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繼述中學(226200)
陸方瑜●
重視“學法”指導,促使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江蘇省啟東市繼述中學(226200)
陸方瑜●
初中數學教學目的是傳授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初中數學老師需要大膽創新,改變傳統上老師只負責講的教學方法.素質教育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教學更加有效,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運用數學方法數學思維解決現實問題.
數學教學;有效性;學法指導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能夠良好互動、是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富有個性的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堅持內化數學思想方法,不斷加強數學方法教學的平時訓練.
知名教育心理學學家曾提到過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掌握數學方法,培養數學思維,應該也由問題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提問一系列的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鼓勵學生踴躍發言.根據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適時加強數學方法學習的指導,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領會數學思維方法.在提問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學習的效率.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這一課時時,以二元一次方程x2-5x=6為例,通過之前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移項分解因式的解題方法.于是學生會這樣解方程:x(x-5)=6×1或x(x-5)=(-1)×(-6),由第一種因式分解結果得到x=6,由第二種分解則得到x=-1,經過代入驗證可以確認這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提醒學生們注意在進行因式分解之前一定先要進行移項.對此教師可以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是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這樣解呢?有的學生會回答可以,有的學生則認為不能或不確定,在學生經過激烈的探討后,選擇部分學生發言,舉例說明什么樣的方程是可以移項分解因式解答的,學生在相互交流后能夠自己總結出可以用此方法的特征方程.這種提問式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因此,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擁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可以有效地推動學生去探索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課堂教學活動中涉及很多有效的數學思想,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真正提高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怎樣在教學活動中揭示數學思想,我們以“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課堂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1.創設問題情境,比較相似知識點,歸類總結,蘊涵類比化歸思想.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內角和180度,四邊形內角和360度,是如何知道的呢?五邊形的內角和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探求呢,任意多邊形是不是都可以這樣求內角和?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學生進行思考總結.
2.滲透類比、歸納、猜想思想的揭示.
教師:通過比較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甚至更多邊圖形的內角和尋找邊數和內角和之間的規律.列表比較,大膽猜測規律.
3.反思探索過程,優化思維方法.
教師進行啟發:我們在進行大膽猜測的時候運用到了化歸數學思想的方法,同學們是怎樣想到呢,這種方法的作用呢?其實我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多邊形的內角和求解可以運用特殊的方法轉化,那就是將我們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然后解出內角和.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多邊形可以分解為幾個三角形的問題.從多邊形的一個頂點連出對角線可以將多邊形分割為三角形,可以發現任意n邊形可以切割為n-2個三角形,我們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由此我們可以得到:n邊形內角和=(n-2)×180°.至此,我們探索出了多邊形求內角和的定理.學生親自參加與探索定理的結論及證明過程,學生求知欲旺盛,在積極思考探索的過程中有效發展了數學思想.
1.初中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數學文字材料用數、形、符號等抽象表達,將其概括為特定的一般關系和結構,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教師在講解習題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各種類型題目解答方法的共性與個性,抓住問題的本質,教會學生題目背后隱藏的各種特殊細節存在的普遍共性.培養學生養成善于運用抽象概括方法解題的習慣,激發學生概括的欲望,遇到新類型的題時,找出其本質,善于總結.
2.重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有效提升教學有效性.推理包括邏輯推理和直覺推理,推理在數學中普遍存在,必須充分重視.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推理過程的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的數學邏輯思維體系.在學生熟悉推理過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理解情況簡縮推理過程,提醒學生注意推敲推理過程中的關鍵性的詞句,使學生學會“引申”所學的知識,逐步發展推理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數學活動蘊含的規律,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創新實踐,并且能夠持之以恒地啟發學生培養學生,引導學生及時總結,逐步內化數學思想方法,寓數學思想方法于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就一定會日趨成熟.
[1]張文宇.初中生數學學習選擇能力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徐宏偉.認知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與方法[A].《思維科學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
G632
B
1008-0333(2017)08-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