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幼兒園的大草坪上鋪滿了大片的落葉,干枯的、土黃的、泛灰的、殘破的……于自然,它們是被淘汰的;于園所,它們是生態本土的;于幼兒,它們是否還有別的價值?于是,結合我園的“生態式美術”課題,我們開始了為小班幼兒創造力素養奠基的樹葉活動,開啟了一場創意之旅。
一、暢玩尋“落葉”
幼兒園草坪上有一地的落葉,孩子們快樂地玩起了“樹葉雨”的游戲?!袄蠋?,樹葉下面有什么?”“老師,我發現一片很神奇的樹葉!”“老師……”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別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而他們的“感受”和“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成人給予就有的,而是需要通過自己的感官去發現與體悟的。
于是,老師放手讓孩子們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去親近,觸摸樹葉;去感受,理解自然。幼兒園是孩子最為熟悉的地方,也是孩子最為親切的生活環境。孩子們自發地開始了尋“寶”活動,通過翻一翻、找一找、摸一摸等方式感受樹葉的觸感,發現了樹葉下的秘密。在維持一周的“樹葉尋寶”活動中,孩子們對于樹葉的形狀、大小、顏色都有了不同的認識。
二、童眼讀“樹葉”
有了走近自然、觸摸樹葉的經歷,孩子們的話題也開始豐富了:“我們小區的樹葉和幼兒園的不一樣……” “我外婆家門口的樹葉很大很大的……”“媽媽說,有一種葉子叫竹葉,和燕子的尾巴很像……”由此看來,孩子們對于“樹葉”的話題很感興趣,對于“樹葉”的認識也不再局限于手上的“摸”,他們渴求更多的經驗。《指南》中指出,教師要做幼兒學習的觀察者、支持者。于是就有了接下來的“讀葉”活動。
每一片樹葉都不一樣,每一片樹葉在孩子們的眼里也有不一樣的生命。為了讓幼兒對于樹葉的感知更加具體,老師以“破葉”為例,讓他們進行觀察想象。
破葉在孩子們的眼里重新煥發精彩,孩子們的表達讓人眼前一亮:
同樣的一片樹葉,在孩子們的眼里有不一樣的故事,通過看一看、轉一轉、想一想,說一說,孩子們大膽想象、自由表達,讓我們看到了有趣的創意啟蒙。
三、童心愛“樹葉”
在一次家園互動中,薇薇媽媽跟我說,薇薇回家很憂傷地問: “為什么樹葉要離開樹媽媽的懷抱?它們回不了家肯定很孤單寂寞?!庇谑?,老師抓住這個機會,利用晨談時間和孩子聊這個話題,借以了解孩子們的想法。
“老師,樹葉離開了媽媽,好可憐啊……”
“老師,我想送樹葉回家!” 在孩子們的提議下,我們帶著有黏性的彩泥出發了,在草坪上撿拾落葉,送它們回家。他們用彩泥捏、壓、按、揉將樹葉“送”回樹媽媽身邊,孩子們的手跡遍布滑梯、木樁、升旗桿……
浩浩說,樹葉最想回到媽媽身邊!是的,落葉和孩子一樣,也有情感維系。
同時,我們通過家長問卷和幼兒談話調查,引導和鼓勵幼兒認識自己與大自然的關系:感受大自然中樹葉的不同,由樹葉的變化體驗大自然的神奇;知道大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并能用適當的語言、行為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并借助有目的的觀察、體驗、實踐、交流、欣賞影像資料等多種活動中培養幼兒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
四、生態式“樹葉”
在系列認知的活動后,班級里的“樹葉”話題熱度持續維持著。老師設計了以“葉”為核心的主題網絡圖,將“葉”延伸到其他領域和游戲活動中,充盈“葉”的活動,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
在設計、梳理“葉”的網絡圖過程中,聯想到幼兒園多年來進行的課題《生態式美術》課程,如果把它們結合,怎么樣呢?
