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宇
(武漢輕工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23)
建構理論對園林教學的啟發
□陳慧宇
(武漢輕工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23)
建構理論重在情景中學習。園林設計課程將課堂搬到現場,通過提問式的觀察、調研,解答問題,同時又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并解答。通過這種模式的教學,深刻理解書本的理論知識,加以應用與創造,提高設計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理論;情景;園林設計
建構主義理論闡述了學習的本質、學生和教師的關系等問題。指出學習是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接觸新知識,從而調整或增加認知,建構新一階段的知識體系。建構理論在揭示學習本質時是這樣說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的真正吸收并不是依賴外部的輸灌,學習者在情景中,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主動去尋找答案。教學的過程如一場戲曲,教師既是導演也是幕后,學生是演員,教師布置場景,提供道具,學生在舞臺上針對基本的綱要,經過思考、對比、假設論證來填充或者改變已有的認知。
建構理論提供了幾種常見的教學模式。1.支架式模式。指將學習內容分解,如同建筑腳手架一樣,由簡單到復雜,將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入深處。學習者在這樣的框架中,不斷地擴充調整自己的認知,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學一般由幾個環節組成: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整個過程可以概述為:圍繞學習主題,由簡入深搭建概念框架。設置問題將學生引入框架中,學生圍繞問題,獨立地尋找答案,并同時發現其他相關的問題,教師點撥性地指導,學生順著問題逐步攀升,然后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將各自的問題屬性歸類,使知識點的排序更合理,邏輯更為清晰,最后小組及個人評價學習效果,檢查是否完成知識的建構。2.拋錨式教學。這種方法要求教師先提出問題,學生去調查學習思考,找出答案。而不是聆聽教師個人的經驗解答。這種教學方法分為幾個步驟:1)創設情景。教師圍繞學習主題,創設情境。2)確定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錨,教師提出與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3)自主學習。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尋找問題答案的階段,老師的作用僅在于為學生提供線索,引導其找到解答問題的正確方向。4)協作學習。學生通過相互交流、探討,不同觀點的對立交鋒,使問題越來越清晰。5)效果評價。因拋錨式教學重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因此教學效果評價不需要專門的測驗,而是記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即可。
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是一門理論和設計相結合的課程。傳統園林教學的前期主要教授相關的設計理論,如立意、構圖和景觀要素、造景等。實施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PPT展示講解理論知識,穿插介紹一些案例。講解的知識點零散。后期是設計實踐,要求學生應用這些理論。這種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1)前期缺乏直觀認識。園林空間及景觀設計手法很難從圖片上展示。空間是三維體量,同一個在空間中的景,觀賞者在不同的角度,既體驗該景點又在體驗環境和三維的尺度,而圖片展示的是景在某一個固定角度的效果,它是片面、不完整、趨利避害的。2)學習的前期和后期之間缺少聯系。設計實踐和理論被剝離,學生難以理解和吸收知識點。
園林規劃理論的內容基本屬于平行式,沒有難易之分。采用支架模式不是沿著垂直方向循序漸進地展開,而是沿水平方向。如講解園林空間設計。教師可以依次提出的問題有:1)空間設計的基礎。2)空間如何形成。3)空間和空間之間有何關系。在這些問題上,學生通過各種學習去尋找答案。
第一個問題:空間設計的基礎。就是空間設計的前提,學生理解意思后自然會想到功能分區,接下來就是對功能分區的展開。如剝筍子,一層一層的將問題呈現并解答,使思路越來越清晰。對每個問題尋找到答案后,教師還需要創設真實情景,幫助學生去理解,這種情景在實際教學中即參觀和調研。帶著問題和預設的答案在場地中調研目的性更強烈。現場調研是對答案的檢驗。在參觀場地時,將所查到的和對使用者調研所取得的功能要求放置在場地中,反復的比較分析,確定合適的位置。沒有體驗真實情景的設計本無對錯之分,但設計者常常局限在個人思維之中,無法認識和接受其他的觀點,或者盲目的崇拜權威,盲目地模仿大師的作品,卻不知道大師作品并不是適合任何場地。所以現場調研求證是很重要的一環,也是建構理論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的一種方式。
第二個問題:空間如何形成。意即什么是空間。關于空間在專業課程中都有介紹,學生對空間的含義非常清楚。空間的形成需要限定,但不同限定程度的空間對人心理作用是不同的。根據限定性強弱,我們將室外空間分為消極空間和積極空間。消極空間的限定性非常弱,空間的大小和圍合物的豎向高度相比較過大,所以空間是渺茫,缺乏依附的。積極空間則相反。積極空間和消極空間并沒有完全的可比性,他們只是在應用上的側重不一樣。那么什么樣的空間適合園林空間呢?這個問題在書本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只有去真實的環境中體驗空間的尺度,體驗不同類型空間帶給人的感受,才可以找到合適的答案。特別強調這種體驗不是個人的,而是大多數人共同的體驗成果。這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比單純的書本所述的知識要更直觀和更容易被接受。
第三個問題是空間和空間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是探討相鄰空間的聯系。設計空間一般不是單一的空間,經常是多個空間并聯或串聯在一起。那么空間和空間之間如何聯系?拋出這個問題后,學生一般就會去書本上找資料。空間與空間之間的聯系方式歸納起來就是分割和聯系。在實際中,其方式和強度不一樣,空間體驗相差很遠。因此真實的情景體驗是非常必要的。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是這樣安排的,在園林史介紹完后,即進入到園林設計內容的講解,在課程安排上,將設計和討論結合起來。結合設計題目,分步驟進行。內容上依次為地形設計、元素設計、景觀手法運用。學生憑借已有的認知,先設計,總結設計中的問題。然后教師再講解相應的設計原理,學生有目的的填充和修正原有認知。最后結合調研,考察景觀的實際效果,再一次增加理性認識后來修改前面的設計,并且分辨設計的優劣。每一次課均設置討論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上一次課上被要求,學生分組利用一周或更長的時間去自學、思考。在課堂上要求展示和討論,每一組對其他組的問題同樣需要思考,在課堂上針對設定的某一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園林造景設計中有很多的設計手法。如障景、隔景、借景、透景、漏景等,這些理論在課堂上通過圖片探討和學習,這些手法肯定不是很明確,要想懂得在合適的環境中使用這些手法,需要仔細體會。在課程教學中,我們安排景觀調研,將學生置身于實地景觀之中,教師設置若干問題,如障景的作用、障景的體驗感覺、障景的應用技巧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認真體會和辨別,為自己的設計所用,而不是單純的從課堂和圖片文字介紹上去了解。這種置于環境之中的方法正是建構理論的精髓,也是實踐類課程重要的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清晰、直觀、易解。
建構理論很適合實踐類課程,通過情景的逐步展開,深化學生的知識點和面,同時加以應用。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必須了解該課程及相關學科的知識,在設置問題時能逐步的由淺入深展開,使該課程的線索清晰明了。
[1]趙莉.充分利用校園綠化 創新園林教學方法[J].現代園藝,2011(15).
[2]苑津燕.淺析園林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12(3).
1004-7026(2017)17-0143-02
TU986-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95
支持項目:2015年度校立教研項目。
陳慧宇(1979-),女,湖北黃岡人,講師,研究方向:建筑學。