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鑄福
摘要:經濟全球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成為時代趨勢,這其中,高校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更加突出。不同價值觀沖擊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式,特別是在90后為主體的高校校園,學生的網絡依賴極其明顯,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所以,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保證黨的絕對領導是具有現實的迫切性。如何正確處理不同價值觀的關系,是擺在高校政治教育部門面前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將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意義進行簡單梳理,并結合目前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政治教育;黨的領導;建議
高校歷來是理論工作的前沿陣地,不同思想、價值觀在高校形成聚集,特別是在現階段,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來到了關鍵的時間節點,這與時代變化和學生群體的演變有著重要的關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關乎著高校教育的大局,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息息相關。讓高校學生緊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一歷史任務充滿著各種困難。社會變革帶來的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在新時期體現得更加顯著,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變化對于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增強高校所有成員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也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務
[1]。
黨的絕對領導,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是需要堅定不移的堅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更是如此。高校應該成為弘揚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用馬克思主義來武裝廣大高校群體,鑒于網絡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沖擊,伴隨而來難免會有部分學生會被不良信息帶偏,已經有不少案例說明了這一點。對于信息甄別的欠缺,讓不少大學生群體容易受到境外敵對勢力的利用,為國家造成損失。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意義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大學生的社會地位重新樹立起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那個艱難時期對于高校學生最為重要的認知。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高校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在為社會輸送各類高素質人才的同時,我國高校的學術水平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學科體系的建立讓中國高校開始有能力與國外高校進行競爭,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但是隨著高校發展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卻在發展過程中,并未與之相匹配,甚至在一段時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得到高校與學生自身的重視,所以就出現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長期處于低水平的狀態,使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甚至脫離了教育的范疇,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沒有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會使高校發展陷入無序的狀態,對于學生群體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也不利于素質良好道德修養的培養。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踐行黨的重大方針的重要工作
各大高校都有黨組織,在學生群體中,也有不少優秀成員發展成為預備黨員,這是我黨的后備力量的儲備。黨的工作都是通過黨組織開展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辦好高校,促進高校群體發展的重要手段。站在全黨的層面上,可以發現,保障黨在思想領域的絕對領導也是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黨的重大決策,并不是憑某個人或者某個團體的決定,體現的是全黨的智慧,通過民主表決做出的,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這樣的決策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為黨的工作開展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和精神動力,各項工作也只能在這種的意識中才能得到更好的開展,所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是實現各項方針的重要手段,也是凝聚高校黨組織黨員的重要途徑。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備思想政治素質的優秀學生參加,奉獻出他們的聰明才智。所以在培養優秀人才的時候,不僅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提升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出色的完成學業。另一方面,也需要動員廣大學生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識大局,做大事,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和責任感,維護黨的工作路線、方針和政策。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很好的詮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學安排中的地位,只有通過系統的學習,完善思想政治的認知,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思想政治素質有力塑造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我們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發展矛盾層出不窮,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很容易就會受到新舊思想差異的影響,在面對不同的價值觀沖突的時候,他們大多會手足無措,失去了價值判斷的標準,如果高校自身不加以引導,他們就會容易走向歧途。高校培養學生,不僅限于傳授知識技能,還需要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引導,讓他們平穩過度走出一系列的思想危機。這其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達成的目標,在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總是會充斥著各種思潮,這種思潮很具有誘導性和破壞力,能夠摧毀一些立場不堅定的個體,特別是在現階段,網絡高度發展的今天,學生面對的世界,不僅包括現實世界,還包括了虛擬世界,虛擬世界的不確定性,讓學生面臨更加復雜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從而其思想更具有波動性,這是以往都不曾遇到的。高校作為進行學術研究的場所,是重要的先進思想的宣傳平臺,也是傳統文化與國外文化互融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橋梁,甚至可以認為,高校承載著與世界溝通的重任,而我們如何讓學生具備優秀的行為素質,是高校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2]。
