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第二中學(214400)
金飛宇●
談生物學課堂教學驅動力
江蘇省江陰市第二中學(214400)
金飛宇●
介紹了生物學課堂教學的三種驅動力.
驅動力;課堂;生物
生態學能量流動的原理表明,要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及發展,就需要有生產者持續地固定光能或者化學能才行.同樣,課堂作為一個教學系統,也需要能量的持續輸入來推動教學活動的展開.固然,在教學中,教師有著先知的權威和學校賦予的教學權,但這終究是外部的力量,只有轉化成學生的內驅力才算實現有效的教學.我們注意到,名師的課堂往往有著強烈的親和力粘著力,其精氣神導引著學生全神貫注參與學習.分析個中原因發現,他們驅動課堂有效前行的力量主要有三:一,未知的力量;二,邏輯的力量;三,故事的力量.下面簡述生物學課堂如何從這三方面努力而驅動教學.
未知催生好奇心,從而驅動人們求知.由于互聯網發達造成知識的獲取變得方便而廉價,知識不再是稀缺品.好在擁有知識越多,其未知的知識面知識域將更大因而引發更大的無知.譬如顯微鏡、衍射技術拓展了人們的認知范疇,但也更加拓展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無知.生物學發展迅猛,知識正呈指數增長,而人們的無知增長地更快,對問題的追問同樣會以更快速率增長.顯然,最好的問題不是讓人們找尋到現成的答案,而是引發更多的思考甚至創造新的思維領域,這樣的思考才會產生真正的知識認同并孕育新知.因此工作重心是創造知識缺口,巧妙地設置問題情境,通過知識缺口、問題情境引發好奇心與知識黏性.
知識缺口如何造?如何以未知誘使學生深入探索?問題驅動,小步快走,出新出奇.現在學生見多識廣,出新出奇不易,這就要求廣泛閱讀,深入理解,長期積累,以更深、更廣、更寬的學養贏得學生,驅動課堂教學演進.問題驅動,因內容而設置,可以是剝洋蔥式,問題如鱗片葉,過程比結論重要;可以是剝竹筍式,問題如筍殼迷霧層疊,重要的是質變出結論;或者通過單一變量的分析逐步過渡到多變量的綜合分析研判,在認知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從“未知”到“知”的進階再到“智”的躍升.
生物學的特點是生命系統層次豐富,生命活動過程復雜,受內外因素影響導致的變化多.要把握好生物學規律,就要引導學生見微知著、見著思微.譬如如何利用所學理解生物學俗語“一葉一世界”. 這一俗語看似淺顯,其實需要深厚的生物學素養才能慎思之,明辨之,里面蘊含葉形態的多樣性和結構功能的復雜性,涉及到水分的吸收運輸、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種種復雜的生命現象,只有通過引導學生深慮知識缺口,將視界從器官水平,逐漸深入到組織、細胞、細胞器乃至分子水平,才能全面洞察生命活動,領悟生命的涵義及事物發生、發展和消亡的普遍規律,達到“覺、智、知、道”的高度.
生物學概念十分豐富,但也主要體現在這些關系中,包括因果、遞進、并列、主次等.通過分析綜合這些邏輯關系,多層次、多維度、漸進式地思考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理解生命的多樣性與統一性.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分裂期,教材是按前、中、后、末四個階段依次描述的,涉及的結構與過程既多又繁,且遠離生活,比較抽象.如何建構意義使之逐步入腦入心,就需要縝密思考,串出一條理來,使這個“理”若項鏈上珍珠一般閃亮或耐人尋味.先拎住邏輯起點:“細胞通過分裂形成的子細胞,染色體數目與親代細胞相等”(簡要討論如果不相等會怎么樣).然后邏輯步步推演引發思考:通過有絲分裂,一個細胞變成兩個子細胞,染色體數目為什么不減少一半呢?(分裂間期復制)→染色體復制后,細胞核中含有兩套染色體(染色質),怎么保證兩個子細胞各自得到完整的一套染色體呢?是細胞核簡單地縊裂成兩個嗎?(核仁解體、核膜消失,染色體散亂地分布在細胞質中央)→兩套染色體怎么才能分別移動到細胞的兩極呢?(在紡錘絲牽引下,染色體在赤道板“排好隊”,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各自成為一條染色體,在紡錘絲牽引下移向兩極……)教學時若能將這些內在的邏輯聯系凸顯出來,就能驅動對事實性知識的認同,對原理性知識的理解,進而強化記憶,深化思維.
人是感情動物,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既有細節又有情感,是聯絡已知與未知的奇妙橋梁,是理解生物世界的紐帶.科學故事飽含智慧與情感、有情節、蘊價值,可以點燃思維火花,激發學習新知的渴望.
故事有三種基本情節模式:①挑戰情節,教材中的科學史大多是此類,如“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等,這些故事以科學家的探究歷史為線索,充分蘊含情感、態度、價值觀.要盡量展示科學研究的曲折和艱辛、繼承和創新,使學生置身于科學探索史的氛圍中,體會其得失,感悟其成?。虎诼撓登楣潱汗适履芸缭进櫆辖㈥P系,如孟德爾揭示遺傳現象與本質的故事、摩爾根發現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證據的故事;③創造情節,如胰島素發現的故事、道爾頓色盲癥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青蒿素的發現等.這些科學故事(包括科學家的故事、科學探究故事,奇聞軼事等)融推理性、趣味性、異質性于一體,對學生有著強烈的情感體驗,能推動課堂教學的展開.
總之,課堂教學活動必須有一股內在或者外顯的驅動力,才能引發態度向上、思維勤進、感情充沛.這力量或源自未知,或源自邏輯,或來自故事.據此,要變素材搜集者為設計開發者,變知識宣講者為智慧對話者,變方法提煉者為形式獨創者.通過發掘課程內容中單一或者多元的驅動力,喚起學生思考與情感投入.當知識與思維打成一片,感情與行為水乳交融,學生走向自主表達和實踐創造,必將實現外驅力向內驅力的轉化.
G632
B
1008-0333(2017)07-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