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峰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和生態倫理。只有基于這樣的理念,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和本質特征,也是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報告一大亮點就是在獨立篇章里系統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
“中共十六大前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主要集中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到十七大的時候,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從過去的三位一體變成了四位一體。這次十八大報告上又從四位一體拓展到了五位一體,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是基于生態危機、反思傳統發展觀念而進行的理性選擇。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認識的不斷深化,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不僅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完善,而且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不僅對中國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美麗中國”被寫進十八大報告,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和自覺認知,是執政理念的新發展。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美麗”和“中國”都是最普通不過的字眼,即使在平時偶爾談起“美麗中國”,人們也不會有過多的關注。但是,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在字字珠璣的十八大報告中,通過總書記之口說出這一詞匯,“美麗中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蘊藏著多層寓意,發人深思、令人驚喜。
“美麗中國”首重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從“人定勝天”的萬丈豪情到“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們黨的執政理念越來越尊重自然,越來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發展讓我們擺脫貧困,我們不要山清水秀卻貧窮落后,但是強大富裕,環境質量很差同樣不是美麗的中國。中華文化最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相處,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是百姓對“美麗中國”的最直觀解讀,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全國黨代會報告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等等,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了,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美麗中國”體現科學發展的和諧之美。科學發展觀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理論指導和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提倡“美麗中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種方式,可以說,“美麗中國”的提法既給我們指出了科學發展的具體方式,又給我們指明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來,“綠色發展”的理念逐漸進入黨的執政視野,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過去10年間,從巴厘島到哥本哈根、德班,歷屆氣候大會上,中國帶頭許下并切實履行綠色發展的莊嚴承諾;從“十一五”首次設立約束性指標,到清理整頓鋼鐵等高耗能行業,從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態工程到出臺節能減排計劃,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態補償機制穩步推進,中國正逐漸告別“黑色發展”,走上“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綠色發展之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美麗中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一定能實現“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的美好愿景。
“美麗中國”展現溫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麗中國”讓黨代會報告一改以往工作報告用詞嚴謹、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傳統風格,運用如此柔軟、悅耳、富有詩意的詞匯,使總書記的工作報告充滿親切感,更加貼近基層、貼近普通群眾,迅速拉近了黨代會與民眾關切之間的距離,透露出民生溫度和民意期許。實際上,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本屆黨中央執政理國最有富創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幾年,“民生”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高頻詞”。從總書記關心災民的吃飯、穿衣、喝水、住宿、醫療問題,總理“幫農民工討薪”、“逛市場看肉價”,我們切身感受到了黨中央對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關心和對改善民生問題的密切關注。“美麗中國”,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歷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麗中國”,沒有了最美中國人,如無根之萍、無源之水,徒具美麗外表,不具美麗生命。
如果要問城市是什么,揚州的響亮回答是:城市是一種生態。新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揚州在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戰略構想的宣紙上落筆成畫:古城與新區和諧共生,藍天碧水與城市神韻和諧相應,保護與建設完美兼顧,揚州先后摘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一系列獎牌,如今正在全力創建國家生態市。一塊塊“金字招牌”,鐫刻著揚州人踐行生態文明的清晰足印。一塊塊“金字招牌”,鐫刻著揚州人踐行生態文明的清晰足印。
一、揚州抓住“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建設水景觀、弘揚水文化”四個關鍵,著力打造親水城市。
