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華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 蚌埠 233030)
縣域電商的影響效應研究
——以安徽省績溪縣為例
□吳青華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 蚌埠 233030)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時空概念,使得大城市的中心地位被弱化,地域發展更加棋盤化,從而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本文從縣域電商與地方經濟的關系談起,并以“聚土地”為案例,基于不同利益主體的視角,就電子商務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以及項目本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
縣域電商;縣域經濟;績溪模式;土地流轉
“郡縣制,天下安”,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一直占據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我國縣域人口約9.6億,占人口總量的70%;而縣域經濟總量和社會消費總額卻分別占全國的56%、50%左右,這表明我國縣域經濟尚處于經濟的邊緣化水平,但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突破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瓶頸,為長期處于劣勢的縣域經濟帶來了新契機。縣域電商就是縣域經濟與電子商務在互聯網背景下深度融合的產物。安徽省績溪縣的“聚土地”項目作為第一個互聯網私人訂制農場,是縣域電商的典型代表,通過線上推廣營銷和線下產品、服務的配套,將電商與實體經濟有機融合,實現了績溪經濟的躍進式發展,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要以電子商務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旨在通過電商輻射作用賦予各地平等的發展機會,挖掘廣大的縣域市場潛力,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從效益上看,電商利用迅速崛起的網絡,有利于資源重新配置,拓寬傳統產業消費半徑,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經濟效益;從產業鏈看,縣域電商通過將傳統產業信息化,轉變傳統的生產、分配、銷售和消費方式,延長產品產業鏈;從供求關系看,電商借助現代科技預測未來市場需求量,有利于緩解當前結構性供需失衡的局面,提高產品邊際效率。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縣域電商契合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有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
良好的經濟基礎是縣域電商發展的重要條件,數據表明,中國電商百強縣大都分布在沿海區域,浙江、江蘇、福建囊括了 70%的份額,僅浙江就占了其中41個席位,[1]可見縣域電商發展與地方經濟密不可分。電商發展需要合力線上線下資源,同時借助發達的物流系統,縣域電商才能充分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區優勢。從這個角度看,要發展縣域電商就必須結合本地實際,利用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提升地區品牌知名度,形成互利共生的經濟發展模式。
“聚土地”利用互聯網思維經營農莊,農戶將土地使用權流轉給電商公司,電商公司又流轉給消費者,消費者可獲得土地產出和農家樂體驗,農戶則可獲得土地租金、工資和旅游休閑收益。活動推出的5天時間內點擊量就達5億,累計咨詢人數超過30萬,實際購買人數達3 560人次,銷售額總計228萬元,由于“聚土地”取得的重大成功,故也被稱為“績溪模式”。
2.2.1 績溪模式的微觀效益分析。“聚土地”是以需求為導向的電商模式,通過將土地使用權在電商平臺上預售,再根據銷售情況確定土地流轉的具體方案。這種模式不再是簡單的“生產—銷售”環節的延續,而是旨在對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供求結構,增加有效供給,解決當前農地產銷不匹配的難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人們越來越偏好于原生態產品,而“聚土地”承諾的正是這樣的無公害產品,契合現代人的“綠色”生活理念,符合消費者需求;傳統的農耕作業每年只給績溪農戶提供每667m2600元的勞動收益,而“聚土地”除了給他們帶來每667m2800元的租金和每月2 500元的工資,還有額外的旅游休閑收益。[2]基于“理性人”假設,由于農戶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有了顯著性增長,農民生產積極性將大幅提高,土地閑置局面將得到改善,最終有利于農地資源充分利用,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耕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2.2.2 績溪模式的中觀效益分析。縣域經濟依托產業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也將改變縣域的功能與結構。績溪位于皖南山區,土地零散,難以做到成片經營和集約化發展。“聚土地”將績溪的資源優勢特別是作為聯合國綠色產業示范區和國家生態建設示范縣的稟賦發揮到極致,深化農業功能,推進績溪農業集約化發展。“聚土地”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商業模式,訂單化的生產方式以產品市場調動要素市場,匯集大量外流的勞動力,吸引電商資本流入,競爭性的市場環境又有利于技術進步和企業家精神發揚,探索出一條電商助力縣域經濟的發展道路。該模式將顯著帶動集倉儲物流、運營推廣、人才培訓等一體的電商服務業的發展,延長服務鏈;通過將各市場主體聚集在一起,形成集群效應,帶動區域二、三產業發展。績溪以電子商務帶動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地方性特色產業,走新型生態休閑旅游道路。
