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江北初中(322100)
陳俊萍●
?
初中科學同課異構教學反思
浙江省東陽市江北初中(322100)
陳俊萍●
文章主要以浙教版九年級上科學教材中“探索酸的性質”這一知識點的講解為例,簡要分析了同課異構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的主要體現,并且分別從教材理解、課程設計、說課環節以及課堂實驗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討論.
初中科學;同課異構;教學
在初中科學教學工作中所說的“同課異構”基本指的是不同的教師對于同一個課程和知識點所產生的不同理解,再通過對這樣不同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分析總結研究出更加科學完善的教學方法的教研活動,在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發揚不同教師的個性,實現教學效果的有效提高,進而使得初中科學這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清楚的便是“同課異構”在初中科學中的實際意義,一般來說,“同課”指的是不同的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解的是同一個知識點;而“異構”則通常是指不同的科學教師在對同一知識點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其具體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以及其對于教材細節方面的處理等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通過“同課異構”這樣一種教研活動,可以更好地使得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并且經過“同課異構”的教研反思之后,其實際的教學效果也會得到明顯增強.通過對“同課異構”這一教學方法的實踐和反思,可以使得初中科學教師的自身教學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可以使其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教學經驗.下文將就浙教版九年級上科學教材中的“探索酸的性質”這一知識點的講解為例,展開敘述.
首先,對于初中科學的課堂教學工作來說,教材的閱讀和理解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并且還可能會由于教師教學風格的不同會產生其對教材理解的差異.在浙教版九年級上科學教材中這一章節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了解酸的性質;(2)理解酸在酸堿指示劑中發生的變化;(3)結合酸的性質,理解酸在常見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在對教材內容有著成熟的理解之后,緊接著便是對課程的設計,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教師其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案便可能會發生很大的差異,即使教師所使用的教案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會擁有一套專屬于自己的教學特點和教學風格.在對浙教版九年級上科學教材中的“探索酸的性質”這一課程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不同的教師在這方面便會有不同的見解.
例1 甲教師在設計“探索酸的性質”這一課程的時候,將同學帶到專門的化學實驗室中,分別拿出典型的幾種酸溶液(鹽酸、硫酸、硝酸),分別介紹三種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們更直觀的感受到酸的性質.如在介紹鹽酸時,提出我們胃在消化食物時就會分泌胃酸,對于胃酸分泌過多的人來說可以服用“胃舒平”藥物來治療,進而提出對這一現象的思考,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學生思考討論之后教師通過實驗設計,在解釋硫酸的性質時,可以舉出生活中常見的“酸雨”的例子,詳細介紹酸雨的成分及對建筑和水體的影響和破壞,并帶領學生進行現場試驗操作,在試管中加入小石子和稀硫酸,觀察試驗現象并讓學生思考總結以及從中得到的啟發,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酸的性質.讓學生們從心里樹立起保護環境,保護大氣的意識.
例2 乙教師在對這一課程進行設計的時候,則可能會習慣于根據課本的內容首先解釋酸的定義,介紹酸堿指示劑,然后通過在含有氫氧化鈉的石蕊試劑中逐滴加入鹽酸,并觀察溶液的顏色變化.整個過程都是教師自己在教授,學生只是在被動的接受,整個過程更像是給出了酸在不同酸堿條件下的顏色變化的結論,然后再用試驗現象驗證這一結論.對于學生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不是酸有什么性質而是這個試驗什么時候會變色.
說課環節在同課異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放在上課前,也可以在課堂結束后進行.如果放在課前,則可以使得教師的課程設計可以在課前得到教師群體的參考和幫助,從而方便教師做出完善和改進,而如果將其放在課后進行,則可以使得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時間之后,能夠更好的對課堂設計進行反思和提升.
在“探索酸的性質”這一章節中,為了更好地實現“酸”概念的引入,便需要通過課堂實踐來完成,對此不同的教師也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例3 甲教師會在課堂實踐開始之前,提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如自己的自行車生銹的怎么辦,自己家的下水道堵了怎么辦,首先讓學生們自主思考得出自己認為的正確的方法,之后提出用酸進行處理的方法,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引發學生對“酸的性質”進行思考和猜想.之后在在課堂上進行現場試驗,在試管中加入帶有鐵銹的洋釘,緩慢的加入鹽酸,讓學生們觀察并記錄試驗過程的現象和洋釘的變化,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其中發生的化學變化,寫出化學方程式.同樣的試驗也可以用在實驗室模擬下水道堵塞的情況.通過這樣一種現有生活現象引入,再利用實驗室試驗進行分析思考和講解,會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的理解“酸的性質”的概念和意義.
例4 乙教師在講解“酸的性質”在生活應用的時候,則可能會首先向學生講解“酸的性質”的在生活中的幾點表現,接著向學生們板書或口述幾個生活常見的除銹、破壞大理石等現象,并告知其中發生的化學變化及化學反應公式,通過這樣一種方法,可以使得學生在理解“酸的性質”意義的基礎上,向日常生活中的情境進行拓展,從而使得課堂內容可以更加生動豐富,但往往學生印象不夠深刻,學生學習積極性不佳,同時由于缺少課堂互動,課堂氣氛較為壓抑.
綜上所述,文中主要就初中科學同課異構教學進行論述,并且以浙教版九年級上科學教材中“探索酸的性質”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展開詳細分析,同時也希望本文可以在初中科學同課異構教學反思的工作中提供一定參考意見.
[1]祝芳芳. 初中科學“同課異構”的實踐與思考——以《摩擦力的利與弊》的“同課異構”為例[J]. 科技資訊,2013,02:209-212.
[2]薛仕靜. 例談基于初中科學迷思概念轉變的復習策略——兩節同課異構的復習課對比反思[J]. 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6,06:56-58.
[3]龍月鳳. “同課異構”用于優化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的策略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G632
B
1008-0333(2017)09-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