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乾坤
摘 要:建湖雜技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繁盛于唐宋年間,復興于建國之初,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建湖曾有各類雜技(馬戲)班30多家,從業人員最多時有千余人,活躍在全國各地,蔓延至俄羅斯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歷經兩千余載的傳承發展,建湖雜技已形成了自己的獨立體系和藝術風格,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別具一格的演繹視角,被業內稱為婉約型的南派雜技代表。2008年,建湖雜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鹽城市和建湖縣相關部門大力加強雜技團體建設和人才培養,積極強化硬件設施建設,并加盟省文化產業集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對建湖雜技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為進一步繁榮發展建湖雜技藝術,推進非遺文化更好創新與傳承,筆者對建湖雜技保護與傳承的現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調研,并提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建湖雜技;保護與傳承;對策
一、建湖雜技保護與傳承的現狀
近年來,建湖雜技堅持在傳承中保護,在創新中發展,扎實培養雜技人才,大力打造雜技精品,積極創塑雜技品牌。作為建湖雜技保護與傳承主要劇團的江蘇省雜技團,其精品節目先后獲全國文華獎、金菊獎、第十三屆法國國際馬戲節比賽銅獎、第六屆莫斯科國際馬戲節比賽銅獎,獲省級比賽獎項16余次,并兩次登上央視《我要上春晚》節目。建湖雜技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才培養顯成效。近年來,作為建湖雜技傳承的主要劇團——江蘇省雜技團,扎實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為建湖雜技的傳承發展儲備后續力量。該團不僅內培師資,還在其他知名雜技團尋聘具有高級職稱、經驗豐富、掌握特殊尖端項目的教練授課,雜技學員的四項基本功取得了長足進步,節目效果也有了較大的進步,新創節目令人耳目一新,為建湖雜技的存續勃發蓄積力量。
(二)雜技惠民輻射廣。據統計,2015年,建湖雜技全年完成“雜技村村到校校到”文化惠民演出288場次,完成周末劇場專場惠民演出41場次。并先后隨國家文化部、江蘇省文化廳、鹽城市政府等出訪荷蘭、哥倫比亞、特立尼達、文萊、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均獲得廣泛好評。
(三)多管齊下塑品牌。近年來,江蘇省雜技團突出創先爭優打造精品力作,傾全團之力打造的音樂雜技劇《猴·西游記》在美國林肯中心商演27場次,打破了該劇場建成開放以來單一劇目演出場次、票務銷售、盈利額度等多項紀錄。演出期間《紐約時報》、《世界日報》、《人民日報》、《新聞聯播》等多家媒體予以跟蹤報道。2016年,創作了國內首部詩詞歌賦雜技劇場《小橋 流水 人家》,并應邀參加了2016上海國際藝術節無錫分會場演出。
二、建湖雜技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建湖雜技存在從業人數不斷減少,從業意愿持續低迷等問題,在保護與傳承、發展與創新等方面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一)品牌效應不明顯。雖然建湖雜技在全國雜技界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建湖縣也曾多次舉辦煙花雜技節,國家和省、市新聞媒體也對建湖雜技多次進行報道,但與河北吳橋、山東聊城相比,建湖雜技的品牌效應還不夠明顯,全國各級媒體宣傳還相對較少,在《中國雜技史》一書中記載還不夠詳盡,作為南派代表,其還沒有足夠史料和重大的藝術活動和精品節目來作支撐。近年來,雖然建湖雜技有一些作品在國際國內大賽中獲獎,又創排了兩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雜技劇目,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建湖雜技的品牌地位,但建湖雜技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歷史欠賬多,品牌積淀不夠,同質化現象嚴重,在傳承的過程中偏重與對傳統技藝和項目的簡單重復,緊扣時代脈搏和反映當下生活的精品力作仍然不多。
(二)劇團硬件設施簡陋。由于江蘇省雜技團現有規模小,功能廳房缺陷,設施設備老化等因素,建湖雜技人才隊伍難以壯大、人才結構難以優化、成熟演員難挽留、新學員難招收、高層次人才難引進、新劇目難研發。省雜技團現有兩處訓練房屋,占地面積小,設備老舊,均難以承載新時期學員培訓要求,更無法適應現代雜技節目排練需要;食宿條件簡陋,平均10位學員住在20平米的宿舍內,房間條件簡陋,食堂面積窄小,難以容納現有工作人員同時就餐;無演(學)員文化活動室和專用的文化課教室,30余名雜技學員分設兩個年級,一、二年級在團會議室上課,三至六年級學員擠在一個教室上課;無專業的音樂、舞美、道具、化妝等設計制作工作室,無專業工作人員,排練新作品時需要臨時聘請、租用設備。
(三)雜技人才緊缺。21世紀以來,建湖縣及周邊地區雜技學員招生就已經存在一定困難。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機會的不斷增加,同時很多秀場、演藝公司通過高薪吸引凝聚優秀雜技人才,使得建湖當地雜技團培養的人才大量流失。成熟演員的流失,對歌舞、戲劇影響較小,但對雜技而言可能帶來很多問題,因雜技成熟演員所承擔的節目角色和掌握的技藝能力是長年累月的積累練習的結果,流失一人,很可能導致已經成型的節(劇)目夭折。
