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慧英
摘要:韓劇傳播到國內已近20年,國內觀眾通過韓劇對韓國有了一定的了解。近年來韓劇受用研究與效果研究較多,但比較研究較為匱乏。以往比較研究大多以收視韓劇現狀及收視后人們變化為主題, 與此相比此文以延邊大學漢族與朝鮮族學生為樣本,采用了文獻研究與實地調查方法,對韓劇評價與國家形象認知進行了比較研究。比較漢族與朝鮮族大學生收視韓劇形態、韓劇評價、國家形象的認識及相關關系。借鑒韓劇成功經驗,中國應努力制作更多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電視劇,通過電視劇在亞洲乃至世界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在此過程中朝鮮族可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韓劇 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J2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113-02
一、提出問題
早在1997年韓劇就深受中國國內觀眾歡迎, 但在2006年國內出現了“抗韓流”現象,導致韓劇在國內有所停滯現象, 直到2008年人氣又重返上升趨勢。在此過程中國內觀眾通過韓劇對韓國有了一定的了解。韓劇傳播到國內已近20年,在此期間較多以收視者為對象進行了韓劇受用研究與效果研究,但還欠缺對收視者按民族劃分群體做比較研究。以往研究以收視韓劇與收視后給人們帶來的變化為主題比較研究了民族間差異, 與此相比此文將按民族劃分收視者對國家形象認知做比較研究。據此,本文要了解收視韓劇后的國內觀眾會作出怎樣的評價,又對韓國國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此文在56個民族中選取漢族與朝鮮族兩個群體做比較研究。選擇漢族與朝鮮族為研究對象原因如下。首先漢族人口占中國人口的92%,帶有衡量其認知程度普遍性的考察對象。而朝鮮族是自19世紀中期開始因各種原因從韓半島移居到中國的人與其后代。人口數達183萬的朝鮮族移民史較長,但現仍持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化,因此他們認知國家形象會帶有受用韓劇特殊性。故有必要研究兩個民族對韓劇評價與國家形象有何不同。本次調查共發放了282份,回收269份,在269份有效問卷中漢族有115名(428%),朝鮮族有154名(572%)。
(二)研究方法
此研究以延邊大學漢族與朝鮮族學生296名為調查對象實施了問卷調查。研究工具采用自編的“韓劇評價及國家形象研究問卷”。該問卷包括5部分:被試者的一般資料、收視者的收視形態、對韓劇評價程度、對國家形象認知程度。其中一般資料包括性別、民族、年級、訪問韓國次數、韓語水平等。收視者的收視形態分為收視率、收視方法、收視原因。對韓劇評價程度分為制作評價與內容評價,對國家形象認知程度分為政治形象、經濟形象、社會形象、文化形象、國民形象等。該問卷共有77個問卷題項,除個人資料外采用了5點量表記分,選項5,4,3,2,1,分別代表完全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問卷調查用SPSS170統計程序進行分析。本研究通過分析延邊地區大學生的韓劇收視形態、制作與內容評價、國家形象認知間相關關系,比較研究了兩個民族國家形象認知。故對人口統計內容進行了頻率分析與交叉分析,對收視原因、制作評價與內容評價的分析實施了多因素轉換少因素時使用的因素分析法。還對收視形態與制作、內容評價的相關關系、制作、內容評價與國家形象認知的相關關系主要采用了多變量分散分析法(MNONA)。最后對漢族與朝鮮族的收視形態、韓劇評價、國家形象認知的差異分析實施了t-text分析法得出了結論。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收視韓劇評價與國家形象
1.收視量與收視原因
