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鋒
(山西省農業廳植保植檢總站駐臨縣克虎鎮蔡家洼村 山西 呂梁 033000)
山西省臨縣克虎鎮蔡家洼村脫貧攻堅工作現狀與思考
□鄭衛鋒
(山西省農業廳植保植檢總站駐臨縣克虎鎮蔡家洼村 山西 呂梁 033000)
本文以第一書記角度,交流脫貧攻堅工作經驗,以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思考。筆者從蔡家洼村貧困實際出發,夯實黨建,著眼日常,以小及大,積極維穩,扎實推進“三基”建設,著力發展紅棗、光伏發電、土雞養殖三項產業,并以此為基礎,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描繪鄉村旅游美麗藍圖。
脫貧;攻堅;現狀;思考
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為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懷著對黨的一腔熱忱和使命感,筆者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并于2016年11月選派到臨縣克虎鎮蔡家洼村擔任第一書記,入村以后,牢記第一書記職責,緊緊依靠鎮黨委、政府、村兩委和廣大群眾,了解村情民意,制定戰略規劃,迎難而上,爭取資金,發展產業,使蔡家洼村發生了喜人的變化。
從常年文案工作突然進入一線基層,環境、地位、心理都產生巨大落差,以往的工作經驗和方法面臨嚴峻挑戰,但筆者始終堅信:不了解情況就沒有發言權,調查摸底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駐村以來,筆者多次放棄休息日時間,挨家挨戶走訪,將第一書記幫扶卡發到每一個人手中。由于文化水平、語言和年齡的差距,在面對一些老年人時,筆者盡量放慢語速,一字一句與他們交談,并幫他們在手機上輸入第一書記電話號碼。通過拉家常,筆者與農戶的心貼近了,平時的電話交流也逐漸多了,對村情民意也了解得更加深入。
蔡家洼村屬貧困村,下轄蔡家洼、第二堡2個自然村,目前兩村共有農業人口195戶523人,勞動力293人,到2017年尚有貧困戶65戶,146人。全村有耕地153hm2,絕大部分為坡地,以紅棗為主。村民多以務農為生,有羊養殖戶10戶,羊600多只。長久以來,面臨以下諸多問題:
蔡家洼無村集體經濟。傳統紅棗產業受自然災害和病害影響,收成很低,質量不佳,無法形成優質產業,且已進入低投入到低收入的惡性循環。養羊都為散養,靠山上的干草和枯桿為生,若遇相關政策(圈養)影響,將對養殖戶造成不利局面。
道路崎嶇難行,村內無商店、農戶購買日常用品都靠摩托車上山下山,村內無小學,無幼兒園,適齡兒童要到鎮上去上學,農戶要付出更大的生活和教育成本,且因要隨行上學,村里的壯勞力多有流失。
絕大多數坡地,干旱,上水困難。土地零散,田間路難行。無其他資源。無田間水利設施。
2016年貧困戶中缺技術21戶,缺勞力17戶,因災14戶,因病8個,因殘4個,因學3個,缺資金3個。但致貧原因并非單一和客觀,也有很多主觀因素,主要是思想不開拓,自我發展方向不明了,發展動力不足。
村主任長期在外,成員合力不足,班子力量有一定程度弱化。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行事簡單粗糙,各項工作開展缺乏一定的積極主動性,對村發展方向不明確。村領導班子與村民缺乏有效溝通,政策宣傳不到位,導致村民對村干部的不信任感增加。
面對問題,第一書記沉著應對,從黨建工作入手,抓點帶面,針對問題,規劃發展,制定方案,積極落實。總體來說,先解決“人”的問題,再解決“事”的問題,只有團結一致,才能無往而不利。
2.1.1 提高黨員參與度,增強信心。多次召開支委會和黨員會,把村里的大事小情交給黨員討論,各抒己見,充分發揮黨員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組織黨員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主題黨日活動,增強參與感,使黨員產生主人翁的感覺,增強做事的信心和動力。
