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效良
【關鍵詞】 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020—01
一、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
1. 農村學生家長對家庭教育認識不足,教育方法不科學。對于大多數農村家長而言,家庭教育是一塊短板。家長缺乏教育孩子的必要知識和理念,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只關注孩子的分數,這與當前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不相稱,同時也給學校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推進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2. 農村學校生源不足,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教學條件落后。
(1)農村入學適齡兒童逐漸減少,學校分布不合理。近年來,政府提倡的農村城市化建設,使得一部分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但有一部分家庭因經濟條件有限,無法離開自己生活的土地,這樣一來,偏僻農村的部分學校、教學點生源嚴重不足。學校不得已只好撤并,校舍閑置,給當地適齡兒童的就學帶來很大不便,給農村群眾的生活、工作帶來許多困難。
(2)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鄉村教師整體素質能力偏低,繼續教育和專業成長條件有限,農村優秀教師、年輕教師難以穩定,教師年齡嚴重老年化。
(3)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生活進入信息化時代,新的教學設施走進了城市學校的課堂。而大多數農村學校教學設備落后,電化教學設施只有一兩臺電腦,決大部分學校沒有網絡,并且大多數老師不會操作使用。教師的信息來源匱乏,學生一年也接觸不到電化教學,因而在學習抽象難理解的內容時,得不到直觀的認識。
3. 農村的社會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局限。重視農村社會教育是近代教育家、從事鄉村教育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共識,他們依據農村的社會現實,孕育了通過教育改造鄉村的理念,提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教育理念。他們啟示我們,重視農村社會教育是我國的一種特殊國情。辦教育不能只重視城市而忽視農村,只重視學校教育而忽視社會教育。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其生活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與其身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群體的影響相關聯。只重視人才教育而忽視社會教育,這直接關系著農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二、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對策
1. 更新教育觀念,完善教育體制。
(1)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使農村基礎教育更好地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制約農村基礎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問題,在于其目標的單一、偏頗與脫離農村實際。對我國廣大農村來說,需要從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的關系出發,確立全新的教育觀念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使教育適應農村經濟建設和脫貧致富的需要。
(2)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應在堅持“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原則下,強化縣級作為辦學和管理主體的職能。管理權限適度集中,使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真正起到統籌、協調、管理全縣教育的作用??h為主體,鄉是基礎,正確處理縣、鄉兩級政府辦學和管理的職責和權限,是完善基礎教育體制的關鍵所在。
(3)改革傳統的學校評價機制。不再單純以升學率來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而注重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要以此為標準制訂科學的教育評價制度與方法,使其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如,在評價內容上,實行德、智、體、美、勞全面考核,綜合評定;在評價方法上,實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知識考查與能力考查結合、口試與筆試結合、分數與等級加評語相結合,實行會考制度等。
2. 增加教育投資,改善農村辦學條件。
(1)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體制。一是通過中央加大投入地區配套供給,采取多渠道積極籌措、鼓勵民辦教育、壓縮行政開支、發行教育債券等方式來籌集,對于貧困地區教育經費奇缺的情況,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專項投入。二是各級政府部門和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千方百計地爭取一些項目投資,通過項目來改變農村學校的現狀。三是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社會力量辦學不但可以解決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而且可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為此,國家應該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外資、民營企業及各種民間組織和個人資助農村基礎教育。
(2)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經費的管理體制。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使用的管理和監督,提高教育投資使用效率。合理確定教師編制和崗位,提高教師的利用率。對教師精簡優化,嚴格核編控編,清退編外教師。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落實“收支兩條線”的規定,切實加強學校收費管理。正確處理好治理亂收費、規范收費管理和發展教育的關系;理清教育收費政策的基本思路,研究誘發亂收費的深層次原因,探索建立懲、防并重的農村基礎教育的收費管理制度,形成治理教育亂收費的長效機制。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