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分析
(一)觀察對象的情況介紹
觀察對象:飛飛
幼兒年齡:小班
家庭狀況:飛飛入學之前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他們對飛飛疼愛有加。飛飛的爸爸媽媽只管上班掙錢,從不關心飛飛的情況,更不會去和飛飛交流。入學后,飛飛就被爸爸媽媽接到了城里住,每天入園離園都是由媽媽負責,如今飛飛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多了,快樂多了,而煩惱也隨之增加。
(二)個案觀察記錄
案例一:火爆的家長群
開學第四天,家長群里在談論咬人事件:
A:老師,XX回來說昨天咬她的小朋友今天又咬她了,還是為了那本書,那個小朋友認為是他的。昨天咬得就挺深的,今天又咬了手背。
B:我覺得咬人的孩子必須好好教育,而且唾液是有毒的。
A:沒有破皮可能還沒事,但如果破皮還要打破傷風針。
C:孩子咬人這事,還得家長多教育,孩子現在還小,良好習慣的養成靠的是平時的積累。
案例二:生活時光
地點:班級飲水區
事件:集體活動后如廁、洗手、喝水
情景:集體教學過后,老師組織小朋友去如廁、洗手、喝水,小朋友都有序地進行著。飛飛和妹妹也在飲水區喝水,妹妹先喝完,她把自己的小杯子放入杯架,準備把門關起來。這時飛飛也喝完了,他也要放杯子,他看見妹妹在身旁,于是大聲嚷嚷:“不要你在這里,不要你在這里。”說完張開嘴巴對著妹妹的手臂要咬下去,妹妹連忙對老師說:“飛飛要咬我。”老師聽到后立刻制止了飛飛的舉動,這才避免了一場安全事故的發生。
案例三:戶外運動后的整理活動
地點:幼兒園操場
事件:戶外運動結束后排隊回教室
情景:戶外運動后,教師在指導、幫助幼兒穿外套,衣服穿好后,教師組織幼兒排隊回教室。這時飛飛也在排隊,教師看見飛飛負責帶的皮球沒拿,于是提醒他去拿球。當飛飛在教師提醒后轉身到隊伍后面拿球,卻發現球已經在笑笑的手里了,笑笑不肯把球還給飛飛,飛飛邊搶邊喊:“這是我的球。”笑笑沒有松手,反而抱得更緊了,飛飛見自己拿不到球,對著笑笑的手臂就咬了一大口。老師跑過去趕緊掀開笑笑的衣服一看,破皮了。于是,請保健老師進行了簡單處理。
(三)案例具體分析
1.對飛飛攻擊性行為現狀的分析
飛飛經常會咬其他孩子。通常他要咬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他小朋友拿了他喜歡的東西、做了他想做的事情、他想要其他小朋友手里的東西、其他小朋友搶了他手里的玩具、他不想旁邊的小朋友做和他一樣的事情……好像只要是他喜歡的、他想要的,別人都不可以碰。
根據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飛飛有比較嚴重的攻擊性行為,他常常發出很大的叫聲,一不高興就坐在地上哇哇大哭,還時不時地打滾。搶奪小朋友手里的玩具,破壞小朋友搭建的作品,用牙齒咬人,用手打人。有研究者根據對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起因的觀察分析,將攻擊起因分為八個種類:①獲取他人的物品;②保護自己的物品;③爭奪空間;④幫助好友或受他人指示;⑤在游戲或其他活動中產生糾紛;⑥違反紀律和行為規則;⑦無辜挑釁、欺負他人;⑧報復反擊。飛飛攻擊性行為的表現主要是第一條獲取他人的物品;第二條保護自己的物品;第三條爭奪空間。在案例一中老師請來了雙方家長,飛飛媽媽在飛飛面前確定了書是笑笑的,自己的書在家里后,飛飛才甘心。通過這次事件,我們發現飛飛還是相信媽媽的話的。
2.對飛飛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原因分析
家庭環境:飛飛爸爸經常在外出差,沒有太多時間陪他,而媽媽工作比較忙,每天匆匆送他入園,急急忙忙接他回去,因此媽媽也沒有過多的時間陪他做游戲或看書,大多時間他只是獨自一個人玩。飛飛每次想要得到的東西,爸爸媽媽都會無節制地給他買,導致他霸道的性格,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犯了錯誤,爸爸媽媽就會對他打罵。其實這種打罵方式對飛飛來說也是一種心理暗示:當別人讓你不滿意時,你就可以用武力的方法來對待他們。
親子依戀是社會交往中出現最早的一種社交關系,幼兒在媽媽肚子里到出生后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這期間是父母與孩子較穩定、時間持續長久、影響極為深遠的交往方式。在飛飛有壓力或不滿時,父母作為教育第一人和安慰的源泉者,應該找到合適的、有一定教育價值的方式來疏導飛飛的心情。
幼兒園環境:在幼兒園里,飛飛的特殊行為已經引起了老師的關注,他會否定自己犯的錯誤。老師只能幫他換座位、換拉手的好朋友,他到哪里,老師的注意力就要跟到哪里,生怕他再去傷害身邊的小朋友。老師沒有過于消極地評價飛飛,也沒有給他貼上所謂“攻擊性孩子”的標簽。只是給他更多的關注,正面地去引導教育他。
