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概述: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這句話有一段時間曾火爆整個朋友圈,卻也真實地揭示當今爸爸參與幼兒教育的現狀。爸爸角色的重構,是一個跨文化的具有現代性寓意的發展趨勢,能夠讓幼兒獲得成長。
我班通過打造“爸爸團”親子俱樂部,向爸爸傳遞教育理念,挖掘爸爸的教育資源,利用其男性特長及優勢,以多元化的親子俱樂部活動為爸爸參與幼兒教育搭建有效平臺,轉變爸爸的教育觀念,呼吁爸爸參與到幼兒教育中來,促進幼兒多元發展,提升家園共育、親子共成長的新理念,形成家園共育的新局面。
目標與內容:
一、打造“爸爸團”,推動教育理念的轉型
隨著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的熱播,《人民日報》刊登的署名文章《爸爸在兒童成長中有多重要?》再次引發社會各界對爸爸的關注,使得話題“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度”再次升溫,社會媒體將爸爸這一角色推到聚光燈下,也潛移默化地傳遞了家庭教育爸爸不宜缺位的現代新觀念。
我們通過“爸爸團”親子俱樂部活動,為爸爸參與幼兒教育搭建有效平臺,增加教育投入,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植入爸爸們心中,推動爸爸現代教育理念的更新。
二、打造“爸爸團”,形成健全的教育格局
據調查,我國現階段傳統的幼兒教育格局以媽媽作為幼兒早期教育主力軍,爸爸作為幼兒的主要教育者僅占兩成。同時,幼兒園男教師數量稀少,女教師主導幼兒園的教育。幼兒始終處于被“女性包圍”的環境中,呵護有余、鍛煉不足,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
面對幼兒園、家庭兩方面男性角色及教育格局的不平衡,我們以“爸爸團”為載體,通過挖掘爸爸的教育資源,利用爸爸的男性特長及優勢,通過多元化的親子俱樂部活動逐漸有效促進幼兒多元發展,形成家園共育的健全的教育格局。
三、打造“爸爸團”,設計家園共育新方案
“童年是一次旅行,不是賽跑”,爸爸參與幼兒的教育應不止于“一時興起”,更重要的是持續的陪伴。依托“爸爸團”親子俱樂部,充分挖掘爸爸資源、社會資源,結合節慶風俗等手段,分別從“跟著爸爸進社會”“我的爸爸進課堂”“我和爸爸慶佳節”等幾個方面設計實施方案、細化組織模式,形成較為系列性、豐富性的“爸爸團”親子俱樂部實施方案。
通過“爸爸團”親子俱樂部的開展,重構爸爸對教育的理念與思路,激發爸爸參與幼兒園活動的主動意識,加強幼兒園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力,開拓家園共育的新局面。
過程與方法:
一、第一階段:調查分析,激發爸爸參與愿望
讓爸爸們接納并認同“爸爸團”親子俱樂部,激發爸爸們對自己角色的思考與定位,以及愿意積極參與幼兒園活動是“爸爸團”實踐過程的第一階段。通過爸爸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我們從“爸爸年齡、職業、興趣”“爸爸對幼兒園活動的參與度”“爸爸陪伴幼兒時間”等方面進行了本班爸爸參與幼兒園活動的現狀分析及資源收集。
1“真實數據”激發爸爸參與興趣
以本班為例,通過為期一周的采樣統計顯示,本班爸爸來園接送幼兒比例約為28%;家園交流互動中,教師與祖輩家長面談交流達54%,媽媽媒體交流達90%,爸爸在線上“冒泡”的概率僅為10%。通過訪談發現,爸爸參與率低的原因除了“工作繁忙”“工作時間與幼兒園作息時間不匹配”等客觀原因,有些爸爸認為自己參與幼兒園活動只有在“重要”的時候才出馬,從心理上更認同媽媽或是祖輩參與幼兒園活動。