近些年來,揚州下大力氣疏通城市水系,做響古運河品牌,投入20多億元對城區22條河道進行了系統整治,徹底消除劣五類黑臭水體,維持了良好的水生態和水景觀。結合瘦西湖景區擴建工程,修復和整合唐城、宋城、明清古城等古城遺址和歷史河道,對宋夾城水系和部分低洼地進行生態整治,建成了位于市區中心地帶的宋夾城濕地公園。揚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打造“清水走廊”,全面實施并完成了國家“十一五”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水污染防治工程。其中以大力整治瘦西湖和南水北調工程最具代表性。
1、從“一湖水”看“一座城”的巨變
“天下西湖三十六,獨一無二瘦西湖。”瘦西湖,一直是揚州的代名詞。上世紀90年代,由于瘦西湖風景區水域缺乏天然水源補給,水體自凈能力較弱,嚴重影響了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整體環境,制約了揚州旅游業發展。2000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瘦西湖活水工程,徹底根治瘦西湖水體。于是,新世紀以來瘦西湖的建設發展,掀開了歷史性的一頁。2001年1月,瘦西湖活水工程拉開帷幕。這項工程總投資1.97億元,主要包括引水入湖、污水截流、河道整治、閘站工程、河湖監控系統五個部分。該項工程共建設引水管道6公里、污水截流管道17.6公里、清淤河道11.5公里、新建提升泵站1座、翻建(改造)閘站5座。2003年底,瘦西湖活水工程全面完成,從而實現了瘦西湖水域“死水變活、活水變清”,從根本上改善了瘦西湖水系的水質和揚州城區的水環境,瘦西湖水質長期穩定在國家三類水以上標準。與大手筆從邵伯湖、大運河“引水入湖”工程同時進行的,是揚州“壯志斷腕式”的水體整治。揚州人利用中德“生態城市規劃與管理”技術合作項目的契機,引入國外先進的環保理念;大力推進城區企業“退二進三”、“退城進園”,全面實施城區生活污水截留,從源頭上減少污染,并采用生態技術、工程技術進行疏浚清淤。2006年1月,瘦西湖的建設迎來了又一次發展機遇。揚州市委、市政府正式設立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黨工委、管委會,更大力度推進景區的建設與發展。經過3年的傾力打造,景區累計投入資金30多億元,新建了萬花園、傍花村、宋文化展示區、筆架山生態區等大小項目26個,瘦西湖景區游覽面積新增5平方公里,擴大了5倍。“詩畫瘦西湖”的繁華盛景得到了充分展現,這大大推動了揚州從“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華麗轉身。2012年,作為揚州最核心的旅游資源,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加快了放大國家級文化旅游示范區的品牌效應,沖刺“世界級公園”。瘦西湖景區是揚州名城建設的重要板塊和戰略支點。但是由于瘦西湖景區空間狹小,發展受到制約。2013年1月,原邗江區平山鄉、城北鄉、槐泗鎮大部并入風景區,為景區內涵式提升帶來寶貴機遇,為全面構建大景區、大旅游格局提供先決條件。
2、從一座水利樞紐看“一江清水向北流”
在長江江都段三江營口,有個24小時運轉的水質自動監測站,其水質數據的變化,時刻牽動著北京的神經。三江營口以北不遠處就是中國最大的引江樞紐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它也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取水源頭,每年將有150億立方米的長江水,通過樞紐抽水站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天津、河北等地。為了能讓“一江清水向北流”,揚州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提出的“工程率先建成通水、水質率先穩定達標”要求,始終堅持工程建設和水質安全同步推進、分項實施。在揚州人的發展理念中,讓生態環保變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正向經濟鏈條,是最終用較低代價解決環保問題的關鍵。南水北調相關工程實施之初,揚州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寶應、高郵、江都等地制定了工程建設、流域治污工作方案;推行“河長負責制”,對影響南水北調的重點河流,明確由縣(市、區)政府一把手任“河長”。保護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揚州人敢投、狠抓、嚴管。在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25項截污導流工程中,江都截污導流工程是第一個全面建成、第一個落實管理單位、第一個正式投入運行的項目。江都區不僅專門撥出財政經費建立長效管理機構,還先后投入11億元,實施了水源保護區、恢復濕地生態以及萬畝沿江風光帶、萬畝綠色通道、萬畝田園風光帶等一批源頭保護項目建設,有效凈化了調水源頭區域的環境。自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以來,揚州每年安排污染防治基金2000萬元用于流域治污,各縣(市、區)政府也出臺了相應補助獎勵政策。截至去年底,市區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國控和省控重點排污企業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部安裝在線監控設施,并與環保部門聯網。
二、以綠化提升為核心,造就綠楊城廓。
綠楊城郭是揚州。綠色,早已成為千年古城揚州的鮮明“底色”。揚州于2003年創成國家園林城市,2007年成為建設部首批生態園林城市創建試點城市,揚州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圍繞“水、綠、古、節”四個字做出特色。
2011年6月18日,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正式授予揚州“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新世紀以來,在席卷中國的城市化建設浪潮中,揚州堅守住了城市的個性,彰顯了精致、秀美的城市特質。到過揚州的人,都能強烈感受到綠色揚州的精致、秀美。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增加城市‘綠量,提高城市品質,讓百姓贏綠色收益,享綠色生活。”市委書記謝正義強調,綠地、樹林、花木是城市的品質標志,也是市民、公民的生態福利,而且是普惠的福利。植樹造林不僅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也有社會效益,森林是城市的綠色銀行、城市資產。
截至2012年底,揚州建成區(包括江都區)綠地面積達5206萬平方米,其中公園綠地面積達1857萬平方米,約占綠地面積36.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43.03%和40.67%,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32平方米。其中一是城市綠道基本形成。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100%,濱水園林景觀帶初步形成。二是城市緑肺初具規模,先后建成蜀岡西峰生態公園、曲江公園、潤揚森林公園、宋夾城濕地公園等30多處大型公園綠地。三是小游園體系逐步完善。市區200余處街頭小游園均勻分布,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豐富了市容景觀。四是管理上注重創新,揚州在國內率先簡歷城市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將27塊城市綠地作為永久性公共綠地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護,永久性保護綠地面積達281萬平方米,約占市區公園綠地面積的18%。建成數字化管理網絡和二級信息平臺,并成立了專門的處置隊伍。從而初步形成了“林城一體、林水結合、林文相融”,獨具平原水鄉特色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高效優質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文明的林業文化體系。
