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游戲分享與交流的現狀與問題
(一)我們的問題
在幼兒園日常的游戲分享交流中,往往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1 形式主義的分享與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簡單問:“今天玩得開心嗎?”孩子說:“開心。”而后教師隨機向個別幼兒提問:“你今天玩了什么?”幼兒回答后不再做交流,繼續又用同一個問題問其他幼兒。交流與分享環節滿足了孩子表達的欲望,卻缺乏其應有的教育價值。成了名副其實的過渡環節,草草了事。
2 教師本位的分享與交流。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細致地觀察,發現了孩子很多閃光點與出現的問題。但在交流過程中,變成了教師一言堂:“我發現今天XX玩得XX,玩得可好了。在今天游戲中,有個問題,你們覺得這樣好嗎?應該這么做……”游戲后的分享與交流成了教師一個人的交流,孩子沒有了交流的機會。
3 缺乏預設與目的的分享與交流。在交流中,教師對幼兒發展水平缺乏判斷。就行為談行為,對幼兒最近發展區缺乏引導。就問題談問題,很多問題都是在重復,對幼兒后期的行為改變缺乏跟進。對如何捕捉和利用交流中的價值點缺乏方法和策略。
(二)我們的現場
在一次分享交流中,筆者做了如下實錄(實錄為班級分組交流,將全班幼兒分為兩組同時進行交流):
1 開火車說——每個人都說一說
師:我們開火車說一說今天你玩了什么。
幼兒1:我今天玩的畫畫。
師:你畫的什么?
幼兒1:嗯,我畫了一條線,還有一個點。
幼兒2:我今天玩的……
師:想不起來了,再想想、
幼兒3:我今天玩的畫畫還有橡皮泥。
幼兒4:我玩了橡皮泥。
幼兒5:我玩了畫畫。
幼兒6:我今天在看書。
幼兒7:我今天玩了雪花片、積木,還有畫畫。
幼兒8:我今天玩了畫畫。
幼兒9:我今天玩了剪紙。
幼兒10:看書。
幼兒11:我今天玩了畫畫,:
師:聲音大一些。
幼兒12:看書和拼圖。
幼兒13:看書。
幼兒14:今天玩了雪花片,還看琪琪畫畫。
師:剛聽見你們說的,女孩子都在玩畫畫,男孩子大多都是看書。那我們可不可以明天男孩也去玩玩畫畫,女孩也玩玩雪花片或是積木。
2 對話說——利用典型資源
(1)出示幼兒繪畫作品
師:老師這里有幾幅作品,看看這是誰的?涵涵你來介紹下。
涵涵:這是太陽,這是花。
師:這是什么?(太陽),這是……(花)可是我發現花的旁邊還有一個圓圓手印,還有線連起來。
涵涵:是迷宮,、
師:她在旁邊還畫了什么?(迷宮)
師:這是什么?圓圈上面有個黑黑小尾巴,是什么?
涵涵:氣球。
師:下面的長長黑黑的線是什么?
涵涵:保護小花的、
師:保護小花的是什么,一圈圈的是什么?
眾:圍欄、
師:這里還有一個與其他不同的是什么?
涵涵:這是氣球和它的孩子。
師:這是氣球媽媽還是孩子?
師:你們喜歡這幅畫嗎?我們也可以試試,看能不能畫出這么豐富的畫。
(2)出示幼兒手工
師:這是誰的作品?來介紹下。
和和:這是一個一個門。
師問眾幼兒:這是什么?(門),這個是什么?
和和:是我
師:你在干什么?
和和:在數門。
(3)出示幼兒積木成品照片
師: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作品。這是什么?(積木)告訴大家你拼的是什么
楠楠:城堡,天氣太熱了,國王用扇子扇風。
師:他的城堡里面有什么?
眾:扇子。
(4)出示幼兒搭積木過程照片
師:這是在干什么?