2.1.2 參觀學習,提高工作水平。組織黨員到先進村去現場參觀學習,讓黨員們不斷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如組織黨員們到石白頭鄉觀摩學習黨建工作和豬養殖項目,增強黨員的凝聚力;通過遠程教育學習和集中講課,增強黨員對黨的各項政策和黨內知識的理解,強化工作能力。
2.1.3 黨員干部以身作則,提高向心力。第一書記、支部書記帶頭坐班,值班,耐心接訪,細心處理群眾來訪事項,在工作和生活中率先垂范,以一個優秀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嚴肅紀律,嚴格按照坐班輪班時間安排,誠心誠意為農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扎實工作作風,落實工作效果,多次為村民解決在民政救助、教育扶貧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得到群眾的真心擁護。
2.1.4 加強溝通,和諧黨群關系。對歷史遺留問題和村財務問題與村民加強溝通,組織第一書記、村兩委和上訪村民四方座談,有理有據,將涉及問題一一給村民解釋,得到村民理解。如第二堡移民搬遷中因涉及到差額補齊,一度工作停滯,支部耐心對村民解讀政策,強調這個政策是為大家謀福利,并多方設法與村民溝通,最后搬遷意向達成率由原來的0突破到85%以上,黨群關系也由不理解轉變為理解、和諧。
2.1.5 改善條件,增強榮譽感。在第一書記的督促和協助下,完善了村戲臺、衛生所、黨員活動室、糾紛調解室、黨員遠程教育活動點等基礎設施和設備,更換了26塊黨建和脫貧攻堅內容版面,添置了學習園地、閱報欄、一臺打印復印一體機,爭取到了價值萬元的一套音響設備,專門建設了村黨支部榮譽欄。支部硬件條件大為改善,極大增強了黨員的榮譽感,提升了黨員參加活動的積極性。
2.1.6 檔案整理,黨建工作煥然一新。第一書記從黨建資料入手,對黨建各項會議記錄、學習情況進行資料整理,完善各類黨建檔案十本,督促黨員完成“兩學一做”學習心得體會,及時召開黨員大會,統一思想,慰問老黨員,組織黨員對黨支部環境衛生進行整治清理,使支部里里外外,煥然一新。
日常工作是群眾工作的基礎和著力點,“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種現象在村里尤為突出,農業部門幾十個科室,縣里幾十個部門,鎮里要落實到位就要將所有的任務下到村里,而村里因沒有落實工資體系,人員事務很不穩定;而對村民來說,每一件事、每一個政策都非小事,都會影響到黨群關系的穩定和團結,工作難度可想而知。作為第一書記,筆者極為重視日常工作,多次督促落實,身體力行,不斷扭轉村兩委工作態度和作風。
2.2.2 日常統調。第一書記積極融入村里各項事務,參與到村里日常工作中,如水質調查、產業化調查、黨員信息統計、殘疾人動態登記,慰問復員軍人等,跑遍了每一戶貧困戶,對非貧困戶也多次進行走訪。積極撰寫村里的各項發展規劃、產業發展方案、年度計劃;完善整理村兩委會議記錄、工作臺賬、年度總結等。
2.2.3 低保評審。2017年初開始,積極參與幫助村里按政策對低保申請戶進行統計、分析和計算,對群眾反映問題進行逐一落實,督促公示,通過對全村44戶申請戶逐一審核,最終落實18戶32人。
2.2.4 移民搬遷。蔡家洼村第二堡移民搬遷是年度大事,但因為需要村民首先補齊建房成本與補貼差額問題導致工作一度停滯,村民拒不同意交錢。第一書記調查后發現一是很多人不是沒有這個資金,而是不信任村干部,擔心此事有始無終。二是村干部有畏難情緒或是不作為。為此筆者采取三個辦法,一是苦口婆心,多次勸說,調解村干部之間、村干部與群眾之間矛盾。二是多次前往第二堡,給群眾遞煙拉家常,開會解釋相關政策。三是萬事開頭難,利用群眾的從眾心理,和“給”不如“要”的思想,鼓勵村干部的朋友先交,讓大家相信這是好事情,一傳十、十傳百,最后人人爭先恐后交錢簽協議,甚至常年在外省的也專門回家辦理此事,搬遷任務順利完成。
2.2.5 開展免費診療活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農村最大的貧困源之一。為了讓貧困戶能在家門口看得上病,及早發現,以能治早、治小、治好,利用醫療扶貧政策契機,第一書記積極與鎮衛生所聯系,確定時間和地點,于2016年底和2017年年中連續兩次在村里開展常見病免費診療和貧困婦女“兩癌篩查”,此舉深受群眾歡迎。
