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晰
摘 要:漢字,是中華文明起源的象征。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狀態的文字符號,經過不斷地演變,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單,從抽象到具象,在從具象到抽象,再到圖形化的應用,在標志設計中構成了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重要設計原素。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經歷了錘煉、精簡、再到概括,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及信息的載體,其本身就是一種優美的符號。
關鍵詞:漢字;圖形化;標志設計;結合;歷史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57-01
一、漢字圖形化的概念
漢字在誕生的雛形階段就是以圖形的形式展現出來,漢字逐漸自成體系。但是漢字的象形特征依稀完美的展現在人們面前。漢字的圖形化表意性有著概括、提煉以及在美學方面的優勢。漢字圖形化是以漢字為主要元素進行設計,通過弱化漢字的識別性,著重強調一種視覺審美作用。將漢字具有的特性,通過視覺形象設計的展現,構成一種個性審美感。
二、漢字圖形化與標志設計的共性與個性
漢字在表達圖形化功能時是等同于圖形,標志設計中是以一種簡明的具有象征性的符號來傳達某種含義,而漢字本身就是一種象形表意的符號。因此漢字圖形化后,其漢字識別性會相對減弱,圖形特征突出,以圖形的元素在標志設計中使用。
雖然漢字圖形化與標志設計具有共通性,但漢字圖形化在傳達某種特定含義時的價值卻往往高于標志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漢字圖形化設計作為標志設計的重要表現形式,它所承載的是在漢字本身所具有的含義及文化底蘊的基礎上來進行改造、創新,從而達到傳達含義的的雙倍效果。漢字圖形化具有多重性,首先漢字從字義本身來講就是一種明確、并具有說服力的概念化的符號,是漢字圖形化表達意蘊和傳達含義成為可能。漢字圖形化更像是一種具有民族象征的設計。它所傳達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底蘊是標志設計中寶貴的財富。
三、漢字圖形化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一)漢字圖形化在標志設計中的表現手法及應用
1.置換同構。置換與同構絕非簡單意義上的合成,它是要找到事物之間在內部結構形體上的相同關系。這正是利用了漢字的象形特征,將漢字的筆畫置換成其他信息,在不改變漢字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創新,從而得到直接、明了并且富有情趣與深層含義的視覺藝術形象。
2.虛實空間。造型藝術是不能脫離空間而單獨存在的,必須在一定的空間里呈現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漢字圖形化運用虛實空間的手法應用在標志設計中時不但可以運用到正負形結合還可通過對筆畫的減省來完成預期的效果。漢字圖形化的設計往往是利用了虛實空間變幻莫測的神奇效果來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王國倫設計的中國包裝技術協會標志,取包裝中的首字“包”字進行設計來體現出包裝協會的特征,既體現了包裝的過程,又強調了中外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相互借鑒 學習內涵,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圖字相融。圖字相融就是指文字與圖形結合,漢字與圖形之間相互補充,相互融合,詮釋新的定義,這種新的定義可能是字與形組合產生的抽象含義或是一種感受。這種字與形的結合的標志所表達的深層次信息往往需要觀者去用心感受,去體會標志所表達的意境及含義。如陳幼堅設計的“茶語”就完美的將圖形和漢字結合,將一個“茶”字和茶杯的圖形融合到一起,即體現了茶的本質屬性及內涵又將茶韻的味道展現出來。使觀者通過視覺形象直接聯想到了“茶”所帶給人們的寧靜,古色古香的味道。這就是圖形與文字融合所達到的效果,由一個視覺形象而使觀者感受體會其表達的意境。
(二)漢字圖形化在標志設計中的視覺形態及應用
1.書法藝術。中國書法興始于漢字的產生階段,書法是隨著漢字的發展而發展。從字體上來說,每種字體都有著不同的審美意味和形式構成,為標志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設計空間和元素財富。書法藝術在標志設計中的運用有兩種,一種是將書法字體直接拿來用,并稍加裝飾,來尋求古色古香的視覺形象。另一種是在書法的基礎上再創造,是將書法字體與文字或者圖形的相互融合,為了突出視覺形象,尋求書法傳統意蘊與現代的相互結合。如水井坊的標志,就是將書法字體進行排列并稍加修飾而組建成一個標志,不但展現了書法的意蘊美還展現了“水井坊”這個酒品牌性質。不但融合了書法的精髓,同時豐富了漢字的內涵,提高了漢字圖形化的藝術效果,展現了品牌所獨具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
2.纂刻藝術。篆刻藝術和書法藝術一樣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主要是用來制作印章,又稱印章藝術。篆刻藝術是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將傳統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入設計中,成為設計的元素,已經成為中國標志設計的一種趨勢。
四、漢字圖形化的價值
漢字圖形化設計不但能夠提升設計對象美學意味,賦予漢字審美價值,而且漢字的文化教育功能,可以提高或普及漢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漢字圖形化是一個讓本土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的思維過程,漢字圖形化形式的出現不但豐富了設計的藝術手法和藝術形式,同時更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使之更好的與現代相融合。
參考文獻:
[1]汪尚麟.文字創意與設計[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譚璜.字體設計之美[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3.
[3]胡柳.新字體與版式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