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科美

摘 要:自2012年開始,我校每年五月都會開展“花婆婆節”系列活動,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影響下,提出實施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個花婆婆節,從活動的設計,到具體的開展,都力求改變傳統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花婆婆節;探索;美的素養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它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要以活動促發展,讓孩子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大膽探究、敢于質疑,真正走進生活,零距離對接實踐。
在這樣子的理念引導下,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3月8日“國際婦女節”、3月15日植樹節等節日相繼來到,我們學校少先隊以此為契機,整合諸多節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花婆婆節”系列活動。自2012年始,已連續開展了五年。
“花婆婆節”的靈感來源于繪本——《花婆婆》。花婆婆住在海邊的一幢小房子里。房子的四周,開滿了各色各樣的花兒。小時候的花婆婆喜歡聽爺爺講故事,然后和爺爺就有了約定:“我長大以后,要像你一樣去很遠的地方旅行。當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樣住在海邊。”但爺爺要求她一定要記得做第三件事。當花婆婆完成和爺爺前兩個約定后,她住在了海邊,用一整個夏天來播撒種子。第二年春天,原野上、山坡上開滿了的花兒,連空地上和高高的石墻下面也都是。她終于完成了第三件事,也是最困難的一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在這個核心理念的引導下,以“做一件讓城南更美麗的事”為口號,我們城南小學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其目的在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學習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期學雷鋒活動的內涵和形式,努力培養隊員們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優良品質,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建設美麗城南校園,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全面提高少先隊員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花婆婆節”的活動內容
2017年3月1日,我們城南小學全體師生會聚操場,一起參與了第六屆“花婆婆”節的啟動,“花婆婆”節到底是做什么的呢?主要包括三大塊。
春風行動——與道德榜樣同行,我們分學段有四項活動:
1.一二年級開展“雷鋒故事大聯播”競賽活動。
2.三年級開展“雷鋒叔叔在哪里”尋訪活動。
3.四年級開展“小小雷鋒在行動”實踐活動。
4.五六年級舉行“中隊好人好事展播”主題隊會。
春暖行動——與感恩母愛同行,我們分學段設計了三項活動:
1.低段年級:了解媽媽;
2.中段年級:感謝媽媽;
3.高段年級:制作“四心”(即讓媽媽放心、省心、舒心、開心。)
春光行動——與綠色希望同行中,我們也是分層次為:
1.一二年級:開展“管好中隊植物角”崗位鍛煉。
2.三四年級:開展“校園小園丁行動”護綠實踐。
3.五六年級:開展“城市綠化師行動”護綠實踐。
二、“花婆婆節”的操作策略
1.引導孩子在自主探索中獲得知識和技能
自主參與實踐的研究性學習才是有效的與有意義的學習。不論是初中還是小學,都是從學生自身的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通過個體、小組、班集體親歷親為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實踐探究,體驗、表現和享受活動帶來的樂趣和成功,促進學生學習與思維方式的轉變。
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造環境與氛圍條件引導孩子們以探索為核心。如在盆栽種植的課堂中,將花從原來花盆中順利取出是探索,到種植的探索,到泥和水的比例多少,如何固定植株的探索等等,到課外的活動,我都以孩子們的好奇探究為核心,引導他們自己發現結論。
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實踐活動是研究性學習最基本的表現形態。學生的興趣是探索活動的起點。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關注學生興趣愛好和情感需求,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通過課內外、校內外組織廣泛、靈活、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形成“課堂教學活動化,課外活動課程化,閑暇活動教育化”的開放式活動課程。
比如,在引導孩子們做創意花盆時,首先讓孩子們欣賞,讓他們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激起他們探索的興趣。借助于家長的力量,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的花鳥市場與花店去觀察、網絡上尋找資料,尋求素材,制作創意花盆,這是一個完全開放自由發揮的空間。
2.引導孩子實現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研究性學習重在技能的應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識量的多少。通過運用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質;通過學習規則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通過運用概念與規則即運用科學知識來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個性特長,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時,也能掌握學習方法并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小培養對社會強烈的責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提高科學和人文素養,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以課堂為中心點,比如在課堂中學習怎樣用分株和扦插的植物繁殖方法來種植,并將這個技能應用到課堂中,家庭里,甚至擴散到大自然中去,使學生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去生活中實踐,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比如在創意花盆的制作中,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并創造美,從而受到美的熏陶。在種植植物中,讓孩子們養成環保意識,培養他們強烈的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
3.引導孩子在實踐活動善于發現美
從美的作品的欣賞,到美的創意盆栽的實踐,提升了學生美的素養。比如在上盆栽種植時,課堂上就涌現出許多優秀的創意盆栽:學生創作的小龜造型盆栽,熊貓盆栽,用夾子做的盆栽,用洗潔劑的空桶做的盆栽,用試管做的,用海螺做的……以下的便是我們學生的作品。
4.引導孩子在小組合作中爭做引領者的角色
在課堂探索中,很多時候孩子們是分小組進行的。在最后會發現,個別小組,因為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者,盡管他們的個別成員作品都不錯,但是卻如一把散沙,缺乏一種團隊凝聚的力量。所以引導鼓勵孩子爭做引領者是很重要的,不僅能培養溝通、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且起鍛煉膽量、提升整個班級的領導能力。
三、“花婆婆節”活動反思
連續開展了四年的“花婆婆節”,我們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期待每一年的活動都比上一次舉辦得更成功,更贏得孩子們的心。總結四年來的經驗,有以下幾點反思:
1. 關于操作性問題落實的思考和改進
比如春光行動——與綠色希望同行中,我們開展了“管好中隊植物角”崗位鍛煉。學校總結了前三年的經驗,今年特意騰出12個木質花壇,由中隊為單位認養,并且在中隊里具體落實到一位同學作為管理者,從選擇植物開始,到翻土、播種、澆水、施肥、除草,每一點細微的變化,孩子們都欣喜若狂。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在其他方面做些改進,使操作性的問題得到更好的的落實。以下是苗圃喜人的漲勢和孩子們的養護照片。
2.關于內容整合的思考和策略
“花婆婆節”涵蓋的內容廣,內容一寬泛就往往會流于形式化。為了避免出現隔靴搔癢,淺嘗即止的現象,我們為此做了很多的思考。現在學校的“花婆婆節”每年都有側重點。有時是側重于做獻愛心做好事,有時是側重于感恩教育,今年我們又側重于為春天增添一抹美——12個苗圃在各班的經營下都生機盎然地生長著!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
[2]侯堅.小學綜合教學設計與特色案例評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
[3]楊章宏.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體構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李海林.美國中小學課堂觀察:一位教育家教授的筆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8.
[5]伊紅.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小學4年級活動手冊[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7.
課題《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花婆婆節”的行動研究》的成果之一:小學綜合實踐
(作者單位: 浙江省嵊州市城南小學, 浙江 嵊州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