2.2.6 捐書助學等。第一書記到村后,根據村里文化教育和農業生產現狀,積極聯系所在單位,贈送農戶《二十四節氣與山西農事》200本,煙霧機和機動噴霧器各一臺;植保植檢總站蘭副站長個人捐贈小學生《愛的教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50本。共計9 000余元。
穩定才能發展,駐村時難免遇到糾紛和矛盾,作為第一書記,筆者從公平、公正、公開的角度,主動參與協調一些村干部涉及其中的難以調和的糾紛和矛盾,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為村經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3.1 村兩委團結問題。村兩委能否團結決定了各項事務能否事半功倍,產業能否順利發展。對于蔡家洼來說,村兩委團結實質是村支書和村主任能否團結。我了解到兩人在這一任上多次有過矛盾,就抓住機會,利用全村發展產業的契機,多次與兩人溝通與交流,讓他們明白,目前是蔡家洼千載難逢的良好發展機遇,只有團結成一股勁,才能方向明確,全速發展,不負群眾期望。經過協調,村兩委班子在產業發展問題上達成一致,村集體經濟走上快速發展道路。
盡管利妥昔單抗毒性較低,但不能降低EBV-PTLD的復發率,遠期效果不理想,且可能導致受者產生腫瘤溶解綜合征、長期B細胞缺乏所致的低丙種球蛋白血癥、腸穿孔、巨細胞病毒再活化等[18-19]
2.3.2 上訪問題。村民因村財務問題引發上訪,第一書記多方了解情況,發現很多問題主要在于缺乏溝通,村民產生誤解,經過多次與村民面對面勸說,把問題擺出來,一個一個進行解釋和分析,以及組織三方協調,村里告狀的漸漸少了,再加上積極引導,村民們把心思和力量集中到了產業發展上。
2.3.3 征地問題。在征地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理解,釘子戶,如王愛強、高如金等,提出了一些近乎刁難的要求,面對這些難題,第一書記挺身而出,入戶進行調解,問清問題所在,入情入理,對癥下藥,解開心結,順利完成了征地工作。
2.3.4 意外糾紛。在村里因戲臺占用、光伏公司在施工中不慎傷及棗樹引發村民和村干部、村民和企業之間的糾紛,第一書記并沒有退縮,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積極幫助村里協調解決,使村里和各項工作能順利開展。
產業發展是蔡家洼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與鎮領導協商和積極爭取,2016年、2017年村扶貧資金共達到70萬元。如何利用扶貧資金成為大會小會討論的主題,為此,我查閱大量資料,問詢相關部門,撰寫了驢、豬、羊、牛等養殖發展方案和光伏發電發展方案,但是因為發展思路的問題,對于村主導產業的確定一直無法達成一致。作為第一書記,筆者一度很困惑,但在與楊海波副縣長一番談話后靈機一動,再與支書、村主任一合計,何不以林下散養雞為基礎,把眼光放長遠,利用蔡家洼地處白云山旅游區、東方紅紀念館和磧口旅游區三角線及黃河邊緣的地理優勢和獨特地形地貌,運用“互聯網加”的模式,將種植、養殖和觀光旅游結合起來,做一個惠及子孫后代,綜合一體化的鄉村旅游項目。為此筆者還自學了電腦制圖,親手制作了“蔡家洼鄉村旅游總體規劃圖”,在思路完善后這個項目頓時也讓鄉鎮領導眼前一亮。在之后多方蹉商,由鄉鎮書記牽線,財政局、水利局等部門伸出了援手,經過兩個月的工程實施,目前全村各項產業按計劃進展順利。
全村以傳統紅棗產業、光伏發電、土雞散養三項產業為基礎,進行深度融合,全力發展鄉村休閑觀光“產出型”旅游。
3.3.1 傳統紅棗產業。以合作社為載體,第一書記積極幫助我村爭取了紅棗提質增效項目1100畝。目前已經根據該面積向村民按流轉比例發放石硫合劑、苦參堿和有機肥,深受農戶歡迎。改良嫁接優質紅棗品種項目開始并不被農戶接受,因嫁接后一兩年沒有產出。經過第一書記和村兩委多次勸說,分析紅棗產業形勢,使農民逐步接受,最后全村改良嫁接面積超過800畝,超出原計劃面積一倍以上。
