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產業轉移與承接是個重頭戲。無論是基于國家戰略,還是出于三地自身利益考慮,都值得關注。
就目前來看,金融的手段正被用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相比稅收、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以基金的形式來推動產業轉移與承接,不僅更具市場化,還可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基金涌動
兩個多月前,一場專題協調會在北京召開。

據《新領軍者》了解,這次會議的陣容十分龐大,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聯合召集,京津冀三地相關政府部門,以及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濱海新區、永清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均有出席。而話題,則圍繞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的發起設立而展開。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產業協同至關重要。但如何通過模式創新推動,顯然是擺在面前的重大問題。就目前而言,協同發展基金的作用正為各方重視。畢竟,這不僅可以貫徹國家戰略,還可有效發揮市場機制。
實際上,就在國家發改委牽頭的這個國家級的協同發展基金尚在籌劃的時候,京津冀三地已相繼設立自身的協同發展基金,旨在引導產業轉移與承接。
今年1月,河北方面稱,該省已設立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據悉,該基金總規模初步擬定為100億元,將在3年內分批落實到位。其中,省財政出資10億元作為引導基金,銀行機構、保險、信托資金以及其他社會資本出資90億元。至于其用途,則將用于支持河北區域內納入省級PPP項目庫且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PPP項目,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背景下的優質項目,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

與河北相比,北京方面行動更早。2015年9月,總規模達100億元的中關村協同創新投資基金在北京設立。作為發起方之一,中關村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曾介紹稱,該基金是集團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的重要工作布局。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發起方中還有十多個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
當然,在京津冀三地中,坐擁五大國家戰略的天津也有布局。
去年8月,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基金在天津自貿區中心商務片區正式設立。有意思的是,該基金總規模同樣為100億元,存續期10年,將圍繞天津市目標定位和全市中長期規劃,投資于天津市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現代石化、現代冶金、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領域。
互補互促
協同基金有助于撬動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而未來,地方上設立的各只基金與國家發改委牽頭籌劃設立的協同基金也存在對接的可能。
當然,從國家層面來推動,更有助于通盤考慮,打破地方利益束縛,進而促進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此前曾表示,在推動產業升級轉移方面,要從全國生產力整體布局出發,明確三省市產業發展定位,理順產業發展鏈條,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優勢產業集聚區。而重點是明確產業定位和方向,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轉移對接,加強三省市產業發展規劃銜接,制定京津冀產業指導目錄,加快津冀承接平臺建設,加強京津冀產業協作。
從新形勢下京津冀協同發展來看,天津的定位就是要建立“三區一基地”,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和改革開放先行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一位從事公共政策與社會創新研究的副研究員認為,在產業網絡分工上,京津冀目前表現為雙中心格局,北京主要承擔服務業職能,天津則主要承擔資本和技術型制造業的職能。北京產業轉移的重要目標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將相對低端、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移至北京之外,而目前正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行業轉移到河北與天津,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為主的制造業格局。結合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天津更應積極針對自身發展需要,承接北京優質的產業經濟資源的轉移,在協助北京與河北發展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產業競爭力。

在這位副研究員看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產業發展要實現彼此的互補互促,實現借勢融合錯位發展。要進一步強化天津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作用,充分地利用北京科技創新策源地資源以及河北省豐富的要素資源,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提高協同創新能力,理順產業發展鏈條,實現產業發展互補,形成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河北配套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至于重點,他認為,天津要承接北京高端制造業的加工環節,區域性、功能性總部基地,以及研發轉化、創意設計、商貿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項目。此外,還要重視服務業對經濟的深度拉動作用,重點合作新型服務業、科技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創新集群的形成。
事實上,為了促進京津冀區域內產業協同發展,天津自貿區總體方案就有提及,以產業鏈為紐帶,在自貿試驗區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產業轉移引導基金,促進京津冀地區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物流配送等環節的協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