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226532)
李小聰●
?
初中物理教學例題設計的幾點思考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226532)
李小聰●
課堂教學不可缺失了“例題”,尤其是理科學科的教學,無論是概念的理解或是概念的應用都應該科學地設置例題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化并運用物理規律.
初中物理;例題設計;概念;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服務,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物理規律、應用物理規律,學生應用物理規律的能力如何提升?筆者認為這與我們教師課堂上選擇的例題和例題的處理策略密切相關,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學為例,就如何進行例題的選擇與設計談幾點筆者的看法,望能對初中物理教學實踐起到一定的幫助.
我們的教學應該是有軌跡的,不應該是隨性的,因此例題的選擇也應該如此,首先例題的設計必須要與教學的具體要求相適切,對于初中物理教學而言,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具有獨特性,同時又處于整個物理知識體系之中,為了確保例題的選擇與教學要求之間適切,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點出發.
1.認真分析教材
教材承載著物理知識、物理方法,也是學生物理課堂探究最為重要的學習資源,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要充分分析教材,理清每節知識內容涉及到哪些文本信息和例題、習題,分析這節課具體的教學目標是什么,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這節課的學習重點、難點,唯有如此才能保證例題設計和選擇的合理性.
2.認真分析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材的設計是從全國范圍抽樣設計的結果,不一定與所教班級學生的學情十分適切,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學情進行系統的分析,確保我們的例題設計處于最近發展區內.在分析教材、學情后,我們例題的選擇就有了正確的方向.
例如,結合我們教學中的實驗現象,在學生有了一定認知基礎的情況下,設置推理題作為例題.
例1 我們將一個正在發聲的手機至于一個玻璃罩內,如果此時將玻璃罩內的空氣逐漸抽出,我們可以聽到手機的響度會如何變化?以此我們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對于這個例題,我們實驗可以做,但是又無法完全呈現,前面的實驗現象,學生可以發現手機的響度越來越低,那么由此出發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呢?這個例題帶領著學生的思維深入到對響度越來越低原因的思考,是因為空氣的密度越來越少,所以出現了這一現象,繼而進行邏輯推理,如果空氣全部被抽空,即形成“真空”,那么會如何呢?應該聽不到聲音,而此時聲源還在,為什么聽不到聲音呢?將結論推向:“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說明了聲音的傳播需要兩個條件:聲源和介質.
生活化的物理探究課堂應該讓學生經歷以下兩個階段:由生活走向物理,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進行規律探究,因為生活世界是物理知識的現實基礎,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源頭活水;由物理學習回歸生活世界,物理研究的終極目標就在于用物理語言來解讀生活現象,用物理知識來變革我們的生活.為此,我們的例題應該從生活中去尋找,通過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與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驗物理學習的樂趣與價值.
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質量這節內容時,設計了如下源自于生活的例題,引導學生思考,然后通過實驗的方式和學生一起探究.
例2 某學校舉行階段性考試,一共設了6個考場,考務辦在試卷分裝結束突然發現有一個考場的試卷袋少裝了10張試卷,小明同學用這樣的方法來尋找,請你根據他的操作進行分析:操作1:他將3袋試卷放在托盤天平的左盤,將另外3袋試卷放在托盤天平的右盤,發現左盤下沉.操作2:然后取右盤中的任意兩袋放在左右兩盤.
通過上述2步操作,小明找到了那個缺了10張試卷的試卷袋,請你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1)操作1,說明了什么問題?
(2)為什么憑借操作2,就可以找到哪個試卷袋少試卷?
(3)如果該學校是9個考場,你根據小明的做法,你能想出怎樣的操作和做法?
設計意圖:提供具體的操作讓學生去思考和發現操作的意義,并將問題進一步延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對于這樣的做法行不行呢?學生還可以進行實驗驗證,這樣的例題有利于學生對“質量”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與此同時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驗素養.
我們在教學中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希望教了學生就會,做了就要做對,這樣的期望固然很好,但是學生的學習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出錯的時候,我們在設置例題時,應該關注于學生的易錯處,及早的暴露出學生的困惑與思維缺陷,這樣的例題即使學生做錯了,我們的課堂可以借助錯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展開反思,對錯題可能出現的其他條件進行變換,注重問題和答案的多樣性.學生在解題中所使用的錯誤的知識和認知模式才伴隨他的反思過程“顯現”出來,從而為自己所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檢查、批判和修正,這樣學生從錯誤中走出,收獲的不僅僅是正確的答案,還有耐挫情感的提升.
[1]陳英和.認知發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蒯超英.學習策略[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G632
B
1008-0333(2017)11-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