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芹
(江蘇省泰州市許莊初級中學 225324)
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了六年的數學.跟小學相比較,進入初中后,隨著數學內容結構變化,教學目標要求的加深,學習節奏的加快.筆者發現有部分學生開始畏懼數學,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為此,教學中,筆者和備課組老師一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感覺分層作業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案例1:每次講課時,筆者總為自己不能把每個學生都教會教懂而感到遺憾.例如:新課講完布置學生做相應的作業時,在教室內巡視糾錯時發現,基礎好的學生能迅速高效地做完作業,等著老師的講解;而基礎差一點的學生對于有些題目只能望而生畏,磨磨蹭蹭,沒有辦法.究其原因,他們說有的不會做,有的只會做一些簡單的,有的干脆就放棄不做,作業完成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案例2:再有就是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以及周末作業也是一樣.基礎好學生能利用課后點滴時間很快完成,其正確率也很高;而有部學生由于不會做或態度不好,怕苦怕累,不是抄別人的就是不做,還有部分學生很明顯是上網搜題抄的,一點也不動腦筋,家長和老師還以為他們都會了,一到測試時還是不會做.所以每次的家庭作業質量也是不高的.
從學生角度分析,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因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心素質.非智力因素中,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興趣是主要的影響因子.一般而言,基礎差的學生的認知結構往往殘缺不齊,同化與順應的速度往往比較慢,思維品質通常比較差,對于數學學科的興趣也比較低.在數學課上他們多是“被遺忘的角落”,學習內容聽起來如天書,課后作業馬虎完成.而基礎好的學生由于學習的各個方面都能夠發揮得很好,做起作業能高效地完成.
要處理好那些基礎差的學生和基礎好的學生的學習和作業問題.筆者認為要在課堂講授新課時讓他們掌握好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他們的作業完成情況,作業布置時承認他們的差異,讓他們在做作業時會做能做.但又要保證基礎好的學生能有所拓展與延伸,努力減輕基礎差的學習上的壓力,適當鼓勵,使他們能主動快樂的學習數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所有這些筆者認為都可在分層作業教學中完成.
所謂分層作業,即將學生根據數學綜合基礎(數學成績、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綜合)主要分為基礎層、發展層、提高層.教師就課堂作業、課后作業以及測試作業等進行分層布置.可以將作業也分為三個層次,必做題、鞏固題、提高題.每天的作業采用優化的彈性作業結構設計,例如必做題要求各個層級都做,其目的是讓每個學生掌握課標規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鞏固題要求發展層的學生加以鞏固完善.提高題是要求提高層的學生去拓展延伸.當然在時間和能力的允許的范圍內,各個層級也可以去適當完成其它層級的題目,見多識廣,讓他們在更大的空間展示自己的能力,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成績.另外在測試時也可以進行分層測試,在同一時間段內條數、分值設計不同,在試卷中設計部分題目進行區分層次,采用附加分的形式來進行加分等.
分層作業教學效果是想達到,讓基礎層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情況下,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能力;讓發展層學生可以在保證基礎知識扎實的情況下有所提升;讓提高層學生能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斷拓展,進一步培養各個層級的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分層作業教學中的注意點:
1. 教學中的分層作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采用流動式的方法.在一段時間的分層作業后效果很好的同學,經過征求意見可以上升到高一層級;上一層級中有學習特別困難的也可以調整到低一層級,力求各個層級的學生都能適應.
2. 采用分類評價方法評價學生作業.由于各個層級的學生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在把握基本要求的情況下適當評價,重視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完成態度的評價.評價成績時要體現靈活多樣化.不要一味追求分數的高低.
3.學生在完成各自分層作業后,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學生進行分析思考,進行知識小結.學生之間通過小結知識點、解題方法,從而積累方法,優化解題策略,不懂的還可以向同層級或高層級的同學請教.
1.效果好.由于布置了不同的作業,給他們不同的要求,學生感到了受關注、被理解,所以他們的作業積極性和正確率很高,課堂氣氛更加融洽.
2.真正嘗試面向全體學生.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基礎差異大,班容量大,面向全體學生是無法實現的.但分層作業教學法下,只要教師認真設計分層作業教學目標,從不同的學生群體出發,精心設計分層作業,我們的課堂達成度和作業的完成質量將會越來越好.
3.分層過程中,要不斷反思,完善分層作業教學模式.分層作業教學有時也要因課因人而異,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多思考、多研究、多做有心人.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分層作業教學法是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它關注了學生的差異化,較好地體現了基于學生、依靠學生、為了學生的生本思想.在教學中分開層次,承認差距,拓寬學生發展空間,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機會.
[1] 杜玉祥等. 數學差生問題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