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姚家巷中學(713000)
劉 淵●
優化化學實驗教學,促進高效課堂的研究
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姚家巷中學(713000)
劉 淵●
我校大力提倡“高校課堂”——一切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和一切以學為源的教育思想.為了適應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改變我校現行化學實驗課教學的現狀,本工作首先從營造和諧的化學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猜想與假設;其次協助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步驟;引導學生收集證據,解釋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最后讓學生對所做實驗及時作出反思與評價,從而優化化學實驗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造高效課堂.
化學;實驗;高效課堂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一直被認為是能幫助學生獲得化學知識、掌握實驗技能,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以往的教學中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而《化學課程標準》將探究性實驗作為初中化學的基本教學要求,新《課標》提出:“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化學教學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探究活動是進行適合學生的探究性實驗,以實現高效課堂為目標,進而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化學實驗教學同樣要求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教參,課標,把握中考考點的深度和廣度.雖然我們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但中考仍然是學生上高中的唯一途徑,認真研究《中考考試指導叢書》,要通過研究《中考考試指導叢書》實驗探究題型示例明確中考化學命題趨勢,要嚴格依據《中考考試指導叢書》準確把握復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針對我校“四環教學”模式下化學實驗教學,筆者提出適合本校的化學探究性實驗的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要分析教材內容和學情,其次是設問的隱蔽性和梯度.教師營造的課堂氛圍要讓學生產生“安全感”,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能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積極參與合作討論,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創新精神是在創造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自覺的、勤奮的、實事求是的、不屈不撓的敢于冒險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訓練養成的.可以說,這樣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是師生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催化劑,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性情與靈魂提升的沃土.例如教師上課前展示提前用酸堿指示劑書寫過的濾紙,讓學生用稀鹽酸噴灑,通過神奇的魔術現象讓學生探究酸堿指示劑遇酸堿溶液的變色現象.這難道不是一個和諧、寬松的化學課堂嗎?
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步驟是學生進行實驗前必須經歷的探究環節,也是學生的難點所在.關鍵環節在于學生先通過預習實驗進行猜想與假設,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并隨時記錄實驗變化過程中的現象,注意實驗操作細節,最后得出實驗結論.有些老師閑浪費時間,不讓學生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步驟,而讓學生按照《化學實驗冊》的步驟和方法做實驗,或者按照老師制定的步驟去做,導致學生被動地做實驗,失去了實驗的探究意義.
科學事實是檢驗科學結論的唯一標準,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引起的不同現象和各種數據,這些都將說明不同的科學事實.所以仔細觀察實驗、記錄不同變化的時間、數據及現象對于一位實驗者來說至關重要.對實驗過程中記錄的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和處理,再結合實驗收集的證據和已有的理論知識,進行歸納、概括、推理等思維活動,找到問題的因果關系,形成超越已有知識和當前結果的新的理解,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并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之中.如果不收集證據,猜想和假設就將變得毫無意義,探究將無法地進行下去,所探究問題的結論也就不可能形成.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在學生完成實驗后,引導學生圍繞實驗原理,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猜想與假設,以及制定的計劃與實驗步驟進行反思,引導學生思維求異,制定多種實驗方案,對所采用的實驗方法進行反思,找出其優點和不足,從而達到優化實驗結構,選取最佳實驗方案.與此同時,讓學生深入地反思在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現象的變化,分析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總結實驗規律,加深對化學基礎知識和現象規律及應用的理解,從而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優化化學實驗教學,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猜想與假設是基礎;協助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步驟是關鍵;引導學生收集證據,解釋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是核心;指導學生對所做實驗及時進行反思與評價時高潮.合理的實驗設計是提高師生實驗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探究性化學實驗的設計有利于培養、發展師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并使其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升華.借助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組織教學過程,有利于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推動探究性學習的開展.
[1]左勇,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教學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學科教育化學,2007
G632
B
1008-0333(2017)08-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