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平
摘 要: 基礎地理教育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強調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掌握“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為此把學生身邊的鄉土案例引入課堂教學之中,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能自己主動的投入地理課堂的學習中,更能體現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教師平時可以多搜集一些鄉土案例,為地理課堂做好準備,教學中成功利用這些鄉土案例,從而增添了地理課堂的鄉土情,提升了地理課堂的魅力。
關鍵詞:鄉土案例 地理課堂 情景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112-01
基礎地理教育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強調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掌握“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現在很多地理老師和學生抱怨地理課堂的枯燥無味,可能是我們的課堂教學組織的脫離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實際生活經驗和感受,使我們的地理課堂索然無味。地理課堂要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投其所好,從而吸引學生。地理來源于生活,與學生生活貼近或者密切相連的鄉土案例很多,我們可以充分挖掘這些教學素材并且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在教學中把學生身邊的地理素材引入課堂,利用這些學生熟知親切的教學素材,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更能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讓我們的地理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一、關注家鄉大事,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關心身邊發生的地理事件,讓學生學會從地理角度思考家鄉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學以致用。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選取一些和家鄉有密切聯系的大事件作為教學素材,學生對家鄉重大事件的發生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發揮他們的作用。
例如在《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學中,我選用近期在我市交通方面的大事,如:金建鐵路建成后,我市將一步跨入高鐵時代,短短60多公里的鐵路,可以串起4條高鐵。金建鐵路是以中長途客流為主,兼顧城際旅游客流的客運專線,同時也是集名山、名水、名勝為一體的黃金旅游線路。針對這一素材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我市修建高鐵的區位條件。”“修建高鐵為何多采用高架橋的模式,其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金建高鐵修建并在我市設站對我市帶來的積極影響有哪些?”
在本堂課中,利用高鐵這一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參與度極高,課堂氣氛很是活躍,學生各抒己見,極好的完成了課堂目標。由此可見在地理課堂中利用家鄉的重大事件作為教學素材,讓地理課堂和家鄉緊緊相連,地理課堂更能吸引學生眼球,從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既培養了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認識。
二、運用家鄉美,構建親情鄉土課堂
我市有秀麗的自然山水、獨特的民風民俗等,這些豐富的鄉土資源是地理教學的珍貴寶藏。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學生來說,對家鄉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對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課程資源,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引用學生感興趣的具有家鄉特色的素材展開問題式討論,喚起了學生對某一問題的關注,更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在 “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教學時,我利用本區域各具有特色的“六洞山風景名勝區”和“諸葛八卦村景區”兩大著名景區作為教學素材。利用這素材設計“如何欣賞其中的“地下長河”和“諸葛八卦村”兩個景點?”“你覺得那個旅游景點更具特色?”“目前這兩個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
這節課教學中使用的素材就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感受到課堂離他們生活很近,使我們的課堂更具親切感。我們在教學中利用鄉土資源向學生宣傳家鄉美,傳播鄉土文化知識,讓其感受家鄉自然和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他們報效家鄉的熱情。在教學中積極引用鄉土資源,可以有效喚醒學生對家庭、對學校、對家鄉的鄉土情結。讓課程資源鄉土化,運用學生所見所聞,甚至是親身經歷極具親和力的資源來構建極具鄉土親情的地理課堂,不僅會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還會激活戀鄉情結,增強價值認同。
三、利用鄉土案例,拉近課堂和現實的距離
地理教材在闡述教學原理的時候會選擇典型性的教學案例往往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對這個案例不了解,缺乏學習的動力,容易造成只會“紙上談兵”。課堂離現實太遠,理論聯系不了實踐,課堂也會枯燥無味,而課堂教學中選擇家鄉的案例替代教材案例進行教學,鄉土案例比遠離學生生活的案例更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也拉近學生與地理課堂之間的距離。
例如,我在教學“工業的區位因素”時候選用了“我市的紡織業如何突破發展瓶頸?”這一素材。然后圍繞這一素材設計問題情景,“我市發展紡織業的區位優勢有哪些?”“在發展過程中哪些條件限制了我市紡織業的發展?”“你認為我市紡織業該如何突破瓶頸,請你為家鄉的紡織業發展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議?”這些話題緊緊圍繞工業的發展,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容易為學所接受,更能激起他們的共鳴。
我們用一些密切聯系學生實際的鄉土案例,學生在地理課堂中不僅學到了地理知識,還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家鄉,將學生對家鄉的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建設的關注。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能解決生活中的社會問題和分析自然現象,從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增加對地理的學習樂趣,讓學生充分感知到地理就在我們的身邊,地理知識不再是那么遙遠。
總之,我們的教學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實際生活經驗和感受,可以營造良好的地理學習氛圍,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地理課堂成為一個真正開放的課堂。在教學中成功運用鄉土案例,使高中地理教學突出了“地理的生活化”,將地理課堂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激勵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中不僅解放了學生,也進一步解放了地理課堂,使我們的地理課堂更具有社會化和生活化,從而讓我們的課堂更具有活力和魅力。
參考文獻
[1]吳儒敏.讓地理課堂教學鮮活起來[J]地理教育, 2004(1)
[2]唐勇.結合鄉土地理材料, 加強對地理課堂教育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 2011(8)
[3]郁瑛.利用鄉土地理案例 激活地理課堂教學.新課程學習(下).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