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永利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224000)
通過現象看本質,總結事物的規律,建立起易懂的模型來解釋一些深奧,難以理解的定義或現象的思想就是建模思想.這樣的思想對于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思維能力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同時,數學是一門抽象且強調邏輯性的學科,對于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數時候,僅依靠語言是難以將一個概念與定理闡述清楚,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較為有限,這就加大了數學抽象教學的難度.因此,將數學建模思想滲透進數學課堂,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那么,如何進行建模思想滲透呢?這就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創建相應的教學情境,聯系生活與數學,將建模與數學相結合,降低他們的理解難度,也適當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以此讓數學課堂效率最大化.
數學建模思想就是指實際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將其以數學理論的思路進行抽象思考,總結其規律建立其數學模型后,利用已知的知識,憑借數學定義和相關定義,就可以找出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所存在的聯系,能更便利和快捷地找出解決方法的信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對于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不僅要求他們要有一定的應用能力,還要求他們具備基本的空間思維能力,數學直覺和符號概念.為了達到教學要求,就要求教師能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建模思想,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1.加強知識記憶
雖然數學學科非常強調邏輯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其沒有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很多基本的定義,概念和計算法則就需要他們進行記憶.他們可以通過長期新知識的不斷積累,在其中摸索規律,進一步加深知識的記憶.大多數學生無法解決難題,是因為經驗不足,才無法充分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因此,要增強他們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要加深他們對于知識的記憶,就要將數學知識形象化,讓他們在看見數學問題時,能形成一個對應的數學模型,能形象地理解數字與符號的意義,讓他們真正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
2.有利于發散思維培養
建模思想可以將抽象的知識用模型將其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問題較為抽象,要想尋找出解決方法,就要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和思維發散能力,能將學習過的知識與已知知識建立起聯系,尋找規律.因此,教師要注重對于學生思維發散能力的培養.利用發散思維建立的數學模型,其并不僅限于解決一個難題,還可以解決相類似的所有難題.這表明,當學生掌握了一道題的本質并建立起數學模型后,就可以通過規律解決出其他類似的題目.這樣不僅能很好地提高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解題效率,減輕學習壓力,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了題目的本質,加深了知識理解.
1.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
要讓學生能進行數學建模,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讓建模思想滲透進小學數學課堂.要達到目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創建情境,將生活與數學相結合,讓數學與生活產生聯系,從他們所熟悉的東西入手,讓他們能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在了解了數學與生活之間所存在的聯系后,他們往往能從其中發現一些規律,形成個人的總結,也就是產生了數學建模的感知,能將生活中較為抽象的問題轉變為數學問題,教師也就達到了建模思想培養的目標.
2.引導學生建立模型
要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建模思想,就要由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他們建立數學模型,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數學模型建立經驗需要長期的積累,同時,在經驗積累的過程,他們對于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理解都能進一步加深.但是,探索并總結規律的過程是很枯燥無味的,因此,教師要使用較為有趣的引導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一方面,教師要選擇有趣、有價值的問題,讓他們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模型建立方案,再讓他們互相討論并改進方案,最終得出結論.另一方面,教師要進行引導教學,如果出現錯誤要引導他們回到正確的思路,而非給出答案,讓他們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完成整個建模過程,并從中收獲成就感.這樣的建模過程不僅能培養他們的建模思想,還能通過經驗積累不斷提高他們的建模能力,收獲成就感,激發建模興趣,在每次建模中都愿意積極參與其中.
3.建模能力的應用
要想真正將建模思想滲透進課堂,就要求教師拓寬學生應用思想的領域,展開全面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積極鼓勵他們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讓他們能有更多機會應用建模思想解決問題,提高建模能力和積累經驗.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定期讓不同學生展示他們的數學建模成果,與其他同學分享建模的經驗,讓所有同學都能通過交流與分享,進一步感受如何進行建模,如何建立好的模型,最終在數學問題中能熟練使用建模能力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建模思想對于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小學階段正是數學啟蒙階段,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將建模思想滲透進數學課堂,培養他們的建模思想,讓他們能透過抽象問題發現其本質,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最終提高數學成績.
[1]高隆昌,楊元.數學建模基礎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王亮.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探究[J].教師,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