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高明學校(226561)
孫小星●
?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遇到的問題及嘗試對策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高明學校(226561)
孫小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我校積極響應課改要求,從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開始,我們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這一新的教學方式,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諸多問題,對出現的每一個問題我們都積極探究解決的對策,并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逐步實施,并不斷優化我們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將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遇到的問題及嘗試對策逐一做了闡述.
小組合作;解決對策;最近發展區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改變學生的接受式學習的狀況,這就要從轉變課堂教學的方式開始.我們通過幾年的嘗試,將知識點問題化,以練習單的形式給學生作為探究的載體,以問題作為引導的方向,以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學習方式.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小組合作學習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結合這幾年的實踐,不斷探索嘗試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對策,下面跟大家談談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嘗試的解決對策.
問題一:小組結構不合理導致效率不高
由于我們班級的學生人數比較多,而且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我們也想把組內人數控制在4人,但難以找到那么多的組長.而且組內還需要副組長的人選,所以我們分的是8人一個小組,組內配一個正組長,一個副組長,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別記為A(優)、B(中)、C(差),組內兩個優生,4個中等生,兩個差生.一開始我們讓兩個A等生幫扶兩個C等生,4個B等生互相討論,互相促進.但實施一段時候發現,A等生與C等生的思維方式和反應速度差距太大,A等生給C等生講解的時候,C等生不能跟上A等生的思維,久而久之A等生輔導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
嘗試解決對策:調整小組人數和結對層次.
針對人數過多管理不過來,人數過少又會沒有討論的氛圍,而且組長人數也不夠的現實,我們采取6人一組.組內分為A(優)、B(中)、C(差),組內兩個優生,兩個中等生,兩個差生,讓兩個A等生與兩個B等生結對,兩個B等生與兩個C等生結對,根據個人的長處,在不同的學科可以交換身份,如是組員的,在換了一門學科后可能成為組長,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學生始終處于控制地位,有的學生始終處于從屬地位,給那些偏科的學生在他擅長的學科上面一顯身手的機會.
問題二: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參與面不廣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基礎好的學生在全班交流環節展示的機會更多,而基礎困難的學生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答案.有時好學生的講解又不夠細致,導致基礎差的學生有時聽得一知半解,而教師以為在小組交流環節學生已經弄懂了,所以就不再講了,致使一部分困難學生學習起來就更難了.
嘗試解決對策:小組結對展示.
展示時先讓基礎差的學生展示,組長在基礎生有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這樣可以避免課堂變成了優等生展示的舞臺,而基礎差的學生只變成了一個旁觀者.基礎生通過展示既加深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夠增強自己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展示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信息.
問題三:不能很好的掌握合作交流的時機
在一些數學公開課中,有些合作是必須的,而有時一些合作卻是多余的,給人的感覺是為了交流而交流,交流的內容有時太簡單不需要交流,從而白白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有時又是太難,交流了半天還是沒有一個人會,這時教師又不得不重新講解.最終還是回到了教師講學生聽的老路子上去了.
嘗試解決對策: 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將問題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在正式學習新知之前,向學生介紹一種他們比較熟悉的內容,作為新舊知識的橋梁,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以有理數的乘方的教學為例:如計算0.12599×899.在計算例題之前,教師先讓學生完成兩道計算題:0.125×8和0.1252×82.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交流,筆者隨時關注每個小組的進展情況.當探究任務完成后,筆者組織學生將不同的完成方法展示在黑板上然后組織全班討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結論.本題通過全班討論修改得出的解題步驟是:(0.125×8)×(0.125×8)=1×1=1.在學生解決了上面問題的基礎上,再提出問題如何計算0.12599×899,通過對上面習題的歸納推理,可以得出規律an×bn=(a×b)n.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觀察的重點是學生的思考特征及小組作出結論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繹推理的能力.
而對于一些不是很困難的習題,教師又不是很放心學生是否需要交流,我們可以通過錯誤率統計的結果來進行判斷,對于錯誤率高的習題,我們可以選擇讓錯誤的同學說說他們是怎么做的,讓學生在他人的錯誤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而增長知識.而對于錯誤率不高的習題可以讓他們在組內解決,教師可以到各個小組進行輔導和抽查.
問題四:小組評價機制不合理,不能很好的調動小組學習的積極性
由于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不是沒有生命的機器零件,不可能有兩個完全一模一樣的學生,所以各個小組的人員的配備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平.這就影響了考核機制的設定.我們原先以平均分作為主要的考核依據,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有些小組分到了班級的少數幾個超低分的學生,他們的分數通常在30分以下,甚至于個別同學會考到個位數的分數.這時就會極大地拖累了整個小組.當這個小組經常的排名靠后之后,他們就會失去斗志,反正我們沒有希望考過其他小組,索性就破罐子破摔.而原本基礎就比較好的小組,由于沒有危機感,他們的斗志也不能很好的激發.時間久了,整個班級就會對小組學習倦怠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自然不高.
嘗試解決對策:改變小組的評價方式,以小組的進步分作為小組積分,在評優,座位選擇上具有優先權.
因為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學生,所以不可能將組與組之間分到完全公平,因此,我們采用了以進班成績為基礎分,將小組平均成績減去基礎分,得到進步分,按進步分的高低進行排名.為了提高小組內基礎差的同學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了鼓勵小組內的同學更多地幫助基礎差的同學,我們每結束一個章節的教學內容時都進行摸底測試,在測試的時候我們采用不同的積分措施,基礎差的同學我們把基本題的每題得分提高,將難題的得分降低,這樣基礎差的同學通過很好地完成基礎題也能得到可觀的分數.每一章節學完之后,針對這一章的常見錯題我們進行再練習,同時讓各個小組輪換過關,如第1小組的同學到第2小組進行過關,每組得分最少的3人留在本小組等待其他小組的3個人來過關,在限定的時間內過關一題得2分.這樣做的好處是將每個小組的最后三名同學到別的小組過關,防止本組內的同學互相包庇,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講解的組長,還是要去過關的同學都非常認真地對待,而其他小組的同學都非常的鐵面無私,實踐的效果很好.
盡管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同時我們發現,隨著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增強了,不再只是一味地等老師講了,每次遇到難題,教師都要提醒自己再等一等,而不是急于給出解答,靜等花開,每一次等待之后我們都會有驚喜,學生的各項能力會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逐漸養成.
G632
B
1008-0333(2017)11-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