宇宇:我在搭積木,然后被弄倒了,然后我又搭了一個,
師:積木可以搭出這么多有趣的東西,明天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搭出這么有趣的城堡、
從案例中的分享和交流,我們可以看出,教師考慮到通過分組、大家說的方法讓每個幼兒參與其中。能運用多種媒介如照片、作品等和幼兒進行分享交流。更多鼓勵幼兒自己來說,讓其他幼兒進行復述。但是在大家說的環節,只是滿足了孩子說的欲望,對孩子傾聽能力沒有提出要求。在選擇典型資源上,選擇了兩幅美工作品,一份積木作品。但在對話過程中看不出教師交流的目的。分享交流缺乏有效性。在組織方式上也是從結果角度追問:這是什么?而沒有更多追問孩子的思維過程、情感品質。
二、游戲分享與交流的思考與策略
(一)價值思考
在對現場分享進行分析之前,我們要先解決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進行分享交流?交流分享是為了互動、為了激勵,為了導向。在具體的實踐組織中它則表現為師幼共同參與,匯集活動中的信息。在共享快樂、交流經驗、解決困惑中進一步引發活動興趣。因此,它是促進幼兒個體建構與群體共同發展的橋梁。
(二)策略梳理
那在分享交流過程中,我們究竟要如何做呢?可以把握以下幾個關系:觀察與分享交流之間的關系;個體與全體的關系;多媒體媒介和分享交流的關系。
1 把握好觀察與分享交流之間的關系
(1)帶著目的觀察
分享交流的有效性與我們在幼兒游戲過程中的觀察息息相關。想要避免出現形式主義、低效的分享交流,教師在過程中要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制訂觀察計劃,明確我們的觀察目的、內容、觀察對象,我們的觀察對象可以是全體幼兒、區域幼兒或是個體幼兒。設計觀察表,針對不同觀察目的對象,我們可以提前設計不同的觀察表。
①掃描法一一可以觀察全體幼兒的游戲情況,發現班級游戲情況,在分享交流中,可以就自己的觀察記錄和幼兒談一談,問問他們的想法,怎么解決。
②定點法——固定在一個地點觀察,可以了解一個主題或區域幼兒游戲情況,發現幼兒游戲過程中的差異性。在觀察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幼兒在規則、思維、做事能力上的差異,并且發現亮點資源,在交流分享中與其他幼兒共享。
案例分享:
觀察對象:小三班幼兒
觀察者:高麗澤
觀察地點:手工區
觀察目的:幼兒在手工區中的游戲水平和差異(習慣和意識、材料的使用、表達表現、問題解決)。
觀察內容:幼兒在手工區中,完成作品的時間、作品的主題、行為表現、語言交流、
觀察區域:《手工區圖形貼畫》教師提供了藍色大海的背景圖,各種彩色的圖形:三角形、橢圓形、半圓形、正方形。
表3幼兒在手工區游戲中自主性行為記錄表
③追蹤法——定人不定點。觀察個別幼兒在游戲全過程中的情況。
(2)走進觀察現場
做好了準備,我們走進現場,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看其行,聽其音。
我們身在現場,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筆記錄。通過多感官來獲取信息。
②借助媒介,還原現場。
走進現場,我們除了用筆記,還可以借助手機和相機,來拍一些孩子們在游戲現場的照片,比如在區域活動的時候,當孩子們沉浸在游戲或者是玩得比較興奮時,聲音就會特別大,教室里就會很吵,通常我們會利用相機錄下孩子們游戲時教室里的聲音,待游戲分享的時候,讓孩子們先聽一聽,說一說聽了后的感覺,然后會跟孩子們一起討論問題,然后和大家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
③后期對話重溫,信息補充。
在我們觀察的現場,教師不要過多地介入,可以場外進行信息的補充。通過和幼兒的對話,追孩子的思維、孩子的情緒(動機、感受、需要)。
④大腦捕捉信息,分析信息。
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了解幼兒的共性的發展水平及個性的發展特征。在看的過程中,盡量涵蓋分析以下內容:為什么?(情緒情感方面)做什么?怎么做?(能力與技能)
了解相同區域幼兒表現出來的差異。理解幼兒行為當下需要昀動機,洞察問題的根源,敏感捕捉孩子的需要。依據觀察目的和記錄,思考分享交流可以從哪幾個點出發。
案例分享:
兔兔來到了美工區,美工區這段時間主要玩的是給花格子大象艾瑪涂色的游戲,她問我要了一張艾瑪的涂色紙,但是沒有在上面涂色,而是自己在材料盒中拿了彩色的皺紋紙,拿了膠棒,用撕紙、揉搓、涂膠、粘貼的方法,在一個個的格子里貼上了不同顏色的皺紋紙球,做出了一張立體的花格子大象圖
第一步:對照《指南》。
(1)社會領域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游戲或其他的活動。
(2)美術領域中:3-4歲的幼兒喜歡涂涂畫畫,粘粘貼貼并樂在其中
(3)科學領域中: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探索物體,關注動作產生的結果。如:她在粘貼的時候,一開始用的是一根手指按,接著發現不行,手指會帶著皺紋紙球往外跑,于是她嘗試用兩根手指按上去,這樣兩根手指按著,皺紋紙球就粘貼上去了,、
第二步:了解同一區域幼兒表現出來的差異
通過觀察發現,之前,所有的小朋友都是用的涂色的方法,有的拿水彩筆涂色,有的是用顏料涂色,有的是用油畫棒涂色。沒有一個小朋友用兔兔的方法游戲過。當天一開始比她先玩的小朋友用的是其他方法,當她看見兔兔用這種方法后,主動搬了椅子過來,也用這種方法試起來。
第三步:了解幼兒的需求
為什么這個孩子會用這樣的方式?她的需求是什么?碰到問題的時候為什么會這樣解決?