此外,有些爸爸在訪談中透露,在家陪伴幼兒時間也相對較少,更多的是“一時興起式”,他們認為媽媽的陪伴對于幼兒來說更為重要。通過教師與爸爸的互動交流,溝通爸爸參與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等。70%的爸爸表示,今后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幼兒,有時間的前提下愿意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
2“專家講座”提高爸爸參與度
通過專家講座的方法對爸爸們進行教育理念的傳播是最簡單且最直接的途徑。雖然形式較傳統,但能系統、有效地向爸爸們宣傳爸爸參與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調查問卷、交流訪談后,我們挖掘了班中一位教師爸爸,并讓他進行了一場以身作則的專題講座,講座上生動活潑的例子得到了爸爸們的響應及媽媽們的支持。
二、第二階段:挖掘資源,確定“爸爸團”開展模式
1 初步形成“爸爸團”資源庫
通過對本班爸爸年齡、職業及興趣等調查統計,本班爸爸年齡普遍在30歲左右,屬于80后年輕父母,職業分別有警察、老師、醫生、社區工作者等,興趣愛好以運動、閱讀、繪畫等為主。因此,結合爸爸職業、興趣等資源的分析,并聽取了班級中相對時間自由度廣、行動力較高的爸爸的建議,我們先從小范圍進行一些開創性的探索與實踐,初步形成了“爸爸團”雛形。
2 進一步確定“爸爸團”的開展主題
在與“爸爸團”成員溝通、討論的基礎上,結合爸爸職業資源、社會資源,我們確定以“跟著爸爸進社會”“我的爸爸進課堂”“我和爸爸來過節”三種活動模式,開展“爸爸團”親子俱樂部活動。此外,我們將活動主體轉化為“爸爸”,以爸爸自主設計活動方案,聯系社會資源、確定時間安排的形式,嘗試開展活動,也進一步給班中其他爸爸起到了榜樣示范作用。
三、第三階段:設計活動,細化“爸爸團”實施方案
在“爸爸團”成員的努力、教師有效引導和支持下,充分挖掘本班爸爸資源、社會資源,結合節慶風俗等,我們分別從“跟著爸爸進社會”“我的爸爸進課堂”“我和爸爸慶佳節”三個方面設計實施方案、細化組織模式,形成較為系列性、豐富性的“爸爸團”親子俱樂部實施方案。(下表以大班“爸爸團”親子俱樂部為例)成效與展望:
“爸爸團”親子俱樂部活動,充分挖掘和展現了爸爸的資源優勢和才能,滿足了幼兒知識經驗積累和身心發展的需要,豐富了幼兒的生活,培養其堅強、勇敢的個性品質,促進幼兒多元化發展。同時,在爸爸與教師的合作、溝通中,他們發揮主體作用并進行主題的策劃、安排,教育觀念真正落到實處,打開了家園共育的新局面。
當然,“爸爸團”親子俱樂部還將進一步深化與研究。在今后的活動中,我們將以“爸爸資源”為切入口,融入“主題內容”“幼兒意愿”,從三個角度分別設計出滿足不同需求、呈現不同形式的“爸爸團”活動方案,推動幼兒多元化發展。依托“爸爸團”親子俱樂部活動方案,開展多形式活動,如“爸爸助教團”“父親沙龍”“爸爸志愿者”“爸爸能量加油站”等,并邀請爸爸簡單記錄“爸爸團”活動的反饋與案例,進一步完善“爸爸團”親子俱樂部活動。
爸爸和媽媽對幼兒的教育意義是不同的,有一種幸福,叫爸爸陪我長大,相信在“爸爸團”親子俱樂部活動助推下,孩子和爸爸將—起成長!
參考文獻:
[1]鄒揚上海市父親參與孩子早期教育的現狀及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陳建翔 孩子的爸爸去哪兒了?:關于父性教育的四個必修專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3]陳銘銘 爸爸回來了嗎?——論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對兒童社會性認知與發展的影響及相關對策[J].中華少年,2016(17)
[4]金錫萍父性教育——時代的呼喚,評《孩子的爸爸去哪兒了?》[J].教育導刊,2004(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