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價值考察存在諸多的迷思,主客體的價值關系辨識不清,對具體問題的認知與思考也總是處于各種似是而非的推斷與理論的陰影之下。撥開迷霧需要從哲學的高度審視與剖析閱讀推廣的意義、目的及手段。從價值哲學角度來看,閱讀推廣不過是圖書館人對圖書館生存危機的一種應激反應,是救亡圖存的一種主觀努力。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需要圖書館人有直面自我的勇氣,從認識自我、改變自我出發,構建因應時代變革的調適機制與核心能力。
[關鍵詞]閱讀推廣 價值哲學 生存危機
圖書館學界有一種高調的觀點,認為社會閱讀與圖書館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聯系,圖書館就是為了推動社會化閱讀而生的,閱讀推廣是圖書館的“神圣使命”。事實上,推動社會閱讀不過是圖書館人因應時代變革作出的本能反應,因為信息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信息生產、組織、傳遞、存儲與利用的原有格局,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原有方式與閱讀行為,從根本上改變了圖書館生存的信息環境。圖書館原有的生存基礎正在崩塌,不求變必致滅亡。通過推動社會化閱讀,吸引更多的用戶利用圖書館的資源以自證其存在價值,從而謀求更大的生存空間才是閱讀推廣的根本目的。
1.閱讀推廣的價值與圖書館存亡論
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價值哲學思考最突出的問題是主客體關系辨識不清,習慣將圖書館看作是客觀自在的物與認識的客體,并由此考察其社會價值。而一旦將圖書館看作是“物”的存在就無所謂價值,因為從價值哲學的角度來看,沒有主觀感受與情緒表達的物根本不需要也沒有能力關心自己的價值幾何。所謂價值,是指以主體的尺度為尺度的一種主客體關系狀態。在這個關系狀態中,人是一切價值關系的主體,同時也是他人、群體、社會的價值客體。只有將圖書館看成是有機的生命體,并以此為出發點進行主客體的價值關系考察才具有現實意義。換而言之,一切以圖書館為主客體的價值考察其實都應該是圖書館人的價值探究。堅持以圖書館人(或日圖書館)為主體進行閱讀推廣的價值哲學思考是本文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圖書館閱讀推廣價值關系考察的主要關注點是圖書館人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價值不能通過向他人或社會索取來實現,而應該是自我滿足、自我發展與自我超越的過程與結果。因為人的價值就人類整體而言只有一種類型或含義,即“人類的自我價值”。我們習慣于把自我理解成自利,把自我價值理解為主觀的自我評價。事實并非如此,自我當然包含自利的成分,沒有自利何來利他,兩者本就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把握真義的關鍵在于不能把兩者孤立起來,割裂個人與社會的聯系。圖書館人的自我評價同樣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對自我的社會價值的認識實現自身的價值。圖書館人自我價值的尋求過程其實就是社會價值的實現過程。
早在20世紀中后期,國內外就有諸多學者意識到圖書館存在嚴重的生存危機,解決方案大多是期待一場技術革命。但也有學者發現了閱讀推廣與圖書館生存危機之間的聯系,不自覺地將圖書館擬人化,從哲學角度進行諸多的主體性價值思考。王余光在《圖書館與社會閱讀》系列講座中一再強調,推動社會閱讀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之一,閱讀行為影響著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范并思也曾表達過如果閱讀消亡,圖書館不可能獨存的思想。肖蕾在2007年提出社會閱讀是圖書館拓展生長空間的新起點的觀點,可謂是較早意識到社會閱讀與圖書館生存問題有直接聯系的圖書館人之一。