不會產生違和感,使孩子容易進入游戲情境;第二,童話故事中的小精靈一般帶有神秘感,角色無明顯的正反形象之分。這正與情境中小矮人從緊張害怕到與小精靈分享快樂的心理過程相吻合;第三,為了匹配音樂中歡樂的元素,我需要選擇形象正面、可愛的角色,小精靈與小矮人也符合。
(2)在游戲情境中體驗“快樂”的內涵。
我設計了小矮人尋找朋友、相互逗樂的舞會情境,使孩子們體驗到三個層次的快樂。自由創編“做鬼臉”和“抖一抖”的動作,用肢體動作來逗樂朋友,是第一層次的快樂。當神秘的小精靈出現后,小矮人相互協作并偽裝石頭人瞞過小精靈,從而感受到從緊張到成功的心理體驗,這是第二層次的快樂。最后,小矮人和小精靈成為了朋友共舞,并且把快樂傳遞給更多的人,是第三層次的快樂。
2.堅實可靠的學習支架。
(1)圖譜的設計與呈現。
樂曲為ABA結構,故事情節的發展是與音樂結構相匹配的。但在游戲中幼兒需要同時完成情境游戲、隨樂律動、樂器伴奏,顯然具有一定的挑戰。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為幼兒提供學習的支架,讓兒童獲得挑戰的可能。于是我想到了圖譜,腳印、拍手、鬼臉、小精靈的圖片體現了情境元素;直線、波浪線、有節奏排版體現了音樂的元素。
圖譜中元素多,又要隨樂出現,要如何操作呢?圖譜的呈現方式讓我陷入了思考。在跟隨顏瑤卿老師一次又一次試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印章可以快速呈現腳印圖案。我又設計了帶有水彩筆的印章,利用該教具教師可以同時呈現腳印圖案和線條。其余圖案則用帶有吸鐵石的紙提前遮蓋。這樣的呈現既能準確清晰地表達曲譜含義,又能隨樂同步出現。
(2)樂器的選擇與使用。
在游戲情境中加入樂器操作又是一個難題,我在多次試教中發現孩子在操作樂器時脫離了情境。觀察他們的表現后分析,幼兒在情境游戲時又要隨樂演奏樂器,對他們來說有難度。在顏老師的指點下,我減少了樂器的種類,改變了樂器的使用方法。當手搖鈴變成了手腕鈴,孩子的游戲狀態也隨之改變,他們帶著手腕鈴,隨著游戲中“拍手”的動作即可隨樂伴奏。樂器種類的從多到少,樂器使用方法的從易到難,每一個細節我都從兒童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順應兒童的發展特點。
3.循序漸進的活動環節。
“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由淺入深;從上肢到下肢,由靜到動?!币恢笔穷伬蠋熤笇以O計這個教學活動的原則。
從坐著到站著,從語令到音樂,在解決隨樂的問題上我們循序漸進;利用圖譜理解音樂,進入情境玩音樂,拿著樂器為音樂伴奏,我們由淺入深;從獨自拍手到師生拍手,再生生互動拍手,我們由簡到繁。最后,與客人老師一起進行舞蹈不僅是一次互動,更是一種快樂的傳遞。不斷研磨、調整的過程,激發了我對3-6歲兒童音樂教學的思考,給我帶來了自身專業性的提高。感謝導師的引領,同時感恩與“快樂”的相遇。
游戲動作建議:
1-4小節,隨音樂節奏做“走”的動作,并在最后一個音符時與朋友互拍手。
5-6小節,做“抖一抖”動作。
7-8小節,面對面做鬼臉。
9-10小節,同5-6小節。
11-12小節,同7-8小節。
游戲玩法建議:
1.合樂做動作模型:幼兒自己隨樂做動作。
2.探索“扭一扭”動作,兩名幼兒游戲面對面做鬼臉逗樂。
3.小精靈來了時(低八度音樂響起間奏):幼兒定住,擺一個造型靜止不動,“小精靈”在其間來回走動,以多種方式逗“小矮人”。
4.音樂反復后,小精靈的再次出現,引出小精靈的正面角色后,“小矮人”與“小精靈”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