3.3.2 光伏發電產業。第一書記協助下,積極尋找合作企業,驗證公司資質,談判落實,勘察實施地點,組織召開村民大會,決定共投入資金29.6萬元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30千瓦。該項目年收益在4萬元以上,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3.3.3 “實打實”土雞散養。第一書記積極引導和協助,以支村兩委牽頭、臨縣蔡家洼種養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吸納11戶貧困戶土地入股,扶貧資金40萬元,創建“實打實”品牌土雞散養。其中土地流轉面積6hm2,帶動貧困戶63戶,146人,帶動其他農戶45戶,144人。主要經營三項業務:土雞新品種的選育、特禽養殖和銷售、土雞及土雞蛋的養殖銷售。爭取2017年內達到存欄1萬羽,年產土雞蛋5萬枚,銷售成年土雞1萬羽,實現100萬元的營業額。目前已經完成養殖場圍網,道路修整1 700米,兩個養殖區雞種配置齊全,共購雞種5 000只。
蔡家洼位于克虎鎮西北部,距離鎮政府5km,地域廣闊,位置優越,且旅游資源豐富,和白云山隔河相望,和磧口一路相連。具有丘壑之險、山泉之凈、棗花之香、城堡之古、桃源之幽的美麗景象。隨著近幾年臨縣經濟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太佳高速的新建,沿黃旅游路開通,S104省道擴建,為蔡家洼村的鄉村旅游項目更是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難得的發展機遇。
2017年,蔡家洼村以傳統紅棗產業、光伏發電、土雞散養三大產業為基礎,深度融合,以創建休閑旅游新農村為目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觀光“產出型”旅游。全力打造“一堡、一湖、兩百、四區”的旅游勝景(一堡:古城堡群落,彰顯歷史文化特色;一湖:九曲山泉湖,盡顯丘壑之險和水蝕浮雕之奇;兩百:百鳥園和百棗園,各種散養禽類,“實打實”品牌土雞養殖;百種棗樹競相爭綠,令人目不暇接;四區:分別是游園闖關區,滑沙區、狩獵區和農家樂區,無窮樂趣盡在“玩”中,體驗鄉風鄉情鄉愁,品味鄉土食品盡在“農家”),并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倡導文明新風,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快經濟和農村各項事業發展。該項目具體是從沿黃公路入村口按照由西向東的順序,結合地勢地形,劃分為百棗園區、百鳥園區、游樂園區、農家樂區四個大區。最終形成以多種養殖、多品種棗樹觀賞、舊城堡恢復、九曲山泉湖為基本架構,紅棗采摘、散養蛋、雞及特種魚出售為新增產出價值,狩獵、滑沙、闖關為休閑娛樂,舊城堡、農家樂為歷史人文的綜合鄉村旅游項目。
在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第一書記積極獻策,完成了“蔡家洼鄉村旅游整體規劃圖”,“ 蔡家洼鄉村旅游工程項目發展規劃”,“蔡家洼入村彩門設計”、“ 蔡家洼鄉村旅游工程項目預算”,設計了百鳥園區介紹和蔡家洼村版面。在工程建設中,多次實地勘探,與村兩委共同探討發展規劃,遠景設計,幫助促進村產業發展。目前初步統計已經投入120萬元,百鳥園區初步建成,百棗園區河灘蓄水井完工,古城蓋頂引水管道鋪設基本完成,新建變壓器安裝完畢,1 800米路面修整、硬化正在施工中。
3.5.1 光伏發電產業脫貧。光伏產業實施地點為蔡家洼村委會所在地房屋頂部空間開闊處。投入資金29.6萬,安裝6組共計30千瓦光伏發電設備(包括電纜等配套設備)。產權歸村集體所有,收益賬戶為村集體賬戶。按預計年收益40 800元計算,40%共計16 320元歸村集體集中使用。剩余資金24 480元中60%計14 688元按276人分配給貧困戶,人均年收益53元左右;40%計9 792元按人分配給非貧困戶247人,人均年收益40元左右。管理人員的選擇及集體資金部分具體分配辦法由支村兩委班子視情況研究決定。
3.5.2 “實打實”土雞散養脫貧。蔡家洼村以“實打實”土雞散養為契機,加強“支、村兩委+合作社+貧困戶”四個主體的合作互動,通過六種模式,實現產業帶動脫貧,簡稱“4+6”模式。
1)土地分紅脫貧模式
有土地流轉條件的貧困戶以土地入股,每667m2地以每年按200元入股分紅。
2)務工增收脫貧模式
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組織起來,就近在園區打工,每人每年可增收4 000元以上。