謝蓉等人提到閱讀是圖書館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閱讀的危機就是職業的危機。劉濤在分析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內在機理時,強調公共圖書館價值和精神是獲取自身發展需要的社會資源,證明自身存在合理性與公正性的重要途徑。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郎玉林試圖從個人主義認識論出發,對全民閱讀進行價值哲學思考。圖書館人對閱讀推廣與圖書館存亡間的關系多有清醒認識,但可能是這個話題過于世俗與現實,至今無人從自我價值實現及存亡論的角度專題論述閱讀推廣的重要意義。
2.價值關系辨識過程中存在的諸多誤區
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存在諸多看似難以索解的吊詭之處,精神保守與行動遲緩的圖書館人經常置身于二律背反式的思維陷阱當中,無法及時地對社會變革作出反應。進行價值哲學的思考有助于撥開類似的迷霧。
2.1教育論與中立論之辨
在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價值定位上,一直存在“教育論”與“中立論”之爭。持“教育論”者主張閱讀推廣是一種圖書館員主導的干預行為,是對圖書館教育職能的詮釋,是天然的使命;“中立論”者強調維護閱讀自由,認為圖書館員并不比讀者高明,對閱讀行為進行干預有違價值中立原則。兩種觀點彼此對立又似乎都言之有理,但在價值哲學看來,執著于諸如此類的論爭頗為無謂。生存意義的求索與價值拷問是一切哲學流派的核心命題,也必然是圖書館哲學必須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圖書館生存危機的實質就是圖書館人的職業危機。面對信息技術對生存基礎的毀滅性沖擊,圖書館人不惜用干預性的閱讀推廣爭奪與挽留正在流失的用戶,與高尚的情操無關,與提高全民素質的使命也甚少關系,更多的是源于生物的一種本能反應。人類肉體生命的衰朽不可抗拒,但作為每個圖書館人精神寄托的圖書館事業卻有著永續存在的主觀訴求?!敖逃摗迸c“中立論”立意高遠,富有人文情懷。只是對普通的圖書館人而言,生死之外無大事,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自我救贖。
2.2目標群體與公平原則之爭
閱讀推廣是一種受益讀者相對較少,成本相對較高的服務。將資源投放到服務少數人的閱讀推廣是否有違圖書館的公平服務原則?在圖書館日常經費日漸短缺的今天,為什么要如此強調閱讀推廣,其合理性何在?諸如此類的自我質問凸顯了圖書館人在價值哲學思考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迷思。范并思贊同將“培養現有讀者和潛在讀者的閱讀饑餓感,使更多的人成為渴望閱讀的人”作為閱讀推廣的目標之一,同時又一貫主張將閱讀推廣的目標人群確定為特殊人群。目標人群是圖書館人為主體的價值關系所指向的客體,在特定的價值關系考察中,主體與客體的對應關系應該嚴格保持邏輯一致性,一個主體不可能同時對應兩個客體。在上述閱讀推廣目標的價值關系表述中,存在明顯的思維錯位與一致性沖突,必然導致邏輯推導過程的無法自洽以及對結果的自我否定。
目標人群的定位過于狹窄也是產生有違公平原則疑問的一個主要原因。從兩個目標人群的外延來看,“現有讀者和潛在讀者”已經滿足了公平原則對機會均等的規定,將目標人群定位為“特殊人群”并進一步縮小為弱勢人群有悖于普通意義的公平正義。有閱讀障礙的弱勢群體固然是各類圖書館的重點關注對象,但從閱讀推廣活動實際的受眾面來看,成年人多于未成年人,心智健全者遠多于殘障人士。將閱讀推廣目標人群定位為特殊人群缺乏實踐的數據支撐。
2.3娛樂與教育職能之困
于良芝贊同把培養一般閱讀習慣或特定閱讀興趣作為閱讀推廣的主要目標,認為閱讀推廣是圖書館員主導的主動干預,同時又認為閱讀推廣通常只能對讀者的休閑閱讀產生影響,不太可能干預與工作或學習任務相關的閱讀。閱讀是人類認知世界、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閱讀習慣與興趣的養成不會只對一般性的休閑娛樂閱讀行為產生影響,也將會對與工作、學習任務相關的閱讀行為產生正面的推動作用。所以,圖書館閱讀推廣只能干預一般性的休閑閱讀而不能對讀者的學習行為產生正向引導效應的說法難以成立。