收視量分為平日收視量和周末收視量,T驗證結果顯示漢族與朝鮮族大學生的周末收視量均高于平日收視量。平日和周末朝鮮族大學生收視量高于漢族大學生。對韓劇收視原因的T驗證結果顯示漢族和朝鮮族的“關心韓國文化與現實需要”(114)因素、“社會影響”(089)因素相差不大,但“關心韓劇與演員”因素朝鮮族高于漢族。
2.對韓劇的評價
收拾評價分為制作評價與內容評價,比較結果漢族與朝鮮族收視者顯示有差異。制作評價因素1“制作技術因素”數據朝鮮族(356)高于漢族(291)(p<001), 制作評價因素2“故事結構”數據朝鮮族(297)高于漢族(249) (p<001)。內容評價因素1“演員與主題”數據朝鮮族(316)還是高于漢族(280)(p<001)。內容評價因素2“內容特點”數據朝鮮族(271)還是高于漢族(235)(p<001)。從結果可以看出,漢族與朝鮮族對韓劇的評價均表肯定的態度,但朝鮮族比漢族收視者對韓劇的評價更高。
3.國家形象認知
國家形象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只有文化形象(005)有差異。此外政治形象(441),經濟形象(877),社會形象(317),國民形象(855)等漢族與朝鮮族并無差異。文化形象(005)的差異概率顯示為p<001,兩民族有差異,朝鮮族數據高于漢族
(二)驗證國家形象差異
1.收視形態與韓劇評價的相關關系比較
收視形態分為收視量與收視原因。調查分析結果漢族與朝鮮族的收視量、收視原因與制作評價相關關系并無差異,但“民族”“收視量”“收視原因”均影響“制作評價”。即朝鮮族的收視量、收視原因與制作評價的相關關系數據高于漢族,但漢族的相關關系數據也呈現增加趨勢,因此漢族與朝鮮族的“收視量”“收視原因”與 “制作評價”的相關關系并無差異。
2.制作評價與國家形象的相關關系比較
調查分析結果漢族與朝鮮族的國家形象認知并無差異,但“民族”“制作評價”均影響“國家形象”。即朝鮮族的制作評價與國家形象的相關關系數據高于漢族,但漢族的相關關系數據也呈現增加趨勢,因此漢族與朝鮮族的“制作評價”與“國家形象”的相關關系并無差異。
3.內容評價與國家形象的相關關系比較
調查分析結果漢族與朝鮮族的政治形象認知、經濟形象認知存在差異。即漢族與朝鮮族的內容評價與政治形象、內容評價與經濟形象的相關關系存在差異。結果還顯示漢族與朝鮮族的韓國社會形象認知、文化形象認知、國民形象認知并無差異,但“內容評價”均影響“國家形象”“文化形象”“國民形象”。即漢族與朝鮮族的內容評價與“社會形象”“文化形象”“國民形象”的相關關系數據并無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韓劇收視形態、韓劇評價、韓國文化形象認知等數據朝鮮族比漢族略高。但收視形態與收視評價、收視評價與國家形象認知間的相關關系數據顯示兩民族相差不明顯。漢族與朝鮮族相比朝鮮族的收視形態與收視評價更加肯定,但因相關關系的關系模式相似兩者并無差異。此結果可推測因調查對象居住地相同與年齡相似,因此未顯示太大變化。但兩個民族的內容評價與政治形象認知、經濟形象認知的相關關系有差異,其結果顯示漢族比朝鮮族影響關系更為積極。因而可視為漢族收視者接受在韓劇中看到形象視為國家形象,與此相比朝鮮族通過對韓國的直接或間接經驗來認知韓國政治、經濟形象的現象較多。
四、結論
此研究通過朝鮮族與漢族受眾受用韓劇了解了韓國形象認知,還對兩個民族做了比較研究,這在補充韓劇受用理論論方面具有一定的意義。與此同時能夠活用中國朝鮮族對韓劇受用與國家形象認知的研究結果,在中國影視界可發揮他們的優勢,為中國影視文化發展作出貢獻。 還有與其他對國內韓劇收視者的收視評價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把收視評價分為制作評價與內容評價,這在擴大其研究范圍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樸光海.“韓流”在中國的波及影響[J].當代韓國,2003(Z1).
[2]馬建青,李小方,董海軍. 解讀:“韓流”對我國青少年的影響[J]. 中國青年研究,2004(1).
[3]申永鎬.“韓流”——韓國電視劇流行原因探析[J].牡丹大學學報, 2013(3).
[4]王婧.韓劇熱播對我國電視劇發展之啟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