3)飼料統銷脫貧模式
貧困戶通過與合作社簽訂協議,統一實施構樹、紅棗、南瓜為主的優質飼料種植和回收,增加收入。
4)資產收益脫貧模式
將財政扶貧專項資金中按政策規定設為70%為貧困戶扶貧股,30%為集體股,確定保底收益和浮動分紅。
5)輻射帶動脫貧模式
由合作社向有意愿單戶養殖的貧困戶免費提供雞苗、技術,并負責銷售和回收。貧困戶通過飼養增加收入。如果一個貧困戶利用勞動之余的時間養200只雞(150只母雞、50只公雞),200只雞每天消費40~60元,產蛋90枚,收入90元,減去開支,每天掙30~50元,一年產5個月,合計4 500~7 500元。
6)電商促銷脫貧模式
合作社加入電商平臺,并組織有經驗和能力的貧困戶通過淘寶、微商等途徑,把貧困戶的優質紅棗和其它農副產品銷售出去,進一步提高收入水平。
4.1.1 第一書記的心理定位。入村以來,經過多次會議和村務辦理、村情調查,第一書記往往不自覺就成為文書工作的執行者,我覺得第一書記要跳出文案工作,從大方向上來把握全村發展,要成為策劃者、督促者、協助者和監督者,既要成為村兩委的監督人,又要成為群眾的貼心人。
4.1.2 團結的重要性。在財政局考慮將“百棗園”投資投入前,還有另外一個村位置在白云山對面,黃河大橋邊,優勢更加明顯,但是在與財政局負責人一起座談時,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團結一致的表現打動了該負責人,最終將該項目投入到村鄉村旅游中,實踐證明,只有團結才能穩定,只有團結才能謀發展,只有團結才能真正出實績,只有團結才能將村里的事業做大做好。
4.2.1 資金短缺。目前蔡家洼村在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中最大問題是資金問題。該項目根據資金量分為三期工程。一期工程以百棗園區和百鳥園區為主;二期工程以游樂園區為主,三期工程以農家樂區、九曲山泉湖建設為主。共需要投入資金1 030.8萬元。但目前僅籌集各類資金180萬元,急需要各方伸出援助之手。
4.2.2 政策理解。蔡家洼村產業發展面對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多個主體,資金的使用程序和規則也是產業發展中遇到的一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對資金性質的劃分,政策的具體執行標準,收益的劃分都需要專業人士的指點。
4.2.3 銷售渠道。目前蔡家洼村散養雞產品尚未成形,品牌也未打出,銷售渠道也面臨競爭壓力大,電商渠道未開拓的難題,如何把自己優勢充分宣傳出去,把散養雞和旅游產品推廣出去,是建設初成后的一大考驗。
農經動態
發改委:加大政策協調落實力度 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
9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全國發展改革系統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政策措施落實工作視頻會,推動各地抓緊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下半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的決策部署。
會議對下半年重點工作進行了逐項解讀,對與地方工作聯系緊密、需要地方進一步細化實化的工作進行了強調,指出各地需要高度重視,深入動員部署,進一步加快行動,以問題為導向,加大政策協調落實的力度,牢牢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全面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
1004-7026(2017)17-0019-04
文獻標志碼: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09
鄭衛鋒(1975-),男,高級農藝師,單位:山西省農業廳植保植檢總站,植物檢疫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