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越亞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9)
農村集體經濟之資源集中產業分紅模式的探討
□姜越亞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9)
隨著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轉型已經成為一個正在發展的過程,包含農村集體經濟資源集中化、產業化、經濟收益分紅、科學管理等。農村經濟將以獨立的姿態與城市經濟相輔相成,正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力量。本文將從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狀況的變化分析,試圖探討農村集體經濟中資源集中化產業化發展方向,把握農村經濟新方向。
農村新經濟;農村經濟產業化
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改革開放前相比較農村經濟有了突破性地發展。在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的變化主要在于農業基礎的大發展以及農業為工業化服務儲蓄力量。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業產量提升,農村人口增加,進城務工的現象越發廣泛,在長時期內“農民工”一詞成為社會熱門。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入城定居、發展城市直接促進了城市化與國家工業化的發展。在這個時期,國內經濟發展迅速,而農村經濟完成了改革開放為節點的農業經濟向農業服務工業促進工業大發展的身份轉變。
伴隨城市化程度提高,城市化進程放緩,市場經濟發展,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城市化促進了經濟發展,城市熱使得人口紛紛涌入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土地使用率降低。
農村經濟在城市化爆炸式發展期被忽視,而此時城市化放緩,國家面臨產業轉型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轉折點也正式出現。農村經濟轉折中長期被忽視的農業將煥發出新的活力。新農業一改大多數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從農業科學化、產業化、資源集中等多個方面來形成新的農業經濟面貌。“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是現代科技設備與產品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廣泛應用,如應用農業機械以代替人力與畜力、施用化肥農藥以提高產量、選育良種以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等。機械技術、化學技術和生物技術是構成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技術體系。”除去利用現代化技術外,產業化將形成市場性農業,將農村打造成城市化中大城市下廣分布的小城鎮模式。
農村資源集中化將體現在土地資源集中、灌溉系統完善、市場化管理。
長期以來農村資源分散,產值低,將土地資源集中承包的方式已經逐漸出現在農村。這種方式促使市場經濟進入到農村領域,類似于集中蔬菜基地、花卉基地、養殖場等形式的市場運作給農村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收益。而集中資源是建立于農民自主性集中有限資源,擴大價值。“農村要發展,就必須進行農村資源的整合,就必須把農村資源整合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統籌規劃,實現1+12的效果,從而全面推進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這不僅是政府,更是農民、市場、社會等多方主體必須深入思考并積極參與的問題。”[3]農村資源整合上,有效地將分散的土地資源集中,由村與鄉鎮一級農民自行自愿參與并制定整體發展規劃。統一的經濟作物和統一規劃將更有效實現市場化和利潤轉換。
資源集中打造為城市系統服務的統一的蔬菜基地、養殖基地,由農民土地使用率及投入按比例進行年、月分紅制度,將農村經濟轉型產業化運作,有效提升資源使用率,并結合城市形成農村城市相輔相成的發展模式。
分紅模式的建立是農村產業化的新出路,不僅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運作的體現,更能夠加強農民參與度,公平合理創造產業環境。同時,在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上,正確的分紅制度將有效激發農民積極性與參與度。
以城市為主體,農村產業服務城市,形成城市帶動農村經濟,農村城市相輔相成的局面。在鄉鎮農村的產業化發展中建設小鎮經濟,以城市為中心輻射的鄉鎮一級優勢經濟。新城鎮化以原有城市發展為基礎,帶動農村經濟轉型,落實深度發展與廣度發展。農村產業化結合城市市場與產業將進一步引發新的發展浪潮。“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發展模式面臨轉型。新型城鎮化給我國的城市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5]
[1]韓俊.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8(2):1-5.
[2]張葉.智慧農業:“互聯網+”下的新農業模式[J].浙江經濟,2015(10):56-57.
1004-7026(2017)17-0051-01
F32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