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敦新
(鎮原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局 甘肅 鎮原 744500)
鎮原縣肉羊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張敦新
(鎮原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局 甘肅 鎮原 744500)
為了推進鎮原縣現代畜牧業示范縣建設,推廣肉羊養殖實用技術,提升肉羊產業發展水平,針對全縣肉羊產業發展現狀,提出相應對策及建議。
肉羊產業;養殖技術
鎮原縣有著傳統的肉羊養殖習慣,近年來,全縣累計飼養法人肉羊品種主要有小尾寒羊、新疆細毛羊、特克塞爾羊、多賽特羊、薩福克羊、湖羊、杜泊羊、隴東黑山羊、內蒙絨山羊、波爾山羊、遼寧絨山羊等11個品種,尤其是隴東黑山羊,羊肉膻味小,營養價值高,品牌效應明顯。
全縣現有天然草地13萬hm2,人工草地6萬hm2,發展肉羊空間較大。全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秸桿資源量為60.7萬t。可利用秸桿資源46.74萬噸/年,飼草資源理論載畜量120.5萬個羊單位以上,目前載畜量只有108萬個羊單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羊肉產品消費群體逐年擴大,而養羊數量有所下降,有利于農區大力發展畜牧業,開拓市場,增加份額。從區位看,鎮原縣地處全國農牧交錯帶,與西安、蘭州、平涼、寧夏等大中型城市聯系緊密,道路暢通,有利于實現羊產品近距離銷售。
從養殖效益看,羊產品價格一路走高,全縣目前活羊13~15元/500g,黑山羊最高可達18元/500g,羊絨價格120~150元/500g,羊毛羊價格也有5~8元/500g。從市場需求量看,羊肉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續上升態勢。
一是大多數養殖戶長期盲目的混亂雜交,使基礎母羊血緣復雜,品種多樣,基因雜交優勢不明顯。二是良種種羊價格高,一般養殖戶難以接受。三是良種利用率低,多數養殖場包括原種場都采取本交,擴繁面小,種公羊的優良性狀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四是一般種羊場生產的種羊達不到良種標準,影響了改良效果。
經調查,大多數養殖戶肉羊飼草中缺乏紫花苜蓿、甜高粱、燕麥草等優質青綠飼草,而是以玉米秸稈、麥草,糜草作為主要飼草來源,且這些粗飼料只是鍘短飼喂,未經過粉碎、青貯、氨化等精細加工方式,造成飼料浪費嚴重。
羊只生產由放牧向舍飼、由散養向規模化,飼養方式的改變使得羊的疫病流行加劇、危害加重。如在散養中很少發生的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羊口瘡,還有飼養管理不當造成的各種營養代謝病,已經成為危害規模化羊場的主要疾病,同時布病等傳染性疫病在飼養過程中可隨時發生。
現有企業加工轉化能力弱,大部分靠活羊外銷,沒有形成大批量規模化的商品生產,對外有效供給能力較差,私屠亂宰現象普遍。
在保護好本地品種資源的同時,有計劃地進行良種引進,要把好引種關,重點抓好引種后的管理問題。避免走“引進—退化—再引進”的路子;推廣實施同期發情、人工受精等繁殖技術,提高種公羊利用率;要加大投入調動地方各級、各部門龍頭企業等牽頭實施品種改良和技術推廣,推動良種化進程。
落實紫花苜蓿種植,加強飼草建設,增強牧草加工企業帶動力,發展訂單牧草收購,利用科學的方法對牧草進行加工處理,提高營養價值和飼喂價值,解決牧草在空間和時間上供應的不平衡。
推廣不同生理階段羊的特點分段飼喂,倡導母羊分戶飼養,發揮散戶低成本的優勢,羔羊集中育肥,發揮規模場的技術和資金優勢,同時制定羔羊育肥標準化規范,即發揮羔羊育肥潛力,提高經濟效益,又促進產品安全同質。
在肉羊飼養全過程中,要制定防疫程序,開展程序化防疫,加強基層獸醫防疫機構建設,加大人才培育和設備投入力度,推廣養殖疾病防控技術規程,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規模羊場是今后肉羊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要通過技術培訓為養羊產業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1004-7026(2017)17-0037-01
F326.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18
張敦新,男,漢族,生于1968年4月25日,1990年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本科學歷,2000年獲得畜牧師任職資格,現為鎮原縣農牧局畜牧師,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局副局長,長期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和農村經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