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明
摘要:十八大以來,掀起的“中國夢”的熱潮,習近平同志以表現中國近代以來奮斗歷程的展覽為背景,深刻闡述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中國夢”有著自己深刻的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具有傳承性、集體性與世界性,是個人夢、民族夢和世界夢的統一,是中華兒女百年的動力,百年的追求,百年的夢想。歷史的發展歸功青年,時代的發展選擇青年,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在日益接近夢想的今天,在青年應承擔起實現 “中國夢”的歷史使命,通過實干,創新實現個人的“青春夢”,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中國夢;內涵;時代特色;青年責任;踐行
一、中國夢的內涵
夢想,是一個民族前進的動力。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就是一個追夢的歷史,一直激勵人們不懈奮斗的就是“中國夢”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習近平同志以表現中國近代以來奮斗歷程的展覽為背景,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又再次強調“中國夢”這一夢想的宏偉目標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一夢想既是不但承載著中國的歷史和現在,也昭示著中國的未來,是中華兒女百年的渴望,百年的的奮斗,百年的等待。
二、中國夢的特色
(一)傳承性—貫穿歷史,聯接未來
憶往昔,中華民族發展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不斷遭受苦難,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侵略下,中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本來已經落后的經濟文化更加落后,國家積貧積弱,百孔千瘡,民不聊生,中華民族日漸衰落。民族的衰落屈辱孕育著民族復興的期望,為了拯救國困民窮的中華民族,一批又一批青年志士進行了艱辛努力和不懈探索。在一次次民族危機面前,青年志士們以百折不撓、頑強 拼搏的精神,求生存、圖發展,不斷托起中國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看今朝,中華民族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復雜的基本國情、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都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實現“中國夢”一定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國情,逐步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今天,我們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盡管“中國夢”的曙光就在眼前,但要全面實現,仍須經歷艱難漫長的追夢之旅。我國任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地位沒有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當代青年的手里,在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代背景下,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盡心全力做好每一件事,讓偉大的中國夢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夢想成真。
(二)集體性—追求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領導集團在國外多次深刻闡述“中國夢”的內涵和意義,“中國夢”不僅在中國引起了熱議論,也引來了國外官方、媒體與民眾的廣泛關注。有人甚至猜疑說,“中國夢”是“美國夢”的復制,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國不能忽視世界的聲音而自話,必須正面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夢”的猜疑與爭議。與強調個人奮斗的“美國夢”相比,“中國夢”追求的是實現集體或整體的價值,中國人追求不是獨樂樂,而是眾樂樂,追求的是“家和萬事興”,追求的是幸福共享。習近平總書記用3個“共同”來描繪“中國夢”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共同富裕,強調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更多更公平”僅僅是5個字,卻是內涵豐富,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意味著我國今后不僅要更多增加民生投入,而且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凸顯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決心。
(三)世界性——民族夢與世界夢的統一
1、惠及世界發展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世界各國交流與合作日益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逐漸成為“命運共同體”。中國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無疑給世界帶來了發展的契機。習近平曾言: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中國不僅是合作共贏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合作共贏的切實實踐者。國際金融協會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菲利普·薩特爾說:過去30多年,中國給世界帶來史無前例的變化。中國經濟增長拉動了全球需求增長、貿易繁榮和經濟發展,同時具有重要的全球師范效應。“中國夢”不僅要追求中國人民的幸福,也要造福于世界人民,實現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和諧共贏。
2、捍衛國際和平
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固有本性,源遠流長的中華“和合”文化使中華民族素以愛好和平的“禮儀之邦”聞名。歷史上我國的和平之舉數不勝數,古有秦國雖富可敵國,卻從未侵略他國,與世界友好相處;西漢有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互利合作的道路——絲綢之路;明有鄭和的七下西洋,橫跨亞非二洲散播友誼的種子。歷史長河中,從古至今,歷來都是弱肉強食,中華民族也曾屢次被侵略被欺凌而飽受磨難。但是,無論曾經強大的過去還是日益強大的現在,中國一直奉行合作共贏為核心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3、推動全球治理
伴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程度越來越深。世界各國無論發達還是落后,都頭頂同一片藍天,共居同一個地球,地球村的環境影響著各國經濟的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黨的十八報告中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強調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不僅是對生態文明重要性理論認識的升華,也表明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過程中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道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托起“中國夢”》編寫組編.《托起中國夢》.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社, 2013.4.
[2]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中國夢 我的夢》.北京學習出版社,2013.6.
[3]關成華.《絢麗的青春:中國青年80年的奮斗與思考》.北京:北京青年報社,2002.9.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