此外,圖書館的休閑娛樂與教育職能是一對彼此滲透與相互統一的精神價值關系。娛樂是人們占有和享用各種精神產品、滿足義務以外的其他精神需要的主要形式。教育是儲存、傳播和再生產精神產品的主要形式。娛樂過程也必定伴隨一定的精神生產,被教育者在占有與享用社會精神產品的過程,也同時獲得精神享受的價值。
3.圖書館價值實現思考
人性之中最令人困惑與激奮之處在于我們總是將既定的社會生活結構視為當然,同時又與所處環境永久不合。圖書館人面對生存危機時,服從既定安排不應該是唯一的選項,更應該有不懈的抗爭。
3.1坦然面對。自證存在價值。
在圖書館閱讀推廣過程中,有一件事羞于啟齒又難以釋懷:圖書館雖然重視閱讀,但在全民閱讀方面的話語權很小,全國及各地的閱讀條例基本上都是由出版界領銜推進的。現實讓負有使命感的圖書館人深受打擊。王波全面回顧“全民閱讀”的發展歷程后,把其定位為可以推動社會進步、拓展圖書館發展空間的“社會事業”,清醒地分析了領導權更易的經過與原因,并認為主導權是關乎這項社會事業性質與發展方向的大問題。但高層決定一項事業主導權歸屬的關鍵除了職能部門的主動性,更看重能力與業績。新聞出版總署能夠不遺余力、堅持不懈地做國民閱讀調查,其主動性與能力是不用多說的,13份調查報告也是一項很驕人的業績。細數其堅持的理由,對出版業的生存問題有更為痛切的感受并由此產生強烈的危機感才是最原始的動因。遺憾的是該調查沒有社會公眾在三大公立圖書館閱讀各類文獻的測評指標,無法說明三大圖書館系統各自在全民閱讀中的貢獻。
一個行業的價值實現不能求諸他人與社會,而應自證其存在的合理性,最充分的證據莫過于一份全面的閱讀狀況調查報告。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曾公布《大學生閱讀暨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問卷調查報告(2010)》,對全國高校圖書館閱讀現狀做了較為全面的調查分析??上У氖窃诖酥缶蜎]有了下文,個中原因自不待多言。三大公立圖書館中,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公眾的聯系最為密切,與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對象的對比度也最高。現有的文化統計年報與國民紙質文獻閱讀量相關的只有一個書刊外借量,而外借量只能算是單個用戶的館外閱讀量,不包括一個人外借的文獻供全家人閱讀的數據。所以,要提取由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全民閱讀服務數據,還得借重專業機構的抽樣調查。缺乏基礎性的社會調查,沒有可靠的數據證明圖書館在全民閱讀中的價值,空談存在感與主導權是非常蒼白與無力的。
自證存在價值還指向另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有大型公共圖書館年活動場次高達數千場,大量的活動冠以推廣閱讀之名。很少有人深究或質疑這些活動與閱讀推廣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也很少有人考證活動場次與借閱量、到館量之間的關聯性。假如無法證明閱讀推廣活動與線上線下的借閱量、到館量存在高度的正相關性,諸如拓展生存空間、提升全民素質之類的說辭也是很蒼白的。
3.2以用戶為中心,打造核心競爭力。
學者心憂圖書館的存亡,多年來奔走呼吁,對外希望從制度層面確立圖書館永久存續的地位;對內則倡導圖書館精神以提振圖書館人的士氣,確立憂患意識。初景利等人認為,圖書館只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理念、價值觀與能力,才可以在未來社會中確立自己的存在空間和發展舞臺。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以用戶為中心的泛在化物理和數字資源閱讀服務都應該是圖書館區別于其他社會機構的質的規定性。但在越來越多的用戶把尋求網絡信息作為首要甚至是唯一選擇的今天,圖書館如何確保自己擁有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確立以人為本位的價值觀與核心理念,以圖書館人與社會公眾(現實的用戶與潛在用戶)互為主客體,進行價值關系的深入考察與研究,從而建立核心價值觀,是拓展圖書館生存空間的必由之路。在價值觀念建設中,缺乏對圖書館生存環境與用戶的深入了解與研究,沒有以用戶的視野全面審視閱讀需求,單純從圖書館人的愿望與想像出發進行服務模式與理論的建構,肯定是勞而無功的事。與此同時,又必須認識到世事無常的道理。人情如流水,常變常新固然是人之常情,平安喜樂、安靜雅致同樣也是人生不變的追求。社會公眾的喜好有變化多端的一面也有恒定不變的一面,面對復雜多端的民意,圖書館人如果不能謹守本心,一味地墨守成規或者盲目跟風都不是正確的選擇。