揚州的“綠情結”更依托于制度性的保障。2007年10月,揚州市人大常委會制定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先后作出了《關于建立城市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的決議》等,要求市政府每兩年至三年提請審議確定一批永久性保護綠地。目前,已有蜀岡西峰生態公園、萬花園、筆架山景區等20多塊綠地得到永久保護。揚州還設置“綠色門檻”,寧可犧牲眼前利益,也要保障長遠發展,這是揚州秉持“生態優先”的一貫做法。全省環境綜合指數公報顯示,揚州環境質量在全省13個省轄市中連續多年名列前茅。
三、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加強節能減排,推進資源集約利用,構建生態產業集群體系,鐵腕治污,打造城市碧水藍天工程。
揚州堅守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目標,順勢有為、逆勢前行、乘勢而上,化解資源供需矛盾,交上一份精彩“生態答卷”,讓這段時間有了沉甸甸的重量。“十一五”期間,揚州全市單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0.86噸標準煤下降至2010年的0.675噸標準煤,降低21.51%,超額完成了“十一五”節能目標,連續三年在全省節能目標考核中被評為超額完成等級,揚州市政府被江蘇省表彰為節能工作先進集體。 揚州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耕地面積增加11萬多畝。作為南水北調東線源頭的揚州,實施“三條紅線”保護水資源,推廣淺灌、精灌農田節水技術,每年省出10個瘦西湖的蓄水量。
在沿江開發和園區開發建設中,揚州堅持“五條底線”——產業門檻底線、空間布局底線、技術物理底線、執法監管底線、生態保護底線。揚州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攻方向,著力推動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經濟增長動力由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著力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生態建筑業和生態旅游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構建起具有揚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招商引資上,揚州各地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嚴把項目審批關,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對存在污染隱患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如在招商項目選擇上,就設置了“四不進”門檻:工藝技術水平低的不進,投資強度低的不進,環境污染大的不進,安全隱患高的不進。
揚州鐵腕治污,每年都有一批環境突出問題被市政府列為“掛牌督辦”案件,一批企業退城進園,一批耗能大戶、污染企業被關停并轉。水是流動的,空氣是流動的。要提高環境質量,不能僅僅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揚州樹立大環保意識,走“城市包圍農村”的生態建設之路。2002年創建環保模范城市,城區的環境基礎設施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2006年創建生態市,揚州把重點放在了71個涉農鄉鎮上,經過3年的創建工作,揚州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達到了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長效管護隊伍、醫療廢棄物處理四個“城鄉全覆蓋”。美好城鄉建設行動,更是讓新農村面貌為之一新,過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環境之變,換來百姓會心甜蜜的微笑。
污染的、耗能的選擇還在,但越來越少;清潔的、節能的選擇更多,且越來越多。近年來,揚州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社區,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成為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單位的自覺行動。
系統分析揚州近30多年來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揚州環保專家華迎春說:“當我們將歷史上一組組空氣監測數據并列排在一起,無聲的數據就像簡譜一樣,傳遞我們對生態文明的詠嘆。”“七五”期間污染等級達重污染水平,“八五”、“九五”期間污染等級緩降,到了“十五”和“十一五”中期,污染等級繼續下降至輕污染水平,“十一五”中后期,揚州空氣質量明顯回升,到了2009年,全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9天,在全省并列第二。近年來,揚州的藍天數一直穩定在320天以上。10年征途不一般,10年色彩倍亮麗。綠化工程、碧水工程、藍天工程,為百姓謀求了更多生態福利,讓綠色成為揚州這座千年古城永恒不變的城市底色。2011年度揚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分級為良好狀態,生態環境狀況在全省排名第一。而在早些時候發布的中國社科院2010年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揚州環境優美度競爭力位列全國第四,揚州城市居民幸福感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三。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美麗揚州”的閃亮名片和競爭力所在。
“在揚州,我感知了‘美麗中國。”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克里斯蒂·里比來揚拍攝《江蘇形象》紀錄片時由衷感嘆。良好的生態是揚州獨特資源稟賦,也是這座名城享譽世界的法寶。揚州正全力創成國家生態市,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如今的揚州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城更美、人更文明。市委書記謝正義要求:要把生態優先作為揚州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社會運營的第一原則。要堅持推進生態大市戰略,把生態環境作為最稀缺的發展要素,倒逼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發展加快步入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軌道上來,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要進一步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市創建成果,不斷提升大江風光帶建設水平,全力打造瘦西湖“世界級公園”,重點規劃建設“七河八島”、三灣濕地公園等一批城市生態中心,創響“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綠色發展品牌;大力推進“不淹不澇”、“清水活水”城市建設和美好城鄉建設,讓更高標準的生態福利惠及所有百姓。460萬揚州人正以豪情運筆,以十八大報告之美麗中國為美好愿景,以生態文明的自覺實踐,譜寫著“綠楊城郭新揚州”的美麗畫卷。力求做到發展生態產業、追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人民生活質量改善“三贏”。
(作者單位:中共揚州市委黨校,江蘇 揚州 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