2.2.3 績溪模式的宏觀效益分析。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中指出“電商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同步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聚土地”采用預收款方式可以預先知道服務信息,以便安排農業生產,這種信息化的運作模式能使產銷及時匹配,減少不必要的產能過剩,符合農地供給側的改革要求;“聚土地”通過接入互聯網+,有利于深度挖掘細分市場,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轉變績溪生產模式,體現了電商在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發展中的作用。隨著“電商扶貧”被提上日程,績溪模式的指導意義便日益凸顯,貧困戶可以從中提高現代農業意識,轉變生產經營理念,從而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績溪模式的嘗試有利于在全社會掀起電商熱,發揮電商的輻射作用,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升級,使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同時助力社會誠信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聚土地”項目土地流轉環節最終落腳于消費者,因此消費者是最大的風險承擔者,若無法保障其利益,勢必會影響項目運轉。在生產過程中,績溪土地的零散性導致農戶分散生產,加大了監督的難度和成本;在收獲過程中,測度技術的不規范致使無法準確衡量農產品安全食用指標;在郵寄過程中,農產品的易腐爛性和物流基礎設施的不完備性增加了產品在運輸過程中遭受破壞的可能性,由于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客戶合法權益也就難以保全。
“聚土地”涉及眾多利益主體,彼此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只有各主體的利益保持在均衡水平,才能實現最終的利益共享。績溪農戶盈利方式分為土地租金、勞動報酬和農家樂收益,其中前兩種與投資方、電商公司關系密切。隨著農業補貼不斷加大和政府對“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聚土地”獲利空間不斷增大,這時若不能調整原有的利益機制,農戶利益將無法有效跟進,其工作積極性勢必減弱,甚至致使部分人不愿意繼續簽約,最終影響“聚土地”運轉。
農產品電商的成功離不開發達的物流業。參與“聚土地”一期的用戶70%分布在蘇浙滬皖等地,內蒙古、北京、深圳、海南等地也有所分布。物流業物價顯示,每千克農產品到上海、北京、海南的物流費用分別為10元、15元、18元,其價格甚至超過了農產品本身的價值。[3]農產品的保鮮時間又極短,為了保證質量就需要冷鏈技術的支持,這無疑增加了原本就偏高的配送成本,壓縮了電商企業從中獲利的空間,加大了項目運營的風險。
“聚土地”作為縣域電商的典范,成功帶動了績溪經濟發展。為了縣域經濟能更多樣化發展,這里給出從績溪模式得到的幾點啟示:
一是巧用科技進步,發展電商產業。績溪模式借助電商平臺將土地流轉給消費者,而不再是盲目生產,避免了供求不匹配的局面;冷鏈技術的發展延長了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保鮮時間,保證了食品質量。績溪模式的成功仰仗于科技進步的時代動力,表明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持,尤其是承載巨大轉型壓力的縣域更要注重發展創新經濟,在當前背景下,就是要加快電商模式建設,培育地方新興產業,提升經濟實力。
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發掘特色產業。“聚土地”的成功在全國反響巨大,使土地流轉擴展到家禽、牲畜、果樹等方面,很多地區也因此享受到了紅利。然而經濟發展應當適合自己,而不只是跟風模仿。義烏以小商品而聞名,石獅因服裝業而出名,其電商模式正是以此為基礎而發展的。相比之下,績溪制造業基礎不夠發達,卻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和旅游資源,于是發展了“聚土地”。電商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將電商平臺與特色產業有機融合,只有綜合各方因素,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掘特色產業,制定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才能形成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三是協調各方作用,確保利益均衡。縣域電商市場通過合理匹配電商群體需求,以實現系統內的平衡。“聚土地”借助互聯網平臺流轉土地,消費者利用價值規律做出訂購行為,農戶根據消費需求安排農業活動,其成功的源泉在于聚劃算以平臺優勢集聚力量,突破了地域局限,快速對接城鄉需求。縣域電商是一個大生態系統,融合了包括政府、企業、網商等多元化的利益主體,他們各自從電商模式中受益,但當利益分配不均衡時,系統就會不穩定,這時就需要發揮政府、協會、服務商等利益主體的協同作用,找出利益均衡點,制定合理的產業標準和平臺規則,形成各自的合理定位,以尋求價值的帕累托最優,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動縣域經濟向電商模式轉變,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1]葉健.縣域電商跨省對比:皖軍缺什么?[J].決策,2015(9).
[2]胡桂芳,王艷榮.土地流轉和電商結合發展現代農業的探索——安徽省績溪縣“聚土地”項目調查[J].農村工作通訊,2014(13).
[3]王璐.“互聯網+”現代農業下涉農電商發展新探索——基于安徽省績溪縣“聚土地”項目調查[J].現代商業,2016(8).
1004-7026(2017)17-0030-02
F812.45;F323.8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13
本文屬2016年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縣域電商的影響效應研究——以安徽省績溪縣為例》(項目編號:201610378684)階段性研究成果。
吳青華(1996-),女,漢族,福建三明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