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鐘方
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計算機專業或職校專業課程學習的一門必需課程。對于計算機應用很多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和基礎都大不相同,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在教學中要想讓學生都能“吃飽”,對于課程教學應從分層次教學進行。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教學
一、分層次教學依據
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分層教學法既能使所有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數學學習較好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發展,使所有學生從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愉快的情緒,極大優化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的效率。
分層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在國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他主張“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同時使他們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二、分層次教學法的好處
1.有利于所有學生的提高。分層教學法的實施,避免了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后無所事事,同時,所有學生都體驗到學有所成,增強了學習信息。
2.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師事先針對各層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與練習,使得處于不同層的學生都能“吃飽”,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這極大地優化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師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師在備課時事先估計了在各層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了充分的準備,使得實際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總之,通過這一教學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師全面能力的提升。通過有效地組織好對各層學生的教學,靈活地安排不同的層次策略,極大地鍛煉了教師的組織調控與隨機應變能力。
三、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學生在分層教學中提出來的挑戰所都有利于教師能力的全面提升。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教學法的四個環節,學生編組、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類指導,具體如下:
1.學生編組。學生編組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為了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將學生分成A、B、C三個組,A組是按計算機應用基礎大綱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B組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C組是按較高要求(能發揮學生數學特長)進行教學的學生。學生分組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學習情況,學生學習效果及時調整。
2.分層備課。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教師要在透徹理解計算機應用基礎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把握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學生應掌握的,哪些屬較高要求,是B、C組學生掌握的,然后,設計分層教學的全過程。其中,要特別關注如何解決學習困難學生的困難和特長學生潛能的發展。分層備課,是教師在對課程分析透徹才能科學劃分,是教師的課前重大任務。
3.分層授課。分層授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層次的劃分把握好授課的起點,處理好知識的銜接過程,減少教學的坡度;教學過程要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宗旨,讓所有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保證分層教學目標的落實。分層授課,學生學習到了應達到的目標,保證人人都“吃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任務是艱巨的。
4.分類指導。分類指導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方法進行有效的幫助和指導。要因人而異,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除此之外,還要進行作業批改、成立課外活動學習小組等必要的輔助手段,加強對各層次學生的指導,促進學生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化,使學生整體優化,進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分層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認識規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進行探索,但不同的學生自身基礎知識狀況、對知識的認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差異,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師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勢必會產生“優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了”的結果,如果這樣,優生將對老師失去信心,覺得在課堂上學不到他們想要的知識,轉而自己去擴充知識,但缺乏合理的指導;中等生不愿意與老師交流;而學困生則害怕“吃”,也“吃”不進去,這樣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的合理分層、合理教學、合理指導是分層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目前中職學生分層教學是教學的一種合適的方法,在分層教學下,學生都能學有所用,獲得學習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