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婧 吳 可 過東琴 洪 玲 張瑞瑞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垃圾圍村”問題研究
——以安徽省蚌埠市吳大臺村為例
□黃小婧 吳 可 過東琴 洪 玲 張瑞瑞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隨著農村的經濟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農村生活垃圾也日益增多,“垃圾圍村”現象也不斷的出現,嚴重的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村民的日常生活,成為了目前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課題以安徽省蚌埠市吳大臺村為例,重點分析了垃圾存在問題的現狀,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和主要解決方案。
垃圾圍村;現狀;危害;策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包圍城市”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但遺留在現有農村中的各類問題還較為突出,例如環境問題就急需解決。當前的農村人民生活質量普遍提升,但是同時食物殘渣、日常生活廢物等堆積嚴重,沒有得到正確的處理,給農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近年來,安徽省蚌埠市吳大臺村的經濟迅速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隨之而來的也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與城市的垃圾處理問題相比,農村的垃圾處理沒有系統的體制也沒有嚴格的監管制度,“垃圾圍村”現象由此產生。如果此類“垃圾圍村”問題得不到足夠重視,不能得到恰當處理,那么,日積月累,農村的大面積土地將被垃圾占去大部分,被垃圾包圍的農村空氣將不再清新,垃圾產生的固體、液體廢物將無法排放,甚至釋放出有毒氣體危害人民生命。因此,“垃圾圍村”問題亟待解決。
2.1.1 垃圾數量大,處理方法粗糙。隨著安徽省蚌埠市吳大臺村經濟水平的提升,其制造的垃圾種類、數量都在逐漸增加,不僅有日常生活垃圾、牲畜糞便、秸稈、廢棄電池等,還有很多醫療廢棄物、農藥包裝袋、塑料制品等等。沒有系統的垃圾處理技術和標準,所以當地的垃圾處理依舊處于空白狀態。目前當地的垃圾大多都被隨意的丟置在河道中、道路兩旁等地方。在處理方面,也沒有對垃圾進行統一的分類,只是由當地的村民對其進行簡單的填埋和焚燒。因此跟多垃圾例如電池、塑料很難被降解。長久以來,垃圾數量逐漸增多,“垃圾圍村”現象出現。
2.1.2 村民缺少環保法律意識。由于大多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意識到垃圾對村民的生活。健康產生的危害,其頭腦中缺少系統的環境保護意識,對于產生的垃圾隨意的丟棄,而不考慮對生活的環境所產生的危害,致使農村垃圾問題越發嚴重。
2.1.3 垃圾處理政策不完善。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當地垃圾相對于城市而言規模較小,垃圾量也不夠,很多適用于城市的垃圾處理政策并不適用與農村地區。政府對其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給予相應的資金、政策、人力的支持,也沒有對當地的垃圾處理、環境要求提出明確的要求規定。所以蚌埠市吳大臺村整體呈現出臟、亂、差、臭的景象。
2.2.1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水體。“垃圾圍村”現象的出現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農村在大眾的印象當中都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的“世外桃源”,但是由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垃圾數量的增多以及當地村民對垃圾的處理多采用填埋、焚燒等形式,農村早已經失去了其本應該有的面貌,環境污染尤為嚴重。隨著時間的推移,垃圾數量越來越多,積累在河道中、道路兩旁,不僅散發出惡臭氣味,還因為任意焚燒產生了很多有毒氣體,此外垃圾還侵占越來越多的土地,一些難降解、污染性強的垃圾還會嚴重污染土壤、河流,危害水腫生物以及農作物的生產。
2.2.2 危害人體健康。環境的污染必然會危害人體健康安全,垃圾中存在多種細菌、病原體以及有毒有害物質,會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多種疾病,危害村民的健康。例如很多垃圾直接扔在河流、道路兩旁,一些農藥包裝袋、電池、溫度計等具有很多有毒物質,其滲透到土壤、河水中,使蔬菜、瓜果、農作物中都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最后通過食物鏈的傳遞,最后都被人類所吸收,停留在人體當中,并且農村人大多引用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這些垃圾中的有毒物質很有可能進入到村民的引用水中,嚴重危害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態。此外村民將隨便將一些瓶瓶罐罐、注射器等醫療用品任意丟棄在房屋周圍,農村很多小孩子的自我安全保護能力又比較差,經常隨便撿拾一些廢棄垃圾當玩具,不僅不衛生,還有很多細菌病毒、有毒物質,危害孩子的健康。
2.3.1 村民的環保意識薄弱。村民長期居住在農村這樣的環境中,并沒有形成環保意識,早已經養成了垃圾隨意丟放的行為習慣,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更有一些行為比較惡劣,完全不理會相關垃圾處理的相關規定,其生產的垃圾要么就隨便扔到房前屋后,要么就順便扔到離家遠一點的馬路邊、河道中,完全不去思考垃圾是否可降解、會對周圍環境和對村民的身體健康有怎樣的危害。正是因為這些村民的環保意識薄弱、不理解垃圾的隨意丟棄對自身的生活安全有眾多不良影響、自我管理要求意識差,所以才導致農村不斷出現“垃圾圍村”現象。