高校的擴招以及大眾教育理念的普及,讓更多貧苦的鄉村優秀學生進入校園,享受高等教育,但是與之到來的就是心理層面的困擾會是這類群體最大的問題。高昂的學費生活費、學習困難、自卑心理等問題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如果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會讓他們失去對學習的積極性,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甚至成為不安定的因素。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還在教育,培養學生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政治素質,把黨的工作任務內化在高校工作的行動中,以此來加強黨的領導地位。同時,政治教育還具有穩定人心的作用,當不少大學生在校期間由于自我約束力很弱,已經逐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會導致眾多的不良后果,這是高校教育者最不愿看到的,如何讓這類學生重新建立起對未來的信心,這是非常關鍵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身邊的例子去督促他們,加強對這類群體的思想變化的監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行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各類人才,素質教育也是為我黨進行治國理政服務的重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黨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素質教育的涵蓋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其本質在于通過鍛煉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為將來走向職業崗位提供條件。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加明確了今后工作的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于大眾。在完成必要的學習和見習過程中,思想政治素質應該成為一條主線貫穿于過程當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學生懂政治,明確國家的發展目標,把建設社會主義強國作為工作的歸宿,其次,也是黨建的一部分,黨的紀律是不容侵犯的,任何違犯了黨的紀律都需要根據黨的紀律進行嚴懲,以凈化黨內的政治環境。大學生思維活躍、具備挑戰精神,所以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導,永遠都是關鍵詞。在互聯網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就會更加凸顯,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范疇,更是對黨外宣傳的突破口。網情輿情監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另一個新的嘗試領域。前文提到過,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于加強黨的領導,那么在新時期,對網情輿情進行有效監控是維護良好網絡環境的題中之義,在過去,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大多以面對面的形式進行,會受到道德的制約,但是在網絡世界里,道德的約束力遠遠沒有那么強,一些不明就里的網友會發布一些不當言論,甚至其中一些言論已經嚴重損害了黨或者國家的形象,這不僅是素質的問題,更是涉及到了政治。我黨在面對互聯網的變化,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輿情監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保證黨的絕對領導的幾點建議
(一) 高校需要加強陣地意識
黨的絕對領導首先就需要在意識層面進行引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意識形態是否能夠長期堅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穩定程度,如果一個國家其主流的社會意識長期處于混亂的狀態,其后果可想而知。高校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宣傳陣地,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得狠、抓得準,找準問題,各個擊破。高校自身需要增強政治意識,以大局為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安排,并認真領會黨的有關文件,在對內對外宣傳時,需要著力引導積極的意識形態在校園內傳播,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把黨的崢嶸歲月以及黨在發展過程中總結的經驗教訓,傳遞給高校學生,牢牢抓住宣傳黨的時機。
(二) 黨的宣傳方式需要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包括廣大高校學生都依賴于碎片化的信息,并且這類信息的涵蓋范圍非常廣泛。所以在黨的宣傳方式上,可以嘗試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宣傳。這里就會涉及到兩個問題。其一,這類宣傳有受眾會響應嗎?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政治教育工作要保證黨的絕對領導,那么在覆蓋范圍上看,首先就需要突破形式和范圍。思想政治宣傳不應只局限在課堂中,有大量事實說明,大學生對政治、毛概等課程的反應是不熱烈的,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愛黨和國家,而是他們認為這種工作方式或者學習方式很枯燥,無法調動積極性。那么,此時的宣傳工作就應該尋求突破,讓學生并不僅在課堂中學習,在手機APP或者微信就能不斷學習到黨的最新政策,以及黨在歷史發展中所經歷的波瀾。這種形式是非常大膽的,但確實符合目前青少年群體的行為習慣。其二,就是黨的事務是不是與我無關?無疑,黨的絕對領導的意義在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并且向大家進行說明,我黨發展的今天,更加自信、更加開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開展之初就應該呈現出開放的姿態,在堅持我黨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對我黨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大膽的討論,以此來提升黨的執政水平
(三) 黨的絕對領導還體現在理論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必須開設的一門課程,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教學模式,而無論是教材的編排還是對理論的解讀也都相對過時,甚至還出現了不少極其空洞的內容,作為黨的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教材內容是否足夠吸引是教育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原因[3]。在新時期,如果依然沿用十來年前的教材,是非常不合時宜的。理論創新是需要實踐來推動的,特別是在這幾年,黨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無論是普通黨員還是高級干部都明顯感覺到了其中的變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與實際就會有差距。另外,我黨在這幾年反腐的進程中,打擊了不少打老虎,凈化了黨員干部,這其實也是理論創新的產物,而幾年的實踐活動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民眾對于國家未來的好感度也大幅增加。所以在這期間所突破的理論瓶頸,都會給實際管控帶來巨大突破,所以理應及時添加到教學內容中,這種通過實際案例就能完全盤活整個教學氛圍。而這種題材往往深受大學生的歡迎,黨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再是神秘的符號,而是一種依靠。
[參考文獻]
[1] 崔雪蓮. 微媒體視角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 中國地質大學 2015
[2] 趙李寧. 李順彥.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社會思潮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研究[D]. 武漢大學 2012
[3]韓丹. 新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研究[D]. 華中科技大學 2012
(作者單位:廣東肇慶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肇慶 52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