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深刻闡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意義、推進思路和重點任務。以此為標志,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啟動。
作為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天津則要承接北京部分功能,核心問題是京津同城化發展,盡快形成城市帶,在環渤海形成一個集約化的高地,向北即遼寧、向南即山東輻射。
國家戰略的舞臺上,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再造昔日輝煌,成為京津冀重要一環的天津迫切需要回答的現實考題。
從北漂到津漂
2月末的日子,天氣乍暖還寒,孫迪已經記不住多少次邁入天津濱海新區泰達MSD的辦公室,自從三年前加入一家總部位于北京的視頻網站開始,每周來天津濱海新區的辦公室上班成了雷打不動的習慣。
“我們每周需要從北京來這邊上班三天,同事們輪流來。”孫迪介紹,之前北漂的身份現在又加上了津漂的標簽。
就在不久的過去,那些尋找夢想與未來的年輕人總是喜歡一頭扎進北京翱翔,隨著一體化進程加快,去天津正在成為一個新選擇。
2008年京津城際列車開通運行,北京工作天津生活就成了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當北京的高收入遇到天津的低消費,造就了一批北京天津往返的高鐵通勤族。現在,天津工作北京生活的模式也悄然出現,最顯眼的例證就是,周末晚間的城際列車已經從最初的京-津滿員、津-京空駛變成了雙向滿員。
記憶里第一次到MSD辦公時的情形已經模糊,孫迪已然習慣了這種雙城生活的節奏,身邊的同事們去了又來,孫迪成為了堅守下來的那一個。
京津冀3周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改變正在慢慢進行。被京津冀一體化改變生活的人們已經漸漸忽略一體化這個詞語,而是將自己的生活定格成每日的必然,找回最初的記憶已經不再容易。
被京津冀改變生活的不僅是落地天津的北京互聯網企業,更多的產業、更多的創業者、更多的年輕人正在搭乘一體化的大船,在北京與天津、理想與現實之間完成自己的夢想。
一體化3周年前夕的2月21日,北京市經信委聯合天津市工信委、河北省工信廳在京開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招商推介專項活動,津冀30個開發區、北京有疏解調整和在津冀投資需求的200余家企業現場對接,共簽下意向投資額311.7億元的超級大單。更多的年輕人將會像孫迪一樣,從北京來到天津和河北。
“三地分別有不同的優勢,其中北京的人才優勢是各地都希望得到的最優質的資源。教育部正在召開的三地會議就在討論這個方面的問題。”知名區域發展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的周立群教授告訴《新領軍者》。
承接和轉移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相比于產業承接的立竿見影,人才承接相對緩慢卻更有長遠的影響力。
統計資料顯示,天津目前每年凈增的人口數量超過20萬,在北京人口承載量已經達到極限的背景下,如何將人才吸引到天津,各方面的動作不斷。
破解交通“心病”
京津冀一體化,受益最為明顯的就是交通建設尤其是鐵路建設。“京津冀地區是全國鐵路、公路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鐵路里程是長三角的1.7倍、珠三角的2.5倍。”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趙堅教授認為,“三地協同發展的思路下,交通方面和行政區劃調整的問題是最需要解決的。”
一體化啟動之前,迫切需要卻由于種種原因緩建停建的津保鐵路曾經是鐵路人的一塊“心病”。全長為157.925公里的津保鐵路是當年鐵道部的重點工程,根據最初規劃,津保鐵路施工期為30個月,擬于2013年開通運行,但在2010年開始建設之后,即出現大面積的停建緩建現象,最嚴重時全線80%以上施工標段出現了停工現象。
京津冀一體化提出后,津保高鐵的建設資金逐步到位,建設速度得以加快,最終的開通時間定格在了2015年的12月28日。
受益于協同發展的不只是津保鐵路。日前,天津市市長王東峰表示,為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京津兩地高速有望取消通行費,津冀市民持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可以乘北京公交地鐵。
近年來,天津圍繞對接京津冀,加快建設多種快速、高效、大容量、低成本的區域互聯互通交通體系。由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和中國鐵路總公司合資設立的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有限公司在天津開發區開展了鐵路投資建設項目,投資總額約達300億元。“為了更好的實現三地協同發展,京津冀鐵路公司成立很有必要。”中國工程院院士、鐵路專家王夢恕表示。
根據規劃目標,到2020年,京津冀區域將再添9條城際線,總里程超過1000公里,京津石、京津保將基本實現0.5至1小時通勤圈,三地1億人的生活要因之改變,北漂、津漂將更加容易。
三年來,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成效顯現,交通壓力得到緩解。以新發地為例,北京新發地在高碑店農副產品物流園的項目全部運營后,將承擔過往北京果蔬區域批發60%的交易量,疏解相關行業在京人員30多萬,每年減少1000萬輛車次進京。
據媒體統計,河北與京津之間曾有多達18條“斷頭路”和24條“瓶頸路”, 總里程達2300公里,縣道、鄉道則難以估計。為此,三地把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作為重中之重就不難理解了。

跳出“一畝三分地”
京津冀,三個以同樣拼音字母開頭的地方,共同構成了華北版圖的主體,長期以來卻未能形成區域合力發展優勢。
由京津冀三地學者共同完成的《京津冀藍皮書》稱,從地理面積上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土地面積有21.6萬平方公里,僅占全國的2%,但總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0%以上。
從城鎮化率看,京津兩地城鎮化率在85%左右,遠遠高于全國平均線,與發達國家相比亦不遜色,河北則處在50%上下,差距明顯。
周立群表示,研究京津冀一體化,需要放在環渤海經濟圈甚至是整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大藍圖范圍內考慮,才能真正領悟到國家布局的戰略思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涉及的問題不僅層次很高,而且非常復雜,需要跳出“一畝三分地”的局限,從更高層面謀劃布局。有人就提出了將會面對的幾個問題,包括既得利益難動的制約;安土重遷觀念的制約;現有不公平制度阻礙人口和要素流動的制約;土地級差地租不好分配的制約;產業升級與人才不匹配的制約;創新思想市場缺乏的制約。
“相比于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圈,京津冀范圍內的產業發展合作分工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港口為例,在天津所在的環渤海地區,大型港口密度之大世界罕見,中國10個億噸級大港中6個環聚于此,港口功能類似、區位優勢共享、經濟腹地重合,天津港和秦皇島港、唐山港之間如何從競爭走向競合顯得非常重要。
從中央給三地的功能定位,可以管窺各自不同的側重點。首都北京,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北方第一大工業城市的天津,則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和改革先行示范區;面積最為廣大的河北,為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對《新領軍者》表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地要明晰自己的定位。承接地首先要明白歡迎什么樣的企業,不歡迎什么樣的企業。當地需要什么樣的企業是市場決定的,但是不要什么樣的企業是政府能做到的。
以教育為例,天津主動對接首都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將發揮海河教育園區、健康產業園、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心及高校聚集區的資源優勢,積極承接首都優質教育資源增量向天津轉移。在濱海新區、武清、靜海、寧河、寶坻、薊州6個區分別規劃2平方公里的預留用地,用于承接首都教育資源轉移。
教育、醫療、社保,現代都市人重視的幾個問題,也是從北京到天津的孫迪們的心事。
據2017年天津教育工作會議上的消息顯示,為解決首都企業京籍人員隨遷子女學籍、升學問題,天津濱海新區的學校將開設“北京班”,為學生們保留北京學籍,采用北京教材,參加北京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