(四)退役雜技演員分流難。退役雜技演員中只有少部分能夠轉崗做教練,大部分退役演員面臨二次就業的困境。由于文化底子薄、知識基礎差,雜技退役演員去向面狹窄,能夠從事的第二職業可選擇性較少。退役演員積壓較多,雜技團也經濟負擔重、社會壓力大。從這些演員身上折射出的困境,也會導致很多年輕演(學)員對自己今后的出路尤為擔憂,此種現象的出現對雜技學員招收、隊伍穩定必然會產生不利影響。
三、加強建湖雜技傳承與保護的對策
為進一步繁榮發展建湖雜技藝術,推進非遺文化更好創新與傳承。針對目前建湖雜技保護與傳承存在的問題,主要提出以下對策:
(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爭取文化藝術部門的關心和支持,按照“條件具備、功能完備、管理集中”的原則,建設建湖雜技傳承基地。完善基礎條件,健全配套功能,對新建基礎設施與建湖縣文化藝術中心原有訓練、演出、管理等施進行有效整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體現新建設施的時代性、前瞻性、實用性。強化集中管理,充實演出訓練、市場運營、后勤生活等管理力量,實現規范化運行、標準化管理。
(二)加強雜技人才培養。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在職師資隊伍的再教育。二要提升雜技學員文化水平。配備專業化、規范化的教學設施,配備專職文化教師,夯實雜技學員文化基礎。三要強化雜技運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四要提升音樂、舞美、道具、化妝工作,構建專業化業務團隊。五要以“江蘇省雜技培訓中心”為依托,及時制定招生培訓規劃,建立教學基地,使雜技傳承人才的招生、培訓、分配、輸出形成良性循環。
(三)打造精品雜技節(劇)目。要重精品節目的研發、創新和包裝,積極打造精品節(劇)目,充分發揮建湖雜技現有的1名國家級傳承人和1名省級傳承人的積極作用,積極組織多方面專家綜合研發,提高藝術實力,創新表演形式,豐富節(劇)目文化內涵。同時要以各類雜技團為載體,成立藝術研發機構,專門對節目進行加工、錘煉和提高,努力做到雜技節(劇)目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四)重抓大型賽事機遇。建湖雜技是鹽城乃至江蘇一項特色文化品牌,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也同樣需要市場。因此,在打造精品節目的同時,必須全力抓住各類大賽機遇,積極主動主動參加省、國家和國際大賽,通過在各類賽事中積蓄力量,爭得名次。同時還要努力推動建湖雜技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地通過雜技更多更好地認識建湖,認識鹽城乃至江蘇。
(五)搜集整理雜技文物資料。為了推進雜技事業更加完美的發展和創新,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挖掘建湖深厚的人文內涵,應組織力量,搶救性地搜集、征集、整理建湖雜技散失在民間的歷史文物、實物、照片資料等,重塑建湖雜技的歷史,還原其真實的面貌,為組建淮雜博物館積累豐富的史料。同時為建湖雜技的傳承、展示、創作其它形色的文藝作品積聚豐富的歷史資料,為鞏固“雜技之鄉”的地位提供有力的佐證。
(六)借助“記憶工程”保護非遺文化。“記憶工程”及數字化是非遺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也是非遺傳承保護的創新之舉。應該充分利用“記憶工程”在資料的搜集整理、傳承人老藝人的采訪采集、圖文影音資料的數字化處理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深入建湖雜技發源地,追根尋源,收集建湖雜技的有關實物,道具、衣飾、舞臺裝置、家傳用具、文字傳承資料,雜技老藝人家譜等實物,掌握第一手資料,力爭“多、古、全”,使“建湖雜技”的歷史在直觀上看得見、摸得著。
(七)建立雜技生態保護區。建湖雜技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做到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必須具有一批傳承人隊伍,除專業的雜技學校教育培訓外,還可以積極利用民間團體以師帶徒的傳統慣例,直接培養傳承人。同時,積極爭取文化藝術部門的關心支持,不斷推動建湖雜技10多個民間雜技團的發展,在專業的雜技學習教育培訓和民間雜技團雜技傳承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建湖雜技生態保護區,努力使保護區成為所有雜技藝人和民間團體集聚區、南派雜技的傳承區。
(八)打造雜技文化產業。要將建湖雜技做大做強,做出特色,除了建湖雜技本身的內涵發掘之外,還必須做好品牌的外延拓展工作,積極打造建湖雜技文化產業園。逐步在產業園區設立雜技大劇院、雜技博物館、展覽館、雜技工業產業園、服裝道具制作基地,力爭舉辦全國性和國際性雜技藝術大賽,舉行雜技匯演、展演,把雜技的歷史發展、節目研發、傳承保護、生產和演出等有機集中于雜技文化產業園中,使之成為具有影響的文化產業基地、影視拍攝基地、藝術發展交流基地、特色文化傳承基地、世界雜技競技基地。
[參考文獻]
[1]淺談中國雜技的藝術特色[J]. 池麗煥.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04).
[2]中國雜技的起源與形成[J]. 孟慶斌.文史雜志.2001(05).
[3]新時代雜技藝術的創新與弘揚[J]. 周小衡.雜技與魔術.2014(06).
[4]創新視域下的現代雜技藝術發展探究[J]. 祁海洪.戲劇之家.2015(11).
[5]中國當代雜技藝術的發展特點評究[J]. 許軍,許仁.戲劇之家.2015(13).
[6]談雜技藝術的發展現狀及創新意識[J]. 許順奎.戲劇之家.2015(14).
[7]讓雜技走近觀眾走向市場 詮釋傳統文化新魅力——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對雜技藝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 余帥.雜技與魔術.2014(01).
[8]略談雜技藝術的繼承與借鑒[J]. 王雪.大眾文藝.2014(09).
(作者單位:鹽城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 鹽城 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