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提出以來,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為以北京中關村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園區向整個首都城市群輻射拓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
自去年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正式揭牌以來,兩地共建“中國硅谷”進入蜜月期。
已現雛形
《新領軍者》走訪了解到,三個月來,園區新增注冊企業35家、正在核名企業37家。正在跟蹤的項目60余個,其中重點推進的項目20余個,包括百度創新中心、及邦科技金融廣場等。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相關人士向《新領軍者》介紹,目前,園區正加快建設“零工業”城區,今年力爭科技企業數量達到100家,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示范區。
從構想再到推進,京津共建“中國硅谷”已現雛形。
據悉,共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構想早在2013年兩市簽署的《北京市天津市關于加強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協議》中已經提出,并在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北京、天津等地將共同組成范圍更廣的中國硅谷。
隨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產業轉移為突破口,以北京中關村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園區,成為向整個首都城市群輻射拓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排頭兵。
北京中關村,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
中關村,也被譽為“中國的硅谷”。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提出以來,中關村也逐步發展成為驅動京津冀創新創業的強大動力。
根據兩地合作協議,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將充分利用中關村和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的優勢,鼓勵北京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高端人才到科技園發展,并引入中關村的科技金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共同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示范區。
“在天津等地打造新的‘中關村’可以真正將創新創業的制度模式滲透京津冀,打破地區壁壘,輻射整個城市群。”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剛曾說道。
已經有企業開始享受到這種制度紅利。
2016年11月,北創百聯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掛牌運營,是園區落戶的第一家孵化器中心。該公司是首個以移動互聯、新媒體運營、云計算、電子商務、生物科技為主要孵化方向的孵化中心。
短短3個月,北創百聯已吸引20家企業入駐,其中既有天津的互聯網企業,也包括如北京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富電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今銳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京企。

協同紅利
“在軟件開發方面,天津的市場很大,和北京中關村的技術相結合,吸引高科技企業,這里的團隊就會有更大的發展。另外,從成本角度來講,天津綜合運營成本大概是北京的三分之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下,科技園為我們創造了這么好的條件,未來將會有很多企業入駐。” 北創百聯科技企業孵化器聯合創始人呂翔宙告訴《新領軍者》,入駐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看中了其未來發展與可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做創業平臺可以使北創百聯和創業者一起將夢想變成現實。
呂翔宙已經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上班三個多月。
“開車過來,原來園區上班車流量很少,不多,但幾個月下來,車都多了,流量也在增大。”他說道,平均一個星期左右,就會有兩三家企業來北創百聯咨詢孵化業務,一個月下來,會有5到6家落定。
呂翔宙希望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優勢,為三地創業者搭建更加高效的創業平臺。
《新領軍者》從有關方面獲悉,從“政府鼓勵”到“搶灘布局”,從“駐足觀望”到“集體行動”,越來越多的中關村科技企業將京津冀協同發展視為企業壯大的新契機。
目前,濱海中關村等一些熱點地區已經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的良好氛圍。
多位地方官員、企業家和專家表示,隨著中關村企業走向津、冀,形成規模聚集,三地將逐步形成包括上市公司、創新創業團隊、孵化器,以及第三方評估機構、投資人和中介服務在內的生態系統,催生京津冀“科技創新鏈”的壯大,加速推進三地協同發展。從實踐操作層面,三地高科技企業“走出去”尚有潛力可挖,亟待關注。
而隨著三地協同逐步推進,京津冀亦正在進入大都市區化的發展階段,一般來講,所謂大都市區,是以大城市為核心,半徑在70公里的區域,總體面積不超過1.5萬平方公里,按照這一標準,北京和天津之間分別處在彼此半徑范圍之內,將會形成超大型的都市圈。國際上的都市區表現是工業企業從相當多的大城市遷出,在大城市周邊出現一些新興城鎮,形成新的人口和產業集聚,出現跨行政區劃的通勤族,伴隨著通勤鐵路的發展和小汽車的普及,居住在中心城市周邊的城鎮或郊區,每天通勤到中心城市工作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