生態式美術:是一種模仿自然生態系統,提倡以幼兒為中心的自然的、融合的、自主的、開放的幼兒美術活動。它著眼于幼兒生活內容,聯系五大領域,鼓勵多元材料的運用,致力趣味學習過程,肯定幼兒的獨特表達。
“葉”來源于自然生態,“生態式美術”追求自然、生態、生命,有幼兒園這個課程大背景,“葉”的活動能進行得更有趣、更有層次性。
五、創意玩“樹葉”
在一次“周末小任務”中,孩子和家長外出尋找身邊的落葉。
嘟嘟:“我家門前地上有許多樹葉,爺爺每天早上都要掃樹葉?!?/p>
飛飛:“我和爸爸九峰山玩,看到一片葉子從樹上掉下來,像只蝴蝶?!?/p>
涵涵:“我和媽媽一起用樹葉做了幅金魚貼畫,送給舅媽了?!?/p>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接觸、了解周圍生活環境人、物、事,感受身邊熟悉的科技成果對生活的影響,理解并遵守社會生活中基本的行為規范。樹葉是幼兒身邊熟悉的材料,前期已有撿樹葉、讀樹葉、樹葉網絡圖的經驗。接下來圍繞“落葉”的主線,提升幼兒前期一些零碎的經驗,激發并開展幼兒玩樹葉的系列活動。
1.放只老鼠,添情境
在一次“餐前故事”時間,老師講述了《阿文的小毯子》,故事中的阿文對于他的小毯子有種莫名的依戀情感,到哪里都要帶著它。孩子們聽著故事哈哈大笑,如果小毯子變成了樹葉呢?……
彩色的正方形紙上,貼上一只可愛的小老鼠“阿文”,看,樹葉小毯子變成了什么?孩子們自己選擇了一片,貼在小老鼠旁邊,用稚筆、稚語講述故事。
小語:“樹葉變成了阿文掃地的掃把,它好開心啊!”
涵涵:“我把樹葉變成了一只美麗的蝴蝶,陪阿文玩?!?/p>
俊哲:“樹葉變成了阿文的大棉被,蓋著好舒服啊……”
2.給個圈圈,變個形
教室里用剩的透明膠芯、衛生紙芯越積越多,“材料庫”快裝不下了。老師拿著一個紙芯問: “它可以和樹葉玩什么游戲呢?”孩子們紛紛展開想象力,于是老師組織孩子們拿著材料來到了大樹下,開始了“變形”活動。
柯宇:“我用顏料蓋子當小朋友的臉。”
昊昊:“蛋撻吃完了,蛋撻盒子翻過來也可以做臉?!?/p>
樂樂:“透明膠的芯可以當太陽,樹葉是它的光芒!”
檸檬:“毛線也可以變成圈圈,我做了一個太陽呢!”
小小的紙芯、短短的毛線……經過孩子們的創意擺放,變出了可愛、有趣的樹葉小人。孩子們在這樣的擺一擺、放一放、排一排的過程中積累了美的經驗。
3.請來樹枝,跳支舞
在餐后散步的路上,小瑜撿到一根樹枝,拿在手上玩,旁邊的小寶說:“小心點,你的手碰到我的臉了?!闭娴哪?,樹枝細細彎彎的,拿在手上,還真像小瑜伸長的手臂。于是,“跳舞的人“開始了……
孩子們在大樹下撿樹枝,在寬敞的水泥地上擺放出了一個個“跳舞的人”,樹葉裝點成五官,小人變得飽滿、豐實、有精神!
4.脫下鞋子,大嘴哥
在一次翻閱雜志的時候,偶然間看到有藝術家拿鞋子做文章,在鞋子上畫滿色彩斑斕的圖案,一只只普通的鞋子經過他們的創意變成了有深度、有內涵、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如果把鞋子引進“落葉活動”中,會怎么樣呢? 剛開始,他們很不情愿:
“什么?要脫鞋子?”
“襪子弄臟了怎么辦?”
“鞋子脫了怎么去撿樹葉???”
可是,有了1個,就有了第2個……
慢慢地,大家都玩得很開心。是啊,不試一下怎么知道,萬一很有趣呢?
在孩子們的全身心放松、大膽想象的過程中,一個個“大嘴哥”脫穎而出,有害羞的、有嚴肅的、有發怒的、有不停講話的……
5.擺上魚缸,試寫生
大班孩子經常戶外寫生,小班孩子趴在窗臺上張望著,蠢蠢欲動,“什么是寫生?”“我們也可以玩嗎?”“他們在寫生什么東西?”……于是,我們也開始了以落葉為材料的寫生活動。
小班孩子第一次嘗試寫生活動,雖然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寫生,孩子們只是在教室里想想看落葉還可以怎么玩。當發現烏龜作品中有“鵝卵石”,老師開始越來越期待以后的落葉活動。小烏龜趴在鵝卵石上,細心的小朋友發現了,并在作品中用樹葉作烏龜,畫上了一顆顆小小的石子,看上去活潑、有趣、真實。
6.躺下身來,變影子
趁著天氣好,帶著孩子們出去散步。孩子們玩起了樹葉雨,當樹葉掉落在身上的時候,他們興奮不已,有的孩子干脆玩起了“沙灘游戲”,用樹葉蓋著小腳,還有的小朋友躺在了地板上,變出了有趣的“樹葉影子”……
后記:
“落葉”的價值挖不完,“樹葉”的故事說不完。在我園“生態式美術”課題推廣背景下,追求自然、生態、生命的“落葉”活動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