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智維
摘 要:中共一大至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這一歷史區間,是中共從誕生、跌入低谷到逐漸步入輝煌的時期。那段艱難曲折、驚心動魄的追求、選擇和奮斗史,蘊含著寶貴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特別需要我們從革命史中尋找智慧,汲取營養,從歷史中懂得大道,尋找正道,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關鍵詞:革命歷史;汲取營養;繼續前進
通過了解中共早期黨史,就能夠了解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追溯和探尋。順著歷史規律,我們將歷史、現實與未來聯結起來,就能夠更遠更清晰地看到在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的未來走向。
中共一大至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這一歷史區間,是中共從誕生、跌入低谷到逐漸步入輝煌的時期。那段艱難曲折、驚心動魄的追求、選擇和奮斗史,蘊含著寶貴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今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又處于關鍵時刻,盡管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不像當年那樣腥風血雨,但我們所面臨的考驗之復雜與當年堪有一比。當前景光明,但有矛盾、有困惑,甚至有歧路時,就特別需要我們去學習歷史、重溫歷史,從歷史中尋找智慧,汲取營養,從歷史中懂得大道,尋找正道,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一、汲取信仰的力量
對個人來說,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對政黨來說,信仰是凝聚和鼓舞全體成員的精神旗幟;對國家和民族來說,信仰是不斷發展、實現振興的精神動力。
中共成立之初的15年,集中體現了那一代人的信仰。在信仰的感召下,中國共產黨這個曾被譏笑為“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創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跡”,它感染、鼓舞、召喚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命相隨,并將信仰的力量嵌入古老中國的歷史命脈,推動這個曾經山河破碎、苦難深重的國度走向獨立、走向富強,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勇往直前。
許多共產黨人把信仰看得比生命還重,無論面對強大兇狠的敵人還是面對極度艱難的環境,都能夠做到堅忍不拔、英勇頑強、前赴后繼。“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一萬余人遭到蔣介石十幾萬人的包圍,司令員方志敏、軍團長劉疇西、師長胡天桃等人被俘,他們受到了各種酷刑對待,但始終信仰不變。蔣介石親自來勸降,也被堅決回絕。方志敏說,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卻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瞿秋白犧牲時年僅36歲,如果不是為了革命事業犧牲,他當時的俄文有很高的造詣,文化價值和文學成就將不低于同時代的魯迅、茅盾、鄭振鐸這些文化史上的高峰。拒絕威脅利誘后,高唱《國際歌》自行至刑場,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盤腿席地而坐,令敵開槍。從被捕至就義,沒有一點畏懼。這就是共產黨的信仰,是共產黨對整個民族的責任與擔當。這樣的人就是我們民族的脊梁,他們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用信仰度過艱難的時光,喚醒一個災難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強,改寫中華民族的命運,使之一步一步走向輝煌。
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我們這個隊伍的脊梁,也是今天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穩固存在的脊梁。
二、汲取忠誠的本色
共產黨人的隊伍曾經出現過兩次大的挫折。一次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一次就是1934年的紅軍長征。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僅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死難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工農群眾和其他革命人士就有33.7萬余人,其中共產黨員2.6萬余人。至1932年,被害者達100萬人以上,其中有大批的優秀領導者被殺害,李大釗、蕭楚女、向警予、熊雄、夏明翰、張太雷、惲代英等多名領導人相繼遇害,黨員數量從5.8萬人銳減到1萬多人。
但殺戮沒有讓共產黨人屈服,更多的共產黨人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來捍衛和詮釋了他們至死不渝的忠誠。夏明翰犧牲前寫出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周文雍臨刑前在監獄里寫《絕筆詩》:“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劉疇西在敵人以友情、官爵、監禁、死亡的利誘和威脅面前,表現出了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堅忍不拔的忠誠意志。
中國共產黨的光芒是在共產黨人最困難的時候,革命最艱難、前景最黑暗、一點希望都沒有的時候迸發出來的。生命只有一次,還有什么比生死更大的考驗呢?是什么力量使中國共產黨人能夠一次又一次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繼續戰斗?