第四步:分享交流怎么用
那么在分享交流的時候,可以這樣交流:
(1)追她的思維過程:為什么要選擇用粘貼的方法而不是涂色?
(2)追她的情緒情感:喜歡嗎?
(3)追她的動作過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撕紙、揉團、涂膠、粘貼)
(4)追她的思維品質:遇到問題了,是怎么解決的?(粘貼不上的時候)
2 把握好個體與全體的關系
(1)分組說。分組是把班級幼兒分為兩組進行交流,目的是讓更多幼兒有交流分享的機會。但究竟如何分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區域分組,可以引發同一區域幼兒共鳴,但也會不斷強化幼兒在同一區域游戲;男女分組,因性格原因,男生大多選擇建構、益智,女生大多選擇閱讀、美工。基于以上實踐,現在我們采用小組交流,讓不同區域幼兒在一起交流,鼓勵幼兒參與到不同的區域游戲中。
(2)大家說。在交流一開始,我們都是采用大家說的方式。大家說是讓每個人都有說的機會,在組織方式上可以隨意說、和好朋友說、開火車說、點兵點將說、同一個區域說。但在大家說的過程中,和案例中一樣,會出現孩子說不出來和孩子表達欲望太強的情況。面對說不出來的孩子,我們可以借助照片回顧、作品介紹、同伴支持、教師給予句式支架、用情境性語言回應等方式。面對表達欲望太強的孩子,我們可以先跟再引,依據我們的觀察目的,幫助孩子梳理思路。
(3)對話說。對話說的過程是教師選取典型資源的過程。教師一定要抓住孩子的主要信息,保持清醒頭腦,抓住主要信息。清楚自己導向的目的、提問的目的。具體體現在教師有沒有想清楚今天分享環節除了滿足孩子的材料需求、滿足孩子的表達需求外,還要達到什么目的:傾聽、口語表達、經驗拓展、解決問題的提升。只有按照目的去回應、激勵、提問、追問,才能讓孩子獲得長足發展。在過程中可以運用開放性的提問,滿足孩子表達的欲望。 “你今天玩了什么”,可以運用啟發式的問題,引發幼兒的思考。更要運用互動的方法,解決幼兒游戲的困難:你們覺得呢?可以怎么做?誰有好辦法?
3 把握好多媒體媒介與幼兒分享交流的關系
照片能再現游戲情境、具體形象、操作簡便,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幫助幼兒回憶游戲的具體情境和實踐。我們可以用照片激發幼兒的積極性,用閃光的瞬間拓寬幼兒的思路。游戲視頻能幫助幼兒分享高水平幼兒的經驗,學習幼兒之間的問題解決,共商行為規則。但這些都要求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抓拍照片,作為分享的媒介。
參考文獻:
[1]鄭曉玲“蹲下身子”看游戲,分享孩子的樂與喜——談中班角色游戲分享中的師幼互動[J]生活教育,2009(12):36-38
[2]平婷創設寬松的交流分享平臺有效促進幼兒角色游戲發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0):113-113
[3]錢曼 多媒介組織小班角色游戲分享活動[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5(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