二、人格分析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的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它受到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家庭環境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如果一個人的人格沒有在早期的童年生活中得到完善和塑造,就會很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并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案例中飛飛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出現了咬人行為。小班幼兒正處于自我中心階段,而且神經系統發育也不成熟,興奮過度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中動,脾氣說上來就上來了,從而采用一些不正確的帶有攻擊性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時候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發展心理學家西爾斯認為:健康人格的培養應及早進行。就幼兒教育來說,目的并不是形成具體的道德品質,而是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日后形成健康人格奠定基礎。兒童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幼兒在這個時期沒有得到家長、老師很好的、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的人格發展可能就不會健康,從而出現攻擊性行為。
三、解決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幼兒健康人格
家庭被稱為創造人類健康人格的工廠。孩子人格健康,不僅關系到他本身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決定孩子今后的發展。
1.家長可以表明立場
當孩子出現咬人的情況后,爸爸媽媽應該堅定地向孩子表明,他們不喜歡他的攻擊性行為。如果孩子的行為有了進步,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以增強他的自信心。至于強制、暴力處罰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會引起孩子的叛逆行為。
2.采用注意轉移
如果孩子有什么需求,家長可以延長滿足孩子需求的時間,讓孩子先等待。如孩子需要吃東西,家長可以告訴他,要等媽媽做完手中的事情才可以吃東西。在孩子等待的時間里,為了讓孩子過得輕松一些,家長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參加勞動,以轉移他的注意。
3.自我調節
如果孩子很容易沖動,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交給他各種控制自己攻擊性行為的方法。如當家長覺察到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了,可以告訴他“用嘴巴說,不能動手” 。
(二)創設溫馨的班級環境,促進幼兒人格發展
1.確保教室環境的有效性
教師要每天檢查教室里的環境、游戲材料,以確保能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作為班里的班主任,對教室的管理要有效,越有效越能減少孩子發生沖突的潛在可能性。教師在制訂計劃和安排孩子一日生活時,要考慮到小班孩子年齡特點,了解他們發展的需要。注意活動區空間密度的優化,就是每個孩子在游戲環境中所占空間的大小,因此我們順應孩子年齡特點、需求和經驗,進行了分批布置區域環境。清晰劃分的區域、寬闊清楚的通道可以減少孩子在活動時產生的攻擊性行為。不同的區域所產生的作用也不一樣,小工作區域有益于孩子安靜地活動,大開放的區域可提高孩子在活動時的興趣。所以,區域間的“隔離”布局,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孩子之間的干擾和矛盾,減少了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2.強化適宜的社交行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小班幼兒發展的目標是:喜歡和小朋友一起游戲;想加入同伴的游戲時,能友好地提出請求;與同伴發生沖突時,能聽從成人的勸解。小班年齡孩子已經學到了很多積極的同伴交往方式,也知道咬人是一種不被人接受的行為。所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教師要關注孩子的社交行為,及時表揚適宜的交往方式,讓孩子知道當他表現出適宜行為的時候老師為他高興。同時,教師要幫助語言表達尚不完整的小班孩子,鼓勵他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孩子學會了更多的交往方式,他們會慢慢喜歡和同伴交流、主動與老師交流。
對于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老師要做好家園合作。家園合作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全面了解孩子,及時關注了解孩子的動態。所以,教師要向這類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經驗和育兒知識,經常和家長保持聯系、及時溝通,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孩子改正不良行為,引導其向積極、有利的方向發展,有一個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