對黨忠誠、視死如歸,這是貫穿始終的核心精神。紅軍及其領導人那種視死如歸、忠貞不渝的精神從未改變。正如毛澤東所講:大革命失敗,我們“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籃雞蛋一樣摔在地上,摔爛很多,但沒有都打爛,又撿起來,孵小雞”。
三、汲取初心的動力
對于共產黨人來說,初心就是起點、就是本色,就是黨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就是對國家、民族和人民所肩負的責任。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講,初心就是“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在嘉興南湖紅船開啟引領民族復興偉大航程最初始、最本真的心志。1921年至1937年我黨我軍早期歷史上那個浴火重生的熱血時代,對共產黨人來說,是力量之源的回溯。當時的中國紅色政權,共產國際不看好它,蘇聯不看好它,孫中山以不存在現實基礎而直接否定它的可能性,蔣介石的終生事業就是除掉它。但它仍然堅強地存在了下來,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都在追求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中國共產黨比誰都更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是“牢牢地根植于腳下的土地”。“決非為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樂,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這種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高尚情懷,讓共產黨人選擇了“為人民而奮斗”這一崇高追求。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回望來路,我們黨之所以能不斷攻堅克難、開創新篇,就在于我們黨能執著于信念、矢志于初心。今天,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地要求全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求我們要時時重溫那些苦難輝煌的偉大歷史,回溯初始信念、保持本真狀態,找回黨的事業起航時的理想和氣質,始終不懼急流險灘,繼續攻堅克難,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前進”。
四、汲取探索的勇氣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黨的早期一直在不斷探尋國家命運和民族命運,中華民族如果沒有一批又一批先烈前仆后繼,追尋真理救國救民,很可能我們至今還在黑暗中摸索和徘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道路是多么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半封建、半殖民落后大國,革命的道路應該怎么走?馬、列經典著作里沒有現成的答案,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模式又一敗再敗,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如何使破繭而出的中國共產黨及工農紅軍轉危為安,從弱小走向強大,怎樣讓革命的星星之火燃燒為燎原之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中國共產黨人從倒下戰友的血泊中站立起來,真正猛醒地認識到中國的問題不是占領幾個城市那么簡單,中國的出路在農村。危急情況下,毛澤東毅然率領部隊闖出重圍,挺進羅霄山脈,創造性地將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成功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闖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實踐—失敗—再實踐—再失敗—再實踐—直至勝利”,這可以說是探索正確革命道路的一個認識過程。經過幾番生死較量和流血實踐,才真正找尋到一條解決問題的道路,也是唯一一條符合中國國情之路。黨及其領袖牢牢把握了歷史發展的脈搏,在歷史中看清了正確的發展方向,一直在探索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如何適應中國革命具體實踐,探索外人難以讀懂的中國特色,探索前人從未走過的革命道路。在這一過程中取得巨大成功,改寫了中國歷史。
五、汲取求是的精神
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過程,很多時候,偉人也無法立即察覺將要出現或已經出現的質變。毛澤東不是先知先覺,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最大歷史自覺,就是從來沒有將馬克思主義絕對化,也從來沒有將自身經驗絕對化。面對前進和發展道路中的苦難,沒有句句是真理,唯有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探索和創新,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這是我們黨能夠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取得種種成功的最大優勢所在。
弘揚長征精神,就要堅持實事求是解決問題。遵義會議很偉大,但是會議確定的戰略方向一直在變動,從黔北到川西北,再到川滇黔邊區,最后才確定了陜北根據地。即便是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權,但斗爭的艱苦復雜程度從未改變,魯班場幾乎成為毛澤東的“街亭”,他差一點再次喪失領導權。“四渡赤水出奇兵”也絕非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神機妙算。1956年9月,毛澤東在八大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描述一生中打過的四次敗仗,兩次就發生在被描述為“用兵如神”的四渡赤水。
實事求是是共產黨人最富生機和最為鮮活的靈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前進路上仍然面臨著復雜的情況和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勇于探索、勇于實踐、勇于創新,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扎扎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中國力量,不斷增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聰明才智和磅礴偉力。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15年血與火的洗禮,絕處求生,日漸成熟,歷盡人間苦難,才成就了今天的輝煌!明鏡照形,古事知今。回望歷史,無數活生生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真理:苦難是一筆取之不盡的財富,輝煌是一份等價交換的報酬。只有那些勇于將苦難掰碎了咀嚼的人們,才有資格收獲耀眼的輝煌。中國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印證了這一真理,只有我們黨能夠引領中華民族的未來。作為后來者,我們除了仰望他們樹立的高峰,更重要的是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避免幼稚、浮躁與淺薄,走向沉穩、厚重和成熟。獲得這樣的基礎,未來去完成的,才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金一南. 苦難輝煌[M]. 北京:華藝出版社,2009.
[2]金一南. 苦難輝煌—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思索[J]. 新重慶,2011.(6).
[3]金一南. 我與《苦難輝煌》[J]. 秘書工作,2012.(1).
[4]凌云. 讀《苦難輝煌》[J]. 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3.(6).
[5]楊武. 秉承信仰 歷盡磨難 走向輝煌[J].理論與當代,2011.(7).
[6]李捷. 一部散文式的中國革命史詩[J]. 求是雜志,2010.(10).
[7]黎國華.信仰的力量與犧牲的偉大[J]. 工商行政管理,2011.(15).
[8]林培雄.對《苦難輝煌》的解讀和思考[J]. 解放軍報,2010.(6).
(作者單位:山東省昌樂二中,山東 昌樂 2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