對人性的研究與把握是哲學最為深入的一個領域,要建立圖書館核心競爭力不能囿于一隅,還需要從哲學的高度審視與剖析發展進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閱讀推廣價值哲學思考應避免兩種傾向,一種是把閱讀推廣視為單方的“干預”行為,沒有把圖書館人與社會公眾這一對價值關系看作是可以轉換的主客體。另一種是在各種喧囂的理念驅使下,將隨波逐流解讀成與時俱進。不管圖書館應對時代變化提出何種技術解決方案,用戶只關心能否以更少的時間與金錢成本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知識獲取的過程與結果,也有可能僅僅是服務本身,是對一種生活狀態與工作態度的期許的滿足。
3.3挑戰自我,尋求角色轉換。
一旦灌注了人的思想與行動,圖書館就不再是物的存在,而具備了與客觀自在的自然客體不一樣的特性,擁有了人類的性格與自我意識。挑戰自我首先要明了自身的需要與能力,從事業發展史的角度來考察,圖書館作為附屬的文化機構,其存在的意義不在于主動參與并推動社會變革,而在于被動地記錄與保存社會發展成果,也由此決定了圖書館人天然缺乏改革的激情與創造的稟賦。而閱讀推廣引發的圖書館存亡之辯及價值哲學思考要求重新認識圖書館人的自我價值及角色定位,實現角色的轉換與自我超越。
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是構成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不同時期與不同位置的人對角色的內涵均有不同的意識反映。21世紀的圖書館員再也不僅僅是從事載體意義上的文獻交流,而是內容意義的信息交流,這是對圖書館員服務內容的定位;具備一定的數據操作、辨識、應用的駕馭能力與較高數據素養,是大數據時代對服務能力與素質的基本要求;為不確定的知識與不確定的讀者建立起確定關系,是圖書館員所扮演角色的功能性描述?!吧朴诮涣鞯闹R經紀人”和“博學敏捷的知識咨詢師”,是對圖書館員職業形象的定位與設計。提倡干預式的閱讀推廣與嵌入式的泛在化服務,則重在宣示圖書館員的主動性,是服務態度的自我調適。
存亡之間的選擇是唯一的,應對挑戰的行動卻可以有很多種。不管是在21世紀初的網絡時代,還是之后的信息時代,還有現在的大數據時代,技術的發展固然重要,卻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事業的成敗歸根到底還是一個人的發展問題。面對社會變革,如果圖書館人沒有從思想觀念與行為態度上做好心理準備,所謂的技術革命根本解決不了圖書館的前途命運問題。圖書館人實現角色轉換不是由社會對這個角色的要求來決定的,而是取決于對新角色的認同程度。要讓圖書館人不斷適應新的角色,需要經歷價值體系、人格特征、知識結構的重構,需要培養用發展與變化的觀點觀照外部世界與用戶需求的意識。圖書館人只有克服固有的怯懦,主動與社會接軌,不斷實現社會角色的轉換,才會有表達利益訴求的籌碼。
4.結語
圖書館人自我認知與思考的過程總是處于各種似是而非的推斷與理論的陰影之下,必須應對不同意識反映的沖突與心智的蒙昧困惑。但未來不應受限于當前的困頓,而應該通過對現存秩序的解構和重建實現對現有語境的超越。生存的本質特征就在于人雖活在現在當中,但他并不完全為現有的各種存在條件所決定。圖書館無所謂傳統與現代,只有不同的存在形態之分。從歷史的維度考察其發展進程,圖書館保持數千年不墜的秘訣無非是存在自我調適功能,總是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調整發展模式與存在形態。而這種存在沒有完美的形態也沒有發展的終點,時間才是終極的裁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