2.3.2 相關垃圾處理手段缺失。通過農村與城市垃圾處理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農村完全達不到城市的垃圾處理、環境保護所運用的手段方法,城市的垃圾處理在資金、政策、人力、文化素質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了有效的處理。但是對于農村垃圾而言,并沒有一套系統又科學的垃圾處理機制。處理方法相當簡陋,沒有統一的垃圾回收處,也很少進行廢品回收利用。采用簡單的焚燒與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并且不對垃圾進行分類導致很多垃圾長時間不能被降解,長時間的垃圾堆積就產生了“垃圾圍村”現象。
2.3.3 政府重視程度不高。調查看出,政府沒有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農村的垃圾處理之上,對于農村的垃圾處理也一直處于應付被動的局勢。政府的重視程度不高主要體現資金、政策、監管力度不到位這三點。由于鄉鎮級的財政資金不高,村民的個人收入也并不富裕,所以垃圾處理的相關基礎設施也不完善,垃圾箱、垃圾池的配備不夠齊全,保潔人員的配備也不足。在者政府也沒有相關政策來支持垃圾處理,沒有健全有效的監管政策,村民本身的自我約束管理能力就差,加之沒有強有力的監督政策,“垃圾圍村”現象很難被改善。
很多村民的受教育水平比較低,對于環境惡化的危害了解的不夠細致全面,沒有系統的環境保護意識。因此,在采取相關政策處理農村垃圾問題之前,要加強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宣傳文化冊、標語、廣播、宣傳欄等形式來向村民宣傳垃圾堆放的危害、環保的重要性。還可以向村民展示一些典型的美麗農村視頻、照片,讓村民自覺有意識的擁有環保意識,主動的創建新農村。這樣政府提出相關政策之后村民也可以有效的實行。
當地“垃圾圍村”現象的出現不僅與村民的思想覺悟有關,更與相關的政府人員的認識覺悟息息相關。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今天,各級政府不能一味的緊抓城市建設,而忽略農村建設,并且在進行農村建設的同時,不能先來重點發展經濟,然后再搞環境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級政府一定也要有這樣的思想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是矛盾體,而是要共同發展進步,甚至說環境保護要先于經濟發展。因此在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之前一定要搞好農村的環境建設問題。
垃圾處理是農村活動的一項重大問題,對其的處理一定要有系統、科學的方法。首先結合當地的實際問題出臺相關政策,對垃圾實行“收集、轉運、處理”的模式基本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并且容易操作實施。對于政府而言,一定要將農村垃圾治理的問題放到重要位置,嚴格實施政府分級管理制度,市、縣、鎮、村一級管理一級,堅決嚴格的落實相關垃圾處理政策,實現垃圾的“收集、轉運、處理”。在垃圾收集處理的時候,要嚴格監管垃圾的分類處理,對是否可循環利用、是否無毒無污染都進行細致的分類,做到資源的合理化運用。
為了確保農村垃圾治理的相關政策和方法可以有效順利的實施,一定的資金是必不可少的,雖然農村的經濟水平尚不能達到城市居民水平,但是為了長遠打算,也應該鼓勵村民共同集資,為完善當地的基礎環境保護設施、改善農村環境問題貢獻出一份力量。此外,各級政府也要重視農村環保問題,拿出專項資金,投入到農村垃圾處理的工程當中。還可以積極拓寬集資渠道,爭取國家資金的同時,吸引社會人士、環保機構對其進行捐獻,從而在農村設置足夠的基礎設施,還要打造一支專業化的農村保潔隊伍,保證農村清潔到位。
對于政府而言,建立嚴格的管理監督制度督促其將垃圾處理工作落實到位,對其實施相應的獎罰制度,并將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列入到政府的成績考核之中。對于村民而言,長期的生活使其養成了隨意丟棄垃圾的習慣,在一系列的垃圾處理政策、方法實施之后,還要建立嚴格的管理監督制度,對其實行嚴懲重獎制度,以約束村民的日常行為習慣,使村民逐漸形成環保意識。最后對保潔人員也要提出相關管理要求,以保證其及時、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務。
在農村經濟水平逐漸發展的今天,農村垃圾生產量逐漸增多,“垃圾圍村”現象的產生要引起政府、村民的重視,依靠從上至下的力量,制定相關的處理方法,共同創建出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新農村,真正意義上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1]韓智勇,梅自力,孔垂雪,等.西南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特征與群眾環保意識 [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5(3):314-319.
[2]趙晶薇,趙蕊,何艷芬,王森,安勤勤.基于“3R”原則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v.24;No.165(s2):263-266.
[3]岳波,張志彬,孫英杰,李海玲.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特征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4(6):129-134.
1004-7026(2017)17-0032-02
X3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14
本文屬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垃圾圍村”問題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吳大臺村為例項目(項目編號:201610378709)階段性研究成果,指導老師:黃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