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臨澤初級中學
李 志●
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江蘇省高郵市臨澤初級中學
李 志●
物理是一門實驗性學科.物理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物理實驗為學生提供了認識物理現象的材料,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實踐能力的平臺.學生通過參與物理實驗,可以拓展思維和拓寬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和保持學習熱情.同時,物理實驗對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學風也具有幫助.
物理;實驗;作用
從物理學的發展歷程來看,物理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科學.無論是物理規律的發現,還是物理現象的檢驗,無不通過實驗完成.由此可見,實驗是物理學的生命之根.尤其是初中物理更是離不開實驗,因為初中物理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物理學中的一些經典理論,這些理論都是有實驗依據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教學.本文意在分析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下面詳述之.
1.給學生提供直觀、清晰的認識
初中物理知識大多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但物理現象的復雜性往往掩蓋了現象背后蘊藏的物理學實質.另外,初中物理是學生系統接觸物理學的開端,學生基本上不具備物理基礎知識,這就導致了即使學生能夠發現物理現象,但辨識物理現象的本質是困難的.因此,為給讓學生能夠直觀、清晰地感受物理學現象,以及認識物理學現象的本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就有必要進行實驗教學,這樣學生才能徹底搞清楚物理知識.
舉例而言,具備一定生活常識的學生都知道光可以反射.但是學生對于光反射的具體原理,尤其對于入射角、反射角等專業的物理學概念一無所知.如果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實驗的方法講解光反射原理這一知識,就可以給學生提供直觀清晰的認識了.
2.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下,課堂教學往往偏重對課本知識的傳授.一般情況下,物理實驗結論都已經在課本上寫好了,出于多種原因,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直接要求學生記住結論,因而學生還沒接觸實驗的機會.我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不符合物理課程的教學要求,也違背了物理教學規律.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當按照教學要求進行物理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實驗機會.比如,講授“壓強與受力面積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不宜直接點明關系,而應該帶領同學們做一個“握雞蛋”的小實驗.學生們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可以通過在觀察中總結壓強與受力面積的關系.做實驗的過程不僅讓學生們自己去領悟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1.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要想學好一門學科,首先要對這門學科抱有興趣,尤其對于物理這樣的學科來說,如果對它沒有興趣,那么學習起來是很枯燥乏味的.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認為,教師要善于利用物理學科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而物理實驗是最貼合物理學科特點,也是最容易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手段.
在做物理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產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經常性的實驗教學中,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對物理學產生興趣.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面,我們應當借鑒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比如德國、日本等國家很重視物理的實驗教學.他們甚至認為,一節成功的物理課與物理實驗是緊密相關的.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學生思維的發展需要合適的平臺,如果僅僅依靠物理課堂教學,那么學生對物理的認識則不可能超過物理課本,學生的思維也必然局限于教材.因此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就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思維的課堂.
物理實驗正是這樣一個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平臺.在物理實驗中,每個學生都是實驗的主導者,他們運用現有的物理知識在實驗中進一步探索,不僅可以驗證已學的物理知識,更為關鍵的是,可以觀察和思考一些課本之外的知識.在物理實驗中,除了學生自己觀察和思考以外,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啟發學生,幫助學生進一步打開思路,進而拓展思維.
對初中物理而言,與其直接向學生講授物理學知識,不如多講些研究物理的方法.因為課堂上講授的知識總是有限的,而課堂以外的物理世界是極其豐富的.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物理現象,操作物理實驗步驟,分析總結物理結論,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物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學研究方法.
對于物理學長期發展而言,學生們知道如何研究物理遠比知道物理知識有哪些更為重要.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以后,就可以創造條件對物理進行探索.學好物理學科,知道怎么探索知識是極其關鍵的.而如何才能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呢,關鍵在于教師要進行實驗教學,在實驗中讓學生熟悉并掌握物理研究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物理學科的特點,并善于利用這個特點開展教學.我們認為,物理學科的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清晰地感受物理現象、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并且,在實驗中,學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這對他們今后的物理學習很有幫助.
[1]朱秀萍初中物理教學中演示實驗的作用性分析成功(教育)2012(07)
[2]李靜分組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西部素質教育.2016(17)
G632
B
